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語文課的提問效果
江西省吉水縣烏江中學 莊晉玲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學,非“問”不明;教,更是非“問”不可。要上好一節語文課,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進行教學,都離不開一個“問”字。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之“問”密切相關,教師的課堂提問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天津市大港一中宋玉林老師提出課堂提問有“三忌”(一忌“呆板平淡” 二忌“深淺過度” 三忌“無針對性”),的確很有見地。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有些老師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或者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技巧,“犯忌”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效果,這是廣大語文教師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有效做法:
首先,提問要有針對性,要講究實效。
急于求成是有些老師提問時容易犯的毛病,如一開篇就籠統地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等等,學生還未看書,就要他們回答問題,結果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導致“冷場”。所以,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具體、規范、有針對性。而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前,要先讓他們把課文朗讀(或者默讀)一遍,對老師所提的問題做出思考和判斷,甚至可以讓他們討論討論,同學們考慮得比較周全了,再讓他們回答,這樣提問的效果就會好得多。
第二,提問要善于抓契機,設矛盾。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疑惑"。當學生急于解決這些"疑惑"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時間的腳印》時,可以這樣提問:“在人類的遠古時代,在沒有鐘表,日歷記錄時間的時候,時間是怎樣被記錄下來的呢?”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 ——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如《死海不死》一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第三,提問要善于“拐彎抹角”。
許多老師都喜歡開門見山的提問方式,開門見山提問固然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不強,而且單調,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拐彎抹角地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如在《日本平家蟹》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人工選擇”這個問題時,可以這樣提問“日本平家蟹為何與武士的臉驚人的相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看課文后,明白了平家蟹的存留基本屬于漁民們的不自覺的選擇的結果,這就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人工選擇”的結果。又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第四,提問要注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指導學生分析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及文章主題時,可以采用層層深入的提問法:“為什么‘父親’總是帶‘我們’去海邊散步?他為什么老是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這兩個問題學生容易回答——“想見到于勒叔叔”,接著老師又可以提問“當沒有見到于勒時,菲利普夫婦是如何稱贊于勒的?而當他們真正遇上了于勒的時候,他們又是如何罵于勒的?后來他們為什么要躲開于勒?”同學們通過認真看課文,也能回答好。老師又接著提問:“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前后完全不同,但有一樣是不會改變的,那是什么?通過這些分析,你能發現菲利普夫婦有什么共同性格特點?”由于前面的問題的到了較好的解決,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他們心中只有一個‘錢’字是不會改變的。體現了菲利普夫婦惟利是圖,自私,冷酷無情的性格特點”。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菲利普夫婦把自己的親兄弟當成了陌路人?“于勒”的遭遇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提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得到較好的解決。
第五,提問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應該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教者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發散思維能力,這樣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有道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有些問題的回答,站的角度不同,結論也有所不同,并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一種劃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這類問題在中考試題中時常可以看到,而且所占比例還不小。學生通過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學習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它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又如學習了韓愈的《馬說》,可以讓學生思考: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在當今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里還用“伯樂相馬”的方法來選拔人才行嗎?有沒有比“相馬”更好的辦法?發散思維的提問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甚至可以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由此可見,適時、適度、富于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素質培養手冊》(九州圖書出版社)。
注:此文曾于2003年12月發表在《東方教育》上。
個人簡歷 :莊晉玲,男,1964年11月27日生。1988年7月畢業于吉安師專中文系。現為江西省吉水縣烏江中學語文教師,中教一級職稱,吉安市市級初中語文骨干教師,烏江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語文教研組組長。2003年5月,本人撰寫的論文《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探討》獲吉安市骨干教師優秀論文。
通訊地址:江西省吉水縣烏江中學 郵編331619 電話0796-3261410(宅) 0796-3261438(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