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基礎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感
新華車輛廠學校 楊勇波
一、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語文雙基知識
自從新課程標準推出以來,各地學習的是如火如荼,但新課程改革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積極發言”、“教師講的多還是少”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標準。而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清、沉悶的場面,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游戲、表演、笑話等眾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肯定是沒有什么好說的,學生們在一節課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熱熱鬧鬧,聽課者也倍感輕松。可是我們仔細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有沒有置疑問難?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是否有所提高?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是否協調體現?總之,感覺這樣的課型,學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沒有潛下水去探寶,以保證我們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潑之余,實感雙基浮躁。因此,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改革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課堂中的哪些閃光點,這些活躍氣氛的活動是否有益于學生在求知的生涯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誠然,活潑的課堂氣氛不可缺少,但這并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選擇和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求真務實,務實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實,而不能從“北極”走向“南極”。
二、片面強調個性而忽視及時引導
實行新課程改革后,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為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得尤為重要。是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說“我認為”,“我不同意”“我反對”等詞語,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學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思路打開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學生的見解。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夸贊之詞,有些教師將之視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這就是教師的評價嗎?是的,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并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斷感悟,而并非僅僅在別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
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席”,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三、講臺做秀,失卻自我
有的老師平時上課有頗多精彩之處,效果斐然,可當有人聽課時,卻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或許就是當有人聽課時,就不再是給學生上課,而是在給聽課的同行與領導“作秀”了。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多媒體教學等各種新課程理念提到的,都盡量用到,不管其實效如何,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教師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聽課者的評價上,往往教師在課堂上弄得措手不及。
情境教學、以讀代講、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值得倡導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融入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時間共同尋求答案。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個性,在新課程改革教學中生成一種與眾不同、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才能獨立自我,只有教師的獨立才能生成學生的獨立,只有以獨立的精神面對學生,才能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對話,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怎樣在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為和教學風格,遠離功利,遠離浮躁,平心靜氣,求真務實,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