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教師要有真性情
在世界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作為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要內容和新世紀教育改革重大舉措之一的語文“新課標”的實驗目前正在全國各地緊鑼密鼓地展開,如何領會和貫徹新課標精神的語文教學大討論也正熱烈開展起來。
我們高興地看到,新課標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了人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輸。
在閱讀方面,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有獨到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在寫作方面,新課標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在學習方法方面,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參不放,對教材畢恭畢敬,對教參唯唯喏喏。我們的廣大語文教師都是:教材和教參說一,教師不敢說二,生怕教錯了導致學生考試出錯;學生不小心說二,教師就趕緊勸其和教材和教參一樣說一,以防與標準答案不同而失分。
在對教材和教參奴才般的敬畏下,我們的廣大語文教師人云亦云,慢慢喪失了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格,用教材和教參的“標準”的假面具罩住了自己的真實面孔,用教材和教參的“標準”的聲音代替了自己的語言,用教材和教參的“標準”的感情代替了自己的感情,不敢哭、不敢笑、不敢唱、不敢跳、不敢痛、不敢號,成了一個個盲目的傳聲筒,成了一個個失去自己的性情的機器人。
試想,這樣的語文教學如何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能“既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又要讓學生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如何能將學生培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主體”?如何能使學生“有獨到的見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因此,要領會和貫徹好本次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精神,推動語文教學向新世紀邁進,首先我們的廣大語文教師就要做個真性情的教師!
其一,我們要大膽坦露自己的真感情。
朗讀時,想哭就哭,當笑就笑;傷感處自可哽咽泣下,激昂處不妨手舞足蹈;作者情感當然要顧及,但己之感情更要真實表。
分析時,不必總跟著教參跑。人物可恨就說可恨,人物可愛也不必就盡往他頭上扣高帽;正面事物固然需要贊美,反面事物也不必就硬往“黑暗、封建”上靠。
其二,我們要勇敢發表自己的見解。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通過自己深刻的、獨樹一幟的見解,通過自己勇于、善于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去影響和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
例如,當“非典”這一話題進入作文時,我們側重的往往都是對醫務人員高尚品德和犧牲精神的贊美、對偉大祖國強大力量和民族凝聚力的歌頌。但我們更應將自己的關于“非典”所反映出的民眾知情權、輿論監督機制、國人的某些惡習惡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脆弱、許多國人心理的不堪一擊等問題的思索和見解勇敢地告訴學生,并和他們一起進行討論。
其三,評價中多些真情話。
以作文評語為例。作文評語是教師與學生乃至家長溝通次數較多、范圍較廣的一種文字交流方式,對于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從傳統作文批改中出現的學生對文中的關于錯別字、病句等方面的批改漠不關心,但一定要看看教師所給的評語這一現象就可反映出來。傳統作文評語多是教師以權威者的地位,以居高臨下的口吻措詞。內容則多是“語句通順、結構嚴謹、中心突出”等,既囿于陳式,又面目冰冷。長此以往,不但評語中所提意見不能對學生的作文修改起促進作用,而且會逐步在學生心目中形成老師不負責任,只是用這些套話來敷衍塞責的不好印象,從而逐步拉開師生心理距離,從心理上破壞學生對作文批改甚至語文學習的興趣。
我們的評語應少一些“語句通順、結構嚴謹、中心突出”等毫無溫情的客套話,應多一些“你筆下的駱駝公園美得就像一幅畫!讀你的作文時,老師心情很愉快。如果你把那時的愉快心情寫上該多好!”、“矛盾發生了,媽媽氣跑了。但以后怎樣呢?因此,我覺得就此結尾顯得太匆忙。若能對矛盾以后的情況予以適當交代,則能使媽媽這一形象更豐滿,你覺得呢?”之類的充滿真情的話。這是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尊重,更能影響學生在作文中寫真心話、寫真情話。
只有當我們教師大膽坦露了自己的真感情時,我們才可能用她去感染學生,才可能使學生放開心靈隨我們一起浸潤到文學作品中去,才可能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養”。
只有當我們教師隨時都能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時,只有當我們寬容地對待任何學生的任何不同見解時,我們才可能希冀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
只有當我們教師真正地用自己的個性、用自己的真情去與學生展開交流與溝通時,我們才可能希冀學生自覺去地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式,與我們進行平等的、真情的回應。
新的教育形勢下,新課標下,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真性情,應該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