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教師在課改中的精神視界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具體的實踐者,是課程改革的第一推動力。”(余文森《課程改革持續發展的三大推動力》)課程改革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而教師在課改中的精神視界是教師在課改中的原動力。作為一個管理者,了解并研究教師的精神視界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有不滿,渴望改革
他們一是對管理方式的不科學不滿。學校管理中多的是硬管理,剛性管理,少的是軟管理,人文管理,多的是身影管理,少的是身心管理,多的是數量管理,少的是質量管理,而那些隱性的勞動很少得到管理者充分的關注。因為這項工作很難量化,若要量化工作量就過大,一般的管理者就少有這方面的思考。不過要說管理者思考過簡,這也不夠客觀,有些學校的管理條例繁雜得很,計算的公式特多。這不能說思考不周。
二是對課堂低效不滿。當今課堂教學效率之低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普通的新授課,如教讀課文一般要講到三四課時,自讀課文也要講到兩課時。課堂氣氛之沉悶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課堂中,我們很難看到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新的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真是“春風難度玉門關”。據我們不完全調查,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在課堂上越來越不活躍,不愿與他人交流與溝通,教師的講授“霸權”過于超重。我們常說教師的觀念過于落后,其實學生的學習觀念也是過于落后,他們也天經地義地認為作為學生,其權利就是去接受,去接納。不過從另一方面講,我們的學生之所以這樣,也是我們從小“培養”出來的結果。
三是對評價方式不滿。現行的考試評價是比較典型的應試評價,對于教師而言,多的是考試成績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多的是考試總分的評價。評價“以分論英雄”,學生是難過“分數關”。這種評價是一種片面性評價,使得教師的許多有效勞動沒有得以認同,使得學生許多方面的才能沒有得以認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學業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以考論英雄,只是以偏概全的思維在作怪,是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觀在主導。還有一點是來自社會的評價壓力,這也是制約教師難以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所學校沒有較高的升學率,一個班級沒有高出他人的升學指標,很難得到社會和家庭的理解與認可,他們可不管你是在搞教改與課改與否。這就像一片云籠罩在學校的頭上,讓人難以抬頭直腰喘氣。
四是對學生素質不高不滿。由于受傳統教學的熏陶,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往往“高分低能”,在社會上適應能力不強。廣大教師為民族的未來而憂思,從職業職責上去反思:長期如此的教育模式,我們的后世子孫怎可用創新去推動歷史的前進,怎可躋身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就眼前而言,我們的學生或自己的子女怎么能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足,立上自己應有的一席之地?
教師有不足,渴望學習
教師駕馭課堂的不足。其最為突出的表現為是教師的教學設計過于預置,課前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問題的設計都指向得過于明確,且要求在教學過程 中不折不扣地執行;若有偏差,則如裁判一樣判為違規。其實,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的過程。教學目標 可以隨著教學過程 的推進而逐步實現,教學程序也因著學生的思維而不斷調整。教學問題是應有所準備,但是從教學論上看,我們目前不是缺少教師提出的問題,而是缺少學生的自主問。學生是帶著問題走進教室,且又帶著問題走出教室——這后一個問題是在解決了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又產生的,是一種更有深度廣度的問題,是一個創新性的問題,是一個應用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最具生命光彩,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學境界。更為難得的是,學生在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后,就能培養出問題意識,讓這種意識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
教師語言表達的不足。這里所指的語言表達,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教學中的口語表達。如課堂上的教學用語,有的過于粗俗,不堪入耳,不合規范,有的過于含混不清,學生聽不明白,有的過于“老氣”,教學激情不足。大量的事實證明,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教學用語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學過程 當中許多信息就是靠語言進行的,輸出與接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只要其間有一個環節不暢就會影響傳輸的信度和效度。另一層意思是廣大教師不善于去反思,且用語言去記錄。若真說教師不善用語言表達,這也不客觀,許多教師常常口若懸河,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但是一旦要他去“寫”點什么,這就有點為難他們了。我們認為,教了一輩子,若沒有自己動筆寫幾篇有一定質量的論文(或案例、調查報告等),讓人讀起來怦然心動,幡然醒悟,很難界定說這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實際上,我們平常思考了很多,可是一旦要成文卻又感覺到是另一回事,這就是思維與語言的距離。因此我們倡導寫作就是因為常寫可以使我們的思維更活躍,表達更流暢。反思與表達缺一不可。
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不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靠單打一的一枝粉筆是不夠的。我們這里所說的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一是指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師要善于制作精美的課件,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其優勢是明顯的。當然,這些裝備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課都可用此手段,要因內容而異,因課型而異,因教師而異。比如有的老師的普通話已達到一級乙等的水平,那就大可不必還要使用所謂的朗讀音帶,教師那優美的嗓音,那豐富的朗讀技巧就足已令學生為之傾倒,其現場效果是其他手段難以企及的。二是指教師的網絡技術的應用,從網上搜尋教學資源,為我所用,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必需,是現代教師的重要標志,是現代教師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之一。特級教師程紅兵說過,網絡學習是新時期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也要用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去重組優化我們的知識結構。
基于此,廣大教師渴望學習,通過學習,更新觀念,促使自己去嘗試,去探究。柳斌同志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不斷學習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一個學習型的社會,才可能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基礎教育課程>創刊寄語》2004.1, P5)套用他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期待:一個學習型的學校,才是一個真正的能夠創造生命活力的樂園。
教師有動力,渴望研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必將全面走進新課程。在走進新課程中,教師已從一個被動者轉而成為一個主動者去介入新課程,產生一種研究的沖動。他們對新課程懷有濃厚的興趣,渴望研究新課程。促使他們有動力的理由有四。
一是國家課改實驗區的態勢令人興奮。據福建廈門等10個國家級實驗區的部分家長對新課程的態度方面的調查,支持課程改革的占22.3%,基本支持的占53.6%,不了解的占23.8%,反對的只占0.3%(《基礎教育課程》2004.1,P24)。這就表明新課程改革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課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社會。若得到社會的支持與理解,那新課程的實施就曙光初露。
二是現在有了校本教研的大氣候。從上至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把校本教研作為重要的教研方式去抓。教育部副部長王湛指出:“實踐證明,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是推進新課程和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校本教研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研行動。“校本教研”已成為廣大教師耳熟能詳的新語匯,已內化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有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勢單力薄,而是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在支持與推動。這是教師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
四是課題實驗者的成功嘗試。我縣已有眾多國家、省、市各級各類課題,一些課題實驗教師用心血來傾注,用汗水來澆灌課題實驗之花,使得課題實驗之樹常青,課題實驗之果豐碩。他們有的有多篇論文獲獎或報刊雜志上發表,有的已成為省級骨干教師,有的走上管理者的工作崗位,還榮獲各式各樣的獎勵……尤其重要的是,這些實驗教師在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這種威望是對教師本人的最高的精神褒獎,是人生的最豐厚的財富,這種財富不是能用金錢買得到的。這是促使教師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強大動力之一。
(原載《黃岡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