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我在思考,在實踐,在探索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數以萬計的教師參與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來。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無時不在用新課改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始終也沒有停止過對新課改的探索,實踐。曾看過一篇題為《作文“狀元”因不會講話與一等獎失之交臂》,講的是上海市第17屆中學生作文競賽口語交際比賽上,5名初中生和5名高中生因為“話說不好”,幾乎已經到手的作文比賽第一名獎勵落了空。有人說,說話,這個最基本最簡單的素養,都被教育丟失了!語文權威借此告訴中小學生:今后學習語文光會讀寫不會講不行了。
是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語文教育歷來重視讀寫,聽說往往被老師們所忽視,特別是“說”,學生幾乎沒有這種權利。雖然現在開始重視學生“說”,但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就連《語文課程標準》也沒有把“說”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作為訓練聽說能力的“口語交際”課也幾乎是一種擺設,沒有人會去重視它,說白了,它與考試關系不大。
我認為現代社會人們最需要的應該是“說”,朱永新教授說過:“語文教育上,說比寫還要重要。”他說:“人的表現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講話能力,他會講話,他就可以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這就是我們必須去教孩子的能力”,他說我們的孩子沒有說話的機會 ,生下來開始接受幼兒園的教育,幼兒園的教育就是不許亂說,老師在講課你別插嘴;到了家里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交流,孩子之間也沒有游戲,沒有交流,都是用防盜門把孩子隔開的。學校課堂也基本上是老師的天下,學生只不過是老師的配角,是為了配合老師而存在,是為了配合老師的灌輸而存在,沒有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下了課他還是沒有時間說話,為什么呢?因為他要做作業 ……現在我們的課程改革,也試圖要打破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但是太難了,基本還是“老師問學生答”的局面,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仍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看來,在課堂上怎樣讓學生多開口,多講話,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了,正如上文的作者所說:一項獎勵的失去是次要的,如果未來“人生獎勵”也因為不會說話失去了,那才是莫大的損失!
我想到了楊再隋教授寫的《成也師,敗也師——語文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他說,如何走進新課程是擺在老師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他提出四個轉變:教育理念要變,師生關系要變,對教材及其呈現形式的認識要變,教學策略要變。這兩節課反映出的就是“對教材及其呈現形式的認識”,……使用教材時,應提倡教師對教材作符合學情的處理。要把創造性地解讀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 結合起來。(楊再隋語)從當前語文教育來看,舊的教材觀在老師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很難動搖。實際上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對教材及其呈現形式的認識問題,而是教育理念的問題。
為此,教育部一位領導說,此次課改,成也師,敗也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調整教師的角色和行為,倡導師生共建課程文化,是多么的重要,這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顯得尤為重要。本人就如何提高學生口語能力,進行了一些嘗試,以下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明確要求,循序漸進。初中新生一入校,就明確提出努力方向和長遠目標,進行口頭作文訓練,每節課前3—5分鐘口頭作文練習,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讀訓練。從初一第一學期開始按學號順序,每節課由二位同學站到講臺上朗讀課文,基本要求:自選內容,時間1分鐘,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目光注視至倒數第二排同學的臉,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撓腮。聲音宏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語調要有起伏頓挫。采取評比打分的辦法,先由教師示范評議一兩次,以后均由學生評議、打分,教師總結后將分數記入記分冊作文成績欄。經過一學期的嚴格訓練,學生在口頭表達的基本素質上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第二步:基本要求訓練。從初一第二學期開始按學號順序由一位同學作口頭作文訓練,基本要求: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目光注視至倒數第二排同學的臉,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撓腮。聲音宏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語調要有起伏頓挫。在內容要求上相對較松,講清一件事即可。在素質訓練的基礎上,從初二第一學期開始,從口頭作文的內容、質量方面作重點訓練。具體要求是說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的景和物。要求①文體特點突出,主題鮮明,觀點正確;②層次清楚,首尾照應;③用詞準確恰當;④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各種描寫方法;⑤對所講事件作適當評論。在第一步素質訓練的基礎上,新的要求一項不足扣一分。這一階段,已經過良好的素質訓練的學生,主要精力就轉向口頭作文的內容。由于受這個年齡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學中的“形象”,不愿在眾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們對周圍的人、事、景、物注意觀察、分析;主動閱讀優秀范文,從中學習觀察、命題、選材、構思、布局謀篇的各種方法,還要力求新鮮、獨特。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視野日漸開闊,選材日漸豐富,分析、評論也越來越深刻。他們說學習的苦與樂,傾訴“乘車族”的艱辛,對樁樁件件震撼了自己心靈的社會現象談感想;進而談環境污染,談限制人口發展,談“我們呼喚和平”我再及時提醒大家注意口語與書面語的異同,使他們在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書面作文的水平,使“說”與寫的訓練結合起來。
第三步:初三年級,要求由自擬題目、自選體裁內容改為抽簽。預備鈴一打即上臺抽一條由教師和同學擬好的題目,略作思考后即席作文。(這個要求在初二年級期末即明確提出,使學生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樣,思考時間短、發言時間有限制,初一、初二訓練的各項要求不變,口頭作文的難度明顯提高。我又注意命題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并按月提高作文題目的要求,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有神秘感,帶點緊張與不安,而后又獲得成功的喜悅。一開始難度較大,準備時間可稍長,但不超過三分鐘,發言時間可稍短,但不少于兩分鐘。起初學生略感困難,很快也就適應了,而且思維更加敏捷,語言更加凝煉,態度也更加自然,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訓練。
二、創造環境,提供條件,加強實踐。對學生的語言質量影響最大的是周圍的語言環境。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說普通話,教學語言干凈、精煉、邏輯性強、有趣味性,以優美的語言范例影響學生。同時要提醒、教育學生注意分辨、分析周圍的語言環境,從語法、修辭、邏輯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語言,抵制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影響。有位同學看了些港臺電影之后,以《也說口語》為題,批評了配音中的“廣東普通話”,如“哇噻!好酷噢!”等;他還列舉了一些同學說話中的“好看噢!好高興好涼爽好快活啦!”一類語言,指出這種不規范的語言不利于推廣普通話,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語言環境的重要性。教師要在努力引導學生營造班級語言規范化“小氣候”的同時,又要注意為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提供各種機會——
1、推薦評選優秀作文。無論是每日一篇的優秀作文推薦還是學生互評的作文,都由學生上講臺逐條分析、評價。
2.提高對口頭作文評價打分者的要求。評價并打分的同學由教師指定。對這些同學,說話的基本要求與作文者相同,還要求他們以友善、認真的態度,客觀地進行評價,既有與全班同學的橫向比較,又有與作者自身情況的縱向比較,給分有理,扣分有據。
3.搞班干部“競選”。人人都要當值周班長,有“競選宣言”“施政演說”,卸任時要作“工作總結”,發言均限制在三分鐘以內。這既施展了才能,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4.家長會以學生匯報為主。在個人“述職”的基礎上,由小組長向家長匯報本組每個成員的品德、學習、紀律等情況,由班長匯報全班的情況及小組長的個人情況。小干部們的匯報既有表現、又有各種數據,非常明確具體。不少家長轉而向小組長、班長詢問孩子的情況。學生看到自己的發言這樣被大人重視,積極性大為提高。5.組織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和辯論會。由學生根據課文,自編自演課本劇;由學生組織、主持演講比賽和辯論會,并觀摩高年級同學的辯論會,增強興趣,提高能力。
我想新課改對于每一名老師都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只有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勇于面對這種挑戰和機遇,才能成就學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