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語文學習方式的全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沖擊著傳統教育,語文學科也是如此。在眾多新的教學理念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然而,當我們認真審視這種理念,看它將給語文教學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時,我們不禁發現,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雖然有其一味迎合將給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應更多地關注語文自身的特點,語文學習還是有其獨特的被認知、感受、建構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他主學習”、個體學習、接受學習、體驗學習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更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對自己的學習有著清醒明確的認識,從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到學習策略以及學習情感的投入都非常清晰、主動。然而,不容否認,語文教學除清晰之外還有模糊的、被動的、“他主”的一面。大語文觀認為,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面對有如此寬泛外延的學科,學生有時在學習過程中是茫然的,他更需要的是“他主”。另外,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語文學習不是學生的惟一,也不一定就能引起學生的很多情感投入,而語文學習又是必須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相當多的時候,在語文學習中是一種被動學習,而不是“自主”學習。此外,語文學習要靠積累,而積累有時是潛意識的,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或者說有時也是機械的,而不是自主的。語感的形成從目標到計劃也是模糊的。從呀呀學語開始,到能自如地應用口頭言語進行交際,這一學習過程中難道都是自主嗎?語文學習的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學習策略等方面都表明,語文學習有時是不能夠自主。在自主之外還應有被動機械的一面,這也是目前語文學習的現狀。
所謂合作學習是針對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是相對于個體學習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務,強調的是分工、合作。我們不能說這種學習方式對語文學習毫無用處、一無是處,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對于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局限性。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言語本身就是有獨特個性的,否則就不是言語而是語言,言語交際能力是很個性化的一種能力。具體來說,言語交際的表現形式——口語交際和閱讀寫作能力都是有獨特個性的,這種獨特個性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不可能主要依靠和學習伙伴的分工與合作來完成,而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獨立學習,或者是個體學習,要在自己獨特的學習體驗當中來完成。
探究學習是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學生在這種模擬情景中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探究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看起來這種學習方式好象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從目前各個中學實施情況來看,其效果卻是理想化的。首先,探究學習有它自身的先天不足,探究的內容相對于學科知識本身來說有可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或者是抓芝麻丟西瓜的抓牛角尖式的探究,其次通過這種探究學習所需的一些物質條件相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也還不具備。從語文學科自身特點來說,探究性學習也不一定是惟一的,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學習。接受知識的量大,學生能很快抓住學習的要點,所學的知識更能夠系統化,這些都是探究學習不可比擬的,而在探究學習中所進行的讀寫情感體驗,在接受學習中同樣可以做到,甚至還更為完整更為深刻。毫無疑義,探究學習并不能完全取代接受學習,甚至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接受學習還是占主體地位。我們很多人有個誤解,認為探究學習一定是有意義學習,其實不是,課程論專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如果教學條件不合適,探究學習也可以機械的。相反,只要引導得當,接受學習也可能是有意義的。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是作為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基礎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但是我們也不要簡單化,一刀切,不要在教育中處處粘貼這個標簽。要根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發揮我們傳統教育中的優勢,結合國外的一些先進理論觀點,從而改進我們的教育,避免成為西方文化的“販子”。語文的學習方式除自主、合作、探究之外,我們也應該根據語文自身的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我,多積累,重感悟。獨立高效地完成語文學習的任務。
(作者單位:廣東教育學院中文系 510000)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