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新課程喝彩 新課程促我成長
我為新課程喝彩 新課程促我成長
——講述我的成長故事
東田中學 林海參
我在課改中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洗腦”和“充電”,在專業引領、個人反思、同伴互助中不斷地提高自我,成為課改弄潮兒,由衷地發出感慨:我為新課改喝彩,新課程促我成長!
新課程提出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導學設計應面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思想實際、能力實際、生活經驗等,去大膽實踐、努力探索、積極創新、勇于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才能感受到新課程教學方式之新,才能真正體驗新課程所帶給我們教師的快樂!我是這樣想的,這樣理解,也是這樣做的。
《小巷深處》是一篇講述盲眼母親對于“我”的養育之恩的催人淚下的文章,在導學中我拋棄了傳統的主題、人物形象分析的模式。而是置力于情景的設置,自己先流著眼淚講述已去世十八年的母親的故事,讓學生說真情故事,有一位同學寫的是回憶自己的奶奶病前病后的細節,她是哭著把文章讀完的,同學們也被她的真情感動得熱淚盈眶,聽課的老師也哽咽了。接下來讓同學在故意設置的障礙下模仿瞎子走路,同時讓這位同學說說感受,再啟發同學說:“我們這位同學模仿瞎子走路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一位盲眼母親要依靠自己的雙手養育養女直至大學畢業呢?”然后讓同學把母親傾注在“我”身上的無私的愛的瑣事從吃、住、穿、用等去探究,同學們在情境的設置中較快的掌握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連聽課的老師都不禁發出感嘆:新課程確實好!
《陌上桑》的教學一般都是先翻譯,再主題、寫法的分析,課上起來吃力不討好,學生不喜歡。但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設置了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請聽:“從羅敷的服飾來看,羅敷家庭是富有的,她干嗎還要勞動?”“羅敷才十幾歲,為什么有一個四十歲的丈夫,是不是他的小妾呢?”“太守還挺有禮貌的,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參考資料說他荒淫無恥啊?”我驚訝了,但在驚訝中,我不由得想:這才是新課程,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閱讀觀,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真諦。
在課堂實踐中,我們的學生學會了怎樣去預習、質疑、積累、交流、合作等。有了實踐,我們還應善于反思,課前預測性反思,課中調整導學過程反思,課后全面理性反思。在反思中、在同伴互助下提高自我,促進專業成長。我市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出的“五個一管理”(每周一個教后記,每周一個典型案例,每學期一節公開課,每人建立一個班級學生成長檔案,每周提一個問題),我校的周六研討的“三必帶”(帶用品、帶問題、帶上周工作總結和案例分析),也是著眼于教師在同伴互助中促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在反思中可以說是受益匪淺,也取得了微薄的成果,先后有教學反思《揚我個性風采、展我風華少年》、教學論文《試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分別獲市第三屆教學創新論壇二、三等獎,論文《同新互助是教師走向專業的基本途徑》刊發在余文森教授,陳局長主篇的《南安市新課程實驗與探索(第二卷)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初探》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