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考試為展示試論語文開卷試題的主體性評價策略
艾維蓉 郭 鋒 |
真正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位是當前教育與教育評價的改革的一個主題。傳統(tǒng)的考試強調(diào)其對考生的區(qū)分和甄別功能,將考生看作是純粹被動的應試者,忽視本應是評價主體的考生對評價的參與,在這種形態(tài)下,考試成為一件人文關懷稀缺的冷漠的工具。宜昌市自實施語文開卷考試以來,致力改變考試單純的工具面目,努力把考試變成考生展示的平臺,在語文開卷試題中,命題者始終把考生的發(fā)展作為評價所關注的中心,不斷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評價環(huán)境,同時激發(fā)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創(chuàng)造評價成果的智慧,使傳統(tǒng)的單向針對受評價者的評價轉(zhuǎn)變成為評價者和受評價者共同參與的評價。
開卷試題在實施主體性評價的過程中采取的策略有:
1.示范和鋪墊
考試在具備區(qū)分和甄選功能的同時,同時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一樣應該讓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學習和發(fā)展。試題是評價者用以檢測考生的工具,同時也是延展學生繼續(xù)學習腳步的路徑。在開卷考試試題中,試題像一位良師、一位益友一樣,為學生作好特殊的語文學習之旅的示范和鋪墊,幫助學生利用試題提供的語文材料和考試過程繼續(xù)語文學習。宜昌市2003年語文試題試題的閱讀部分選擇了4篇文章,前3篇文章試題編制時每一篇都設計了一則“相關鏈接”,有如日常閱讀學習中的參考一樣提供給考生以閱讀的背景資料。在第4篇閱讀文章的試題中設計了編寫此篇文章“相關鏈接”的試題,前面3則“相關鏈接”向考生示范了如何搜集相關資料捕捉有益信息,此題就恰到時機地給了學生學習嘗試的機會。又如《山水之歌》閱讀題5,此題讓學生就自己對文章語言特色的感受談談體會。這是一道極富開放性的試題,沒有示范和鋪墊,學生對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往往有感而不知如何表達。因此,試題對文章做了一些經(jīng)典的批注,給了學生模仿和參考的范例,為學生回答此題做了極好的鋪墊,學生的答案當然清晰明確,水到渠成。
2.區(qū)分和選擇
由于不同的學習基礎和過程,學生群體內(nèi)自然地存在語文素質(zhì)的高低分化,也存在能力專長發(fā)展上的個性差異,但是不論是哪一個素質(zhì)層次哪一種能力個性的學生都是考試的主體,都應該有自己展示的機會和舞臺。他們展示的狀態(tài)自然地表露出其差異,這是考試區(qū)分與辨別功能的體現(xiàn);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考試評價中,主動地表現(xiàn)自己,發(fā)揮自己,這就是考試應有的的教育功能和價值。語文開卷考試在試題中注意為考生提供了多樣而不同的選擇,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和可能,同時體現(xiàn)出對不同學力層次的適應性。《宜都記》是一篇介紹三峽奇景的文言短文,閱讀題第4題是這樣:“根據(jù)原文行文思路,請你判斷,‘始信耳聞之不如親矣’(文章最后一句話──作者注)之后文章將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請你不妨試補寫兩句。白話亦可,文言亦可,文白夾雜亦可。”此題在學生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讓學生順著思路來描繪三峽的景致,在一種內(nèi)容要求下,續(xù)寫的方式則提供了3種可能,對不同語言功底的同學而言都是一種可以展示的平臺。又如作文題1,由老師前后兩年給同一個學生所寫的兩則不同行文風格和表述口氣的評語而延伸開來,“或勾起關于評語的回憶,或引發(fā)對此想說而沒有說出的心里話”,考生可以“自選角度作文,或敘或議,或敘議結(jié)合”,這樣就避免了作文試題因表達方式的單一要求而對考生造成限制,面向具備不同表達習慣的各類型考生,讓他們能選取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展現(xiàn)語文功底和能力,盡顯自我才華。
