立足教材文本 實現有效習作訓練
立足教材文本 實現有效習作訓練
[內容摘要]:把寫作教學適當地滲透到閱讀教學中,立足教材文本,有效訓練之;適度延伸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探究。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體驗聯想,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二、改變形式,想象創新,不拘一格,啟發學生開展多向思維。三、拓展主題,聯系實際,引導感悟,提高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只要教師潛心研讀教材,于細微處尋找切入口,以片段的形式,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說用文字記錄下來,就能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就能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主題詞]:研讀教材 立足教材文本 片段形式 有效訓練 適度延伸
目前農村中學的學生寫作水平不容樂觀,每次一提寫作文,就發現學生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即使是勉為其難寫出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內容空洞,二是語言蒼白、呆板,三是無真情實感。作為學生作文第一讀者的我對這樣一種作文現象深感憂慮。平時我們總是埋怨學生小學時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不夠;埋怨中學里空余時間太少,沒時間閱讀大量的課外書。認為中學生急需增加課外閱讀量,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書讀多了,感受深了,語言自然會豐富起來,作文也就有東西寫了。
其實作文能力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技能,它是由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因此寫作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除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外,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反復的練習。我們平常的作文訓練大可不必急于求成,弄得學生害怕作文。我們可以改“批發”為“零售”,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將作文訓練重點分割到每節課上,立足教材文本,在最有利于寫作的情況下開展靈活機動的寫作訓練,由淺入深,這樣既可以解決單元作文費時的問題,又不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曾在雜志上見過這么一句話:“我們對待課本中寫作訓練的態度應該是:第一,充分重視之,有效訓練之;第二,大量豐富之,適度延伸之!币哉n文為材料進行多種習作訓練,不但體現了“適度延伸之”,而且實現了“有效訓練之”。把寫作教學適當地滲透到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情景創設,學生感知、體驗,一個個情感激越,有寫作的欲望,這真正地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吾手寫吾心”的機會。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充分重視之,有效訓練之;大量豐富之,適度延伸之”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去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體驗聯想,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在寫作時傾注了強烈的思想情感。讀者也應為有情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用美讀或是充滿激情的語言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回憶、聯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生活經驗去越過文字這座橋梁,和作者會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深切感悟文本的思想內涵,引起情感共鳴,觸發情感體驗,在喜怒哀樂之中得到升華。這樣每篇文章的學習都會有新意,都會有興趣。
如教《羚羊木雕》一文,先請七位學生當演員,演話劇,然后由形象入手,讓學生談談劇中人物的是非曲直,上升到理論高度。課后再來一次小練筆,記一次與父母的沖突。這樣,由文本產生共鳴,并引向情感深處,在自己的切身經歷中去反思。有一教師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教師在用美讀來引領學生感知體會冬天雪地捕鳥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回憶自己所經歷過的“比捕鳥更有趣的事”。稍作準備后,學生一個個先說為快:有捉泥鰍的,有釣龍蝦的,有在海邊捉螃蟹的。于是這位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說“童年雖已離我們而去,但那份記憶卻仍清晰如初,讓我們用筆記下來,把它珍藏在心的深處,好嗎?”學生們個個興奮地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訴之于筆端。其實,像這類情境文本中隨處可見,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挖掘。
二、改變形式,想象創新,不拘一格,啟發學生開展多向思維。
仿寫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種有效方法。仿寫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師把規律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它,就會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他們就會用心來說話,用心來寫文章,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同步提高。
我們學的課文都是精選的名篇名段,課文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要覺得某個地方寫得好,不論是句還是段,都可模仿。比如分析《漁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外貌描寫“魔鬼頭像堡壘,手像鐵叉,腿像桅桿,口像山洞,牙齒像白石塊,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燈籠!蔽覀兛梢砸髮W生模仿上述的外貌描寫,用一種句式寫幾句漁夫的外貌。學生肯定會躍躍欲試,借“瓶”裝“酒”,摹中有創。在教授《鄉愁》時,這首詩的格式簡單但意韻非常豐富,學生仿寫翻出新意。寫“父愛”如下:“小時候 / 我是一方小小的搖籃 / 父親搖著我 / 好象搖著初升的太陽 / 后來啊 / 我是一本厚厚的字典 / 父親看著我 / 好象看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 / 而現在 / 我是一張薄薄的欠帳單 / 父親托著我 / 好象托著沉重的萬里長城。”不但向他人借句借格式,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在繼承中創新。
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通過續寫、改寫等形式,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我們會發現學生的作文可謂五彩繽紛,其大膽的想象,豐富多采的形式,富有個性的語言讓人耳目一新。
續寫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續寫,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富于聯想和想像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學完《賣炭翁》后,可以請學生展開聯想:“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去呢?”并進行續寫。《孔已己》結尾,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人物性格發展軌跡,拓展開去,續寫《孔已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后……》的作文片段。有一個學生寫孔已己沒有死,治好了腿,中了舉,也像丁舉人一樣淫威鄉里。這種新的審美創新,離不開想象力的引導培養。在教授詩歌時,為幫助學生詩歌創作入門,也可以采用續寫的方式。以《鄉愁四韻》“給我一片雪花白呀雪花白 / 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呀雪花白”為例,學生續寫如下:“給我一枝桂花香呀桂花香 / 心一樣的桂花香 / 心香的芬芳 / 是鄉愁的芬芳 /給我一枝桂花香呀桂花香!
