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和推行有效的班級工作新途徑
張上明 [原創]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繁瑣而又富有諸多創造性的育人工作。在這塊實驗田里,不少教育工作者曾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目標管理法、典型示范法、以身作則法、環境陶冶法、情感滲透法等等等等。這些方法不僅在過去成為不少優秀班主任工作的法寶,就是在現在也仍然成為班主任們所常用常新的舉措。
但是,社會在飛速發展,時代在日新月異。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樣曾預言;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成為必然的世紀,是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的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是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是東、西方文化激蕩、融合的世紀,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統一的世紀……”(轉摘自(人民教育》2001.2期《站在人海口
的暢想)一文)在新的迅猛發展的時代的影響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也必然會遇到許多新的意料不到的情況。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善于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進自己的教育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有效的班級工作新途徑,才能跟上時代的節拍,把準學生的脈搏,成為真正的“人師”。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我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努力地探索和推行了一些的班級工作方法。
一、設立“班主任信箱”。北京西城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主任丁榕曾對學生做過一次有關師生關系的問卷調查:33.2%的學生希望能和老師關系和諧;47.7%的學生希望老師少些批評和指責,多些表揚和鼓勵;53.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重視自己,能多和老師在一起;50.3%的學生在遇到挫折后,想和老師傾吐心里話。但是,學生見到老師緊張的有55.4%;見到老師恐懼的有22.1%;見到老師反感的有20.9%。(摘自<人民教育》1997.4期《滿腔熱血鑄童心)一文)這一組數據曾引起我的深深思考:怎樣才能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怎樣才能使班主任更多地了解學生,以做到對學生教育的對癥下藥呢?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想到用“信”的方式的溝通,而且很快這種方式在我頭腦中成熟起來。不久“班主任信箱’’出現在我所教班級的教室里,成為我和學生心靈交匯的樞紐。
我告訴學生,給班主任的信中可以毫無顧忌,無所不談。既可以反映班上同學的情況,也可以傾吐自己的心理話,還可對班級工作大膽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信既可留名也可不留,完全自愿。
對于收到的信我會及時進行處理,需及時回復的會馬上回復,需公開答復的則選擇恰當的時機,而對于其中的合理化建議我則會及時:采納,并應用在具體工作中。“班主任信箱”掛出以后,僅我在任初一一個多學期的時間里就收到學生“來信”兩百多
封。其中有學生對我工作的評價,有學生煩惱和委屈的傾訴,也有學生對同學中不良現象的揭發,還有學生對班級的合理化要求和意見等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因此,我對給老師寫“信”的學生大加贊賞,極力渲染他們的“信”的作用。我還在班上設立“班級金點子獎”,對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的同學給予獎勵。在上期中,我班就有一個名叫謝芳琦的女同學因提出班級設立“廢紙收集箱’’的建議,榮獲“班級金點子獎”。
通過設立“班主任信箱”,我班學生增強了“主人 翁”的觀念,變得對斑級的事情更為關注了。我也感到對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得更為清晰具體,與學生的心更貼近了。
二、組編《班級周報》
編寫《班級日報》是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早就提出的一項成功的班級工作經驗。但在具體的班級工作中,有不少的班主任老師對此未能引起重視。一則學生負擔較重,編寫《班級日報》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二則班級辦“日報”也顯得繁瑣,往往會因材料不足將其辦成了內容上的“抄”報,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不起多大作用。
經過反復斟酌,我將《班級日報》中的“日”改為了“周”,讓班級辦起了《班級周報》,這樣既可減輕學 生的負擔,增強學生對“報紙”的新鮮感,又可通過辦 報,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以此作為班級素質教育的—種有效的輔助措施。
為了真正發揮《班級周報》的作用,把它辦好、出班級特色顯得尤為重要。因而,我充分發揚民主,讓學生從全班幾十人中選出了5個有這方面能力的負責人,負責報紙的具體籌劃、組稿、編寫等工作,其他愿意參加的也作為班報的撰稿人或記者。我還和小編輯們討論了班報的主要欄目,如“班級通訊”(主要以人物通訊的形式介紹一個優秀人物)、“光榮榜”
(表揚班上一周之類的各方面的積極分子)、“同學寄語”(每次刊登5—10名同學對班級的一句贈言)、“班級秩事”等等的設立。
從全班辦報的情況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辦出的《班級周報》也令人耳目一新,充分顯示出了學生的杰出才能。同時,報紙對班級的激勵作用也顯而易見。
三、辦好“班級宣講臺”
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的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僅僅靠制度,靠紀律去約束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是不現實的。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理要想學生心靈上多一些美德,就必須選擇一些這樣
的種子在學生的心田上播種。因而,我在班上專門設定了這樣一個時間,并取名“班級宣講臺”(每天讀報前的10分鐘預備)。
在這個時間里,由我或某個學生選取一些對全班有鼓舞、激勵作用的文章。或優秀人物的事跡或富有人生哲理的美文等來讀,使學生每天受到一次心靈的薰陶,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古人曾這樣談讀書之妙:“饑,讀之能當肉;寒,讀之能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而讀之當金石琴瑟。”通過辦好“班級宜講臺”,不僅使我班學生的整體思想素質得到提高,而且使班集體的凝聚力明顯增強,學生的能力也相應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以上是自己在班級工作中的一些嘗試。經過自己和全班同學的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所帶的長10班班風良好,學生從未出現違法亂紀的現象。在學校舉行的“12·9”歌詠比賽和冬季環城長跑中均獲年級第一名,在年級廣播操賽中也取得團體操第二、指揮第一的好成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成績也較為突出。去年下期,我被評為學校“優秀班主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寫過這樣一幅對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他的話給我們道出了教與學的真諦。也正是陶先生的話激勵了我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不斷探索的信心和勇氣。我愿與廣大同仁共勉,繼續努力在班主任工作的園地里耕耘,為培育新世紀的接班人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