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足“讀一讀,寫一寫”(1)
世紀之初,語文課程標準新鮮出爐,其全新的語文教育思想、教學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再翻開與之相配套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更是大快朵頤;且不說課本的編排體系,也不說課文的選擇,單是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就使我們心情為之一振,不見了煩雜的語法修辭訓練,也不見了孤立的語言品味,代之的是從整體上的把握、深入淺出的理解、個性化的品味、創造性的欣賞,從而使“練習’’更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振奮之余,我們也有些許擔憂:我們固然提倡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熏陶,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訓練在積累中的作用,特別是目前的小學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學生水平各有高低,我們更不應忽視學生在詞語的積累、掌握、運用方面的訓練,我們要用好用足“讀一讀,寫一寫”。“讀一讀,寫一寫”看似簡單:無非是將課文中的生、難字羅列出來,要求學生讀、寫。有老師心里就嘀咕:過去我們不也這樣做嗎?注音、解釋、讀上幾遍不就完了嗎?其實不然,這“讀一讀,寫一寫”中還真大有文章可做。
我們可以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分成三個層次的練習來做。
首先,是基礎性的練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注音、解釋”的工作。這個練習,主要是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詞匯。因此,作為老師,首先要對小學階段要求掌握的詞匯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在每篇課文中挑選若干個詞語去做這項工作。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去對“讀一讀,寫一寫”中的每一個詞語都去“注音、解釋”,因為這其中一些詞語是學生已有所接觸的,再說大部分課文后的“讀一讀,寫一寫”所羅列的詞語少則十幾個,多則二十幾個,全都寫,對學生也是個負擔。所以,我們做“注音、解釋”只能有選擇地做。
另一個基礎性練習就是對“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進行分類。我們常說學生的作文詞語貧乏,那是因為積累不夠,現在我們做的這個分類工作,主要是建立一個類似于“詞語庫”這樣的東西。在布置學生做這項分類練習之前,先要建立起一個較為合理的分類。經查,七年級(上冊)的“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詞語均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所以,我們可將所有詞語分為四大類:寫人的,寫事的,寫物的,寫景的。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不同,亦可在四大類基礎上再細分,如寫人的里面可分為寫外貌的,寫神態的,寫動作的,寫心理的等等,不一而足。我們認為,能夠正確分類是能正確使用的前提,而要正確分類的基礎則是正確理解。
其次,是延伸性訓練,即在“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詞語(當然不是全部,因為有的詞語并不符合此項訓練的要求)的基礎上,進行所謂的“找詞”練習,具體做法是,挑選三兩個詞,以其中的某個語素為詞頭或詞尾找三五個類似的詞。如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訓誡”一詞,即要求學生以“訓”為詞頭組詞,即可組成“訓斥”“訓練”“訓誨”等詞,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能以一個詞為紐帶,牽出一連串的詞語,既可擴大詞匯量,又可感受近義詞之間的差別,一舉兩得。
最后,就是拓展性練習了,即從“讀一讀,寫一寫”中挑出若干個詞語(通常是三五個)要求學生寫一段話,寫時可讓學生隨意安排詞語順序,只要話通順、流暢就行,但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們還要給學生這段話創設一個特定的語境,規定用挑選的三五個詞去表現這個語境;第三步則要求學生盡量寫得長一些(這實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創新創造性思維,比如,要求以“木頭”開頭,以“足球”結尾編寫一個故事,中間插入的內容越多越佳)。當然,挑選詞語也有研究,初始可以挑一些意義相關、含義相近的,這樣便于連成一段話,慢慢的可以逐漸過渡,最終到挑選那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讓學生去連話,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木頭一足球”一般,達到培養學生縝密思維,豐富聯想,組織語言的能力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