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是這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到底怎么上?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為了培養會思考、敢質疑、能創造、善表達、有溝通能力的人。那么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呢?怎樣的語文課堂生活才是高質量的呢?我認為,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注重訓練學生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更要緊的,他還應該是一個理解文學之美的人,他能夠引導學生充分領略語言所創造的文學世界是多么美妙。
錢理群教授多次說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務是打好精神的底子!贝蛟熘行W生精神底子的途徑有許多,最有效的最經濟的是對經典課文的咀嚼品味。語文課堂最忌諱的就是“淺”,上課最忌諱浮光掠影,不肯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這樣學生的精神底子很難積淀。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中必須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地對話交流,讀出自己的見解,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共鳴或感觸。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心得。
一、挖掘課文的人文價值,善于把握觸發點
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切入點,但重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循序漸進地瀏覽、尋讀、品讀,挖掘課文的人文價值,真正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如七年級上課文《小巷深處》,主要致力于表現人物感情世界的變化,通過對母親的竹棒多次描寫寄予作者對養母的歉疚和深深悔悟。在文中作者用質樸感人的語言再現了母親的辛苦,表現了母親對“我”深深的愛。從幽幽小巷到斑駁的竹棒,到歷經滄桑的憔悴面容,到深沉的無私的母愛,這些激蕩著作者的心,也牽動了讀者的心,從單純的小巷、竹棒上升到情感世界。這些就是這篇課文最具價值的人文性體現。另外,初一學生與當時的作者年齡相仿,他們的生活內容、活動情形、心理意識也是相通的,抓住這一點,相信就能讓學生較好地貼近文本,真正讀懂課文并有自己的感悟。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組織上始終圍繞這么一條主線:通過體味本文多處對母親的肖像描寫,對母親的竹棒的描寫,感受作者的心情,感受母親的既痛苦又堅強的心情,理解父母親對兒女的那種無私的愛,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教育對其成長的重要。在教學活動安排上主要設置三個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語言層面上感受作者對母親感情的變化;結合文本及生活體驗感悟母親對“我”的愛,感悟母親用愛對“我”教育的重要性。整體感知、尋讀、品讀、合作討論、探究性學習能較好地得到落實。一堂課下來,深深地悔悟的“我”、深深地愛著“我”的母親在學生的心頭難以忘卻。
其實,在新教材中有許多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性,這需要教師學生靜下心來細細地去把握感悟,真正進入作者的心靈,而非粗淺地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如教學郭沫若的《石榴》一文,作者并不是停留在描繪石榴的層面上,《石榴》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石榴的,而是通過描繪石榴歌頌真善美,贊揚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抒發自己執著的信念。如果教師把握到了這一點,相信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組織不會偏離文本了,作者喜愛石榴,因為石榴寄托了作者的情懷,學生也會有更實在的感觸。
二、多元品讀,激發共鳴。
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過程 中,對文字的品讀理解不能簡單地作一元預設,應注重鼓勵學生的多元課堂“生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給學生一種思考的方法,甚至于幫助學生創造一種思考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同時也讓他們體驗自己成功的快樂。當學生驚異于自己的理解感受被其他同學、老師肯定贊賞時,臉上的幸福表情讓人動容。
記得上《犟龜》時,要求學生模仿小烏龜和途中可能碰到的其他動物的對話,我觀察到有好些學生越表演越興奮,連續模仿了好幾種動物,并且越說越精彩,同時帶動了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發言,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課堂教學不僅要讓程度好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更要讓程度差的學生找到一種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發法并內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也能產生共鳴。如在上朱自清的《春》中,我要求學生分析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一位學生找出這么一個句子“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蹦俏粚W生說不知道怎么分析,如果老師輕易地讓學生坐下去,那學生就失去了一次極好的學習方法體驗的機會。當時我提醒他這個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那學生馬上說是比喻,然后我又問這句話寫什么,他想了一會兒說是寫春天很有活力,我又追問,這樣寫與“春天來了,生意盎然”哪一句好,為什么?那學生回答:把春天比作娃娃,非常具體逼真,非常生動……至此,我相信他肯定理解了這文字的妙趣。
不過我認為學生對一篇課文的多元品讀并不能隨意割裂文本,隨意地拋棄文本進行所謂的解讀,教師必須理性引導學生的多元理解,而不能一概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個例子,對《背影》中父親形象的分析,有一學生批判“父親”沒修養,理由是他不守交通法規,橫穿馬路……而語文老師對此卻大加贊賞!可以相信,這樣不加指正的多元品讀,語文教師、語文課的價值也就一文不值了,學生還能學到什么呢?
三、回歸傳統,讓語文課更有滋有味。
語文界一直很浮躁,東西南北風幾乎年年刮,使得語文課游離于真正的語文課外,現在有些課堂教學,由于曲解了教改思想,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或舍本逐末,追求戲劇化;或全盤討論,換湯不換藥……新課改理論主張要讓課堂活起來,本來這是科學的新觀念,但是怎樣‘活’、‘活’到哪種程度,卻成了教師難以把握的一個問題。結果課堂教學出現了上述“多了花哨少了樸實,多了浮躁少了凝重”, 語文課有時成了思想政治課、自然歷史地理課……聽說有一教師是這樣對《雷雨》進行教學的,教師要求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虛偽的同學站到右邊,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誠的同學站到左邊,接著就是左右兩邊的同學進行打擂臺。整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這盡管是個案,但我們現在有些老師的語文課似乎有去語文化的傾向,沒有讓學生沉入課文中,沒有讓學生透過文字觸摸作者的情感,沒有讓學生深入感受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師沒有被感動,沒有用動情的語言來上課,沒有激動的神情舉止,學生也遠遠地看著,這課能成功嗎?
傳統的語文教學尤其重視朗讀和背誦,因為朗讀和背誦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習得,是學習規范、優美的書面語言的必由之路!隘偪裼⒄Z”之所以效果顯著,不外乎就是癡迷地去說,投入地喊,在激情中積累句子、培養語感。同為語言教學,語文學習也理應如此。
朗讀,應該是一種“美讀”,把作者的感情在學生感知全文時表達出來,“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使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等方面對作品內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強烈流動,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會心。我想我們現在的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應把教學的重點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來。
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文字生動優美,確實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必須要讓學生自由朗讀,如果教師能進行聲情并茂地范讀,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發他們朗讀的欲望。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自由朗讀一節課,讓他們去品味文中語言的力量。對關鍵詞語要反復品讀,以此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所謂“教學千法讀為本”,即是指出聲的朗讀。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受……因此,我主張讀得多一些,講得少一些,練得多一些。” 的確,要多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讀中感悟、品味語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理解作品內涵。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才能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比如教學詩歌《我愛這土地》,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的,要用激昂深沉的語調來誦讀,老師不用多講,最重要的要結合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對祖國的那種深沉的愛。朗讀、賞析、賞析、朗讀,使整堂課有一定的縱深度,有比較開闊的思維空間,避免了課堂教學的“平”、“淡”,也避免了教師的簡單說教。
語文課堂教學,擁有活生生的學生,也擁有充滿活力的語言文字作品,自然更擁有不同的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鮮活的情感,我們沒理由一成不變地死板地用一種模式上課;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尊重語文學科的特點,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要知道學生的各種能力不是硬教出來的,要讓其通過長期的多讀、勤思、揣摩、運用,最后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