3.引導和激發(fā)
任何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展示出這種能力,需要“熱身”,需要在一段過程中積蓄爆發(fā)的能量。開卷考試試題為讓考生展示出應有實力,在試題的編制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激發(fā),在攀爬遇到困難時給一個恰當?shù)闹c,在躍起需要力量時給一道適宜的助推。《不求甚解》的閱讀題4請學生參與試題編制,為文章添加一則“相關鏈接”,前3篇閱讀文章的相關鏈接已為此題作好鋪墊,在添寫之際,試題又給予提示,“古今中外,會讀書的人、勤讀書的事……都可以作為鏈接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向平素豐厚的積累中探寶,避免了答題不知所云而讓答案呈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形態(tài)。又如《昆蟲與音樂》閱讀題5,此題以身邊事為具體情境,在考生閱讀和欣賞昆蟲給生活帶來的音樂之美的基礎上,提出為宜昌市科技館昆蟲館設計撰寫一段活潑生動的宣傳語,這是一個語文應用于生活實踐的“真實任務”,對考生而言充滿了挑戰(zhàn)性,能夠充分激發(fā)起學生利用自己的語文功底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興趣和欲望,從而展現(xiàn)出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評卷中看到的很多令人嘆服的宣傳語就是這樣通過激發(fā)才可能被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
4.關愛和信任
心理因素影響著被評價者能否展示出應有的能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在考試中設置輕松自然、充滿激勵的情境,讓考生充分發(fā)揮水平。宜昌市語文開卷試題一直在這一方面努力嘗試。2001年開始出現(xiàn)在試卷中的幸運天使,2002年卷首的《給考生的話》,都是在努力營造利于學生調(diào)節(jié)緊張情緒、增強嘗試勇氣、樹立成功信心的心理環(huán)境。2003年的試題依舊張揚開卷考試關愛考生的人文精神。全卷重視對文化積累和學生學習過程落實的評價,在平易處讓易于學生,在創(chuàng)新處放膽給學生。填寫閱讀積累卡、添寫閱讀文段的旁批等伴隨學生學習過程的語文學習樣式讓學生從日常學習中切實嘗到甜頭,答題時輕松自如;而針對有關問題各抒己見的思辯題、仿造美文美言展示文筆的仿寫題則不設標準答案,只求言之成理,言之有味。考試不是站在考生的對立面來為難學生,而是盡可能讓他們在考試的旅程中有所表現(xiàn)、有所收獲、有所突破。特別是《山水之歌》閱讀題2:試題要求考生仿照文中“山在我生命中,是枕,是‘夢回山枕隱花鈿’;是硯,是‘水筆山硯入案來’”一句,用一個比喻、一句詩文名句寫一句話。此題對富有古文化素養(yǎng)的學者而言,也許不是難事,但對九年級的中學生來講,寫一句比喻句固然容易,要引用與喻體相應的古詩句確實令人顧慮重重。然而,在開卷的考試方式下,在學生長期課內(nèi)外銜接學習歷程的背景下,命題者大膽地拋開顧慮,充分相信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和積累,相信學生收集和運用資料信息的能力,把這個恐怕自己都沒有一個“預想”的答案的試題放手讓學生來創(chuàng)作,那些積累豐富、底蘊豐厚的考生立即脫穎而出。正是有了這樣寬容的考試環(huán)境,一些個性鮮明的考生在考試中放下包袱,發(fā)揮特長和愛好,寫出異彩紛呈的答卷。有的考生在寫作中全文使用文言,雖然稚嫩,但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還有一位考生從前面提到的《山水之歌》閱讀題5開始就始終使用文白夾雜的語言答完全卷,令人嘆為觀止。
主體性評價應該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共同構(gòu)建的過程,換言之,就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共同參與評價、創(chuàng)造評價成果、提升評價的價值的過程。長期被忽視的考生的主體參與和創(chuàng)造在開卷考試的策略下得到了充分展示,開卷考試也從而體現(xiàn)出考試的新型特征和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