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導引下的語文跨學科學習—《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評析
新課標導引下的語文跨學科學習
——《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評析
●需要探討的問題:
怎樣落實語文的跨學科學習。
●課堂描述:
《我的眼,我的心》是面對八年級學生的一堂新課改研討交流中的語文活動課。八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已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他們常常在關注社會、思考人生,對某些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問題也有了屬于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因此,為給他們尋找到一個展示自己的慧眼、放飛自己的心靈的平臺,授課教師為他們提供了一篇具有多視角、多層面、多主題特點的閱讀材料——《雁的悲劇》,引導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與各科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等多種形式,達到“走進文本感悟品味,走出文本思考社會人生”的目的。
《雁的悲劇》講述的是一只剛剛喪夫的孤雁在守夜時為救種群而犧牲了自己的故事。文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涉及到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價值觀的取向、愛的奉獻、責任心、責任感、宗法制度對雁的殘害……這悲劇,既是雁奴的悲劇,也是雁群的悲劇,更是人的悲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而又開放的語文學習課堂,使學生們在此暢所欲言,說自己真實的想法,問自己想問的老師,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學生向場外的教師發問質疑,這是一種大膽地創新與嘗試。本堂課上,學生們共向語文、政治、生物、英語共四個學科九位教師發問十一次之多。此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為學生們了解老師、親近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那幾個學生與政治、生物老師的對話,使我忽然受到某種觸動……
當時學生A就“打孤雁是這個王國的宗法”此問題向政治老師發問:“請問現在的社會該打孤雁嗎?”政治老師回答道:“現實的社會講求人人平等,并一直在倡議人們幫助弱勢群體。”
又有學生B就那只孤雁拯救種群于危難之后的心情問題向生物老師發問:“‘她看到重新集合起來的隊伍’時怎么想?”生物老師回答說:“我想她此時應該是為保存了種群而感到欣慰吧!”生C反對道:“我就認為她應該獨自逃走,不要管這些忘恩負義的家伙!”老師追問:“那她以后該怎么辦?伙伴們都死了,卻只有她活了下來時怎么辦?”生C回答說:“她可以另外尋找能接納她的雁群。”生D補充說:“她還可以在其它雁群中另覓佳偶。”
●評析與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課程的基本理念”在談到“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時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怎樣才能實現語文的跨學科學習,一直是使我們這些一線的語文教師感到困惑、迷惘的問題。今天的這堂課,不正是我們進行語文跨學科學習實踐的一個絕好的契機嗎?如果授課教師能事先和政治、生物教師就材料的內容、思想內涵等問題交流探討,使他們也能對這則材料心中有數,同時找準與本學科交叉、滲透的切入點,那么,在學生向其發問質疑時,他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了。這樣一來,在如前所述的情景中,政治教師便可以就學生有爭議的有關孤雁的去留、王國的宗法等問題,結合思想政治課的理論實際,給學生以更加專業的點撥與引導,以此來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塑造學生的心靈;生物教師可從大雁生物特性的角度來點化學生——不能把這些大雁等同于自然界的大雁,她們被作者賦予了與人一樣的思想品質,是一群人文的雁。由此既可以使學生學到生物方面的知識,又可以使學生真正做到由文本思考升華到生活頓悟。如此一來,在這堂課上,政治、生物教師就不會再只就發問作回答而被動參與了。這不正是新課標導引下的語文跨學科的學習嗎?這不就真正做到了不斷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充分體現語文是基礎學科的地位,以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了嗎?
我又想起了曾聽過的一堂七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課——《我也追“星”》。當學生談到自己喜愛的明星時,幾乎90%的學生所喜愛的明星都是流行樂壇的大腕、名角。此時,授課教師適時地請出了音樂老師作嘉賓,為同學們講解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的延革和發展,不但更加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對學生的追求與愛好給予了更專業的指導,這不也是新課標導引下的語文跨學科的學習嗎?
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做到語文的跨學科學習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對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幫助很大;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理、化、生、政、史、地等學科辨析題能否簡潔、準確地表述;漢語語法和詞匯等知識與英語相關知識既有區別,但也存在著共通之處……反之,我們也可以利用對數、理、化算式的簡潔、準確地表述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有助于對作者的寫作目的、當時的情感、文章的主旨等問題有更加深透的理解;對語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某些專業知識,如《奇妙的克隆》、《食物從何處來》等課文,我們就可以請生物等學科教師取其專業所長彌補我們的所缺了……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不間斷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語文與學習其它學科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學習、生活處處有語文”,從而能在任何時候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語文學習,最終達到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其次,要對其它學科不同時間段的教學內容有所了解。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只懂語文、只了解語文,對其它學科,特別是政、史、地、生學科各學期所講授的重點內容也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當在教學過程 中遇到跨學科的知識內容時,你才能知道哪些需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去回憶,哪些需要與其它學科教師交流、溝通,甚至是聯合進行教學,而不致于亂抓一氣、茫無頭緒了。
另外,實現語文的跨學科學習,教師、學科之間,還要經常性地進行交流與溝通,要靠各學科教師的共同配合與努力,互相尋找之間的切入點和滲透面,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學習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不再是單列的、孤立的學科,而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將會使我們的學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有生活”的真正含義,從而將這一理念自覺地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時時留意,處處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最終達到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新疆昌吉市第三中學 王榮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