對課文的改寫比續寫更能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改寫時需要增加必要的細節描寫,對人物、環境作具體的刻畫,對故事情節作一定的補充,使文章內容豐富起來,這就要求學生發揮他們的理解力、想象力,依據各種描述或提示,在頭腦中創造出相應的新形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詩歌改寫成敘事散文,可以把戲劇改寫成故事,也可以把小說片段改寫成獨幕話劇等。如把歐陽修的《賣油翁》、樂府民歌《木蘭詩》改成白話敘事散文!陡前菁业男瞧谔臁愤@篇課文寫的是歐洲當時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樓拜家聚會作客的情形,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所寫的,但卻沒有寫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學時可以作這樣的嘗試,讓學生模仿課文從外貌、語言、行動來描寫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話來刻畫莫泊桑在福樓拜家作客的情形。這樣的改寫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卻能大大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培養、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發展學生的智力,仿寫、續寫、改寫不失為一劑靈丹妙藥。
仿寫是寫作訓練中一個起始階段,續寫、改寫是拓展學生的想象力的方法之一,我們最終目的還是要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寫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啟發學生“多角度”觀察客觀事物,從“多方向”進行思維,打開學生閉塞的思維通道,激發他們對客觀事物的動情點和思維的閃光點。一次進行文言文《買櫝還珠》練習中,我曾讓學生根據《買櫝還珠》故事內容展開討論,啟發他們從盡量多的角度思考它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并進行課堂作文。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踴躍發言,言之有理。概括學生的發言,我總結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從買櫝者的角度說凡事不能只看外表,不看內容;2、事物的外在形式美有時可能掩蓋內在假惡丑,因此,要謹防上當受騙;3、從賣珠者的角度說,事物不但要講究內在美,而且也應該注意外在的形式美,外在的形式美和美好的內容要盡可能的完美統一;4、外在的形式有時可以影響內容。經過這樣一番討論,學生把多向思維的目光投向世界,打開了思維的“傳感”通道,心情豁然開朗,就會發現自己原來并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大有文章可做,F僅舉這次作文中同學們自擬的幾個標題,就可見同學們思想的活躍了:《莫把金玉當泥沙》、《淡妝濃抹總相宜》、《注重內容,講究形式》、《美女也要巧梳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要讓外表蒙住你的雙眼》。特別是平時作文水平一直處于中下狀況的一位同學,他借用流行歌曲的歌詞,以《要把紛擾看個透》為題,告誡人們美好的事物必須是真善的內容和美的形式的有機結合,但并非一切事物都是這樣,內容和形式也存在不統一的情況,批判了以貌取人取物的淺薄無知,并聯系當今市場上出現假冒偽劣商品的狀況,指出要用“一雙慧眼”“把紛擾看個透”,文章寫得較有見地,較有深度。此文經我在班上一講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拓展主題,聯系實際,引導感悟,提高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某段文字是寫學生上網的利弊,可以請學生以“網”為話題寫一段文字,學生就會聯想到關系網、人情網、法網等與社會實際聯系密切的話題,這樣就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開拓他們的思維。
有一堂課,一直刻在記憶中,在《珍珠鳥》這篇課文品讀完了以后,授課者借助多媒體在屏幕打出了一幅畫,第一幅是珍珠鳥停在樹杈上,背景是大自然,第二幅是一只珍珠鳥被關在籠中,當第二幅圖畫壓上第一幅圖畫時,在場的人都被深深震撼了。隨即,在凝重的氣氛里,授課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手上停著一只鳥,你會怎么辦?看了這兩幅圖你們有什么感想?于是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給予自由才是真正的關愛;父母的約束讓自己有活在鳥籠的感覺;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繁重的學業,讓人感到生活在鳥籠中……于是授課者以此布置了練筆。在這堂課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以“籠”為突破口,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學會辨證地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以這個為切入口,引發學生討論或辯論,從而進一步嘗試寫一些鑒賞類的文章,如學了《丑小鴨》,寫一篇《丑小鴨的美》;學了《曹劌論戰》,評一評魯莊公;學了《孔乙己》,談談小說的藝術特點等等。
“情動于口”,方能“形于口”,“形于口”,方能寫成文。只要教師潛心研讀教材,于細微處尋找切入口,以片段的形式,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寫作,學生一般都樂意接受,容易堅持。結合課堂教學,立足教材文本,讓學生在感悟、品評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在體驗、實踐中發現寫作的素材;在探究、想象中放飛心靈,思載千里,鼓勵他們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說用文字記錄下來,就能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就能使前面所說的作文病癥越來越輕,直至消失殆盡。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學通訊》 2005年第1、4期
2、《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2期
2005年第2期
3、《走進課堂——初中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