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推進語文教材改革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把握語文新教材的幾個維度
黃偉
翻開新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新編語文教材),撲面而來的是時代氣息和改革銳氣,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精神和大語文教育思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整合,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首先,新編語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與語文能力培養的協同互補,在語文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豐贍學生的人文素養;在人文教育的同時,又使學生文化品位、語文素質得以提高。精選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美文,通過“研討與練習”等語文活動來加強對語文中的文化內涵的整體感悟和體驗。新編語文教材在單元組織方面不再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是按題材和內容相對集中,大體按“人生(2個單元)、自然、科學、家庭、想像”來編排單元,這就在整體構架上為加強人文教育作了新的嘗試;在“研討與練習”設計方面,每課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整體感悟和體會,既充溢著人文教育內涵,又著眼于語文素質養成的活動或練習。以第二單元《短文兩篇》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為例: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下列問題。
1、“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你能舉出其他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的意思嗎?
2、每人講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誰講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像這樣的“研討與練習”設計在新編語文教科書中貫穿始終,它既在課文之中,又在課文之外;既是語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養寓于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也便成了人文修養、教養的過程。
其次,追求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合。學有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態度、探究精神、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往往比學習結果更有價值。這一點受到新編語文教材的關注。在新編語文教材的“綜合性學習”設計中,“問題”與“答案”不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系,而是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提供問題情境、活動場景、活動方式,在活動的開展、展開和相互交流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素質,塑造健全人格。作為一頂活動的結果――“寫作”,既是對活動的反思和總結,又是對活動的檢驗。
第三,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網”。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甚為密切。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把“觸須”伸進其他學科之中,從其他學科中汲取語文營養,同時又用之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新編語文教材除了在選文和“研討與練習”上作跨學科的引入或聯絡,還集中安排了“探索月球奧秘”和“追尋人類起源”兩次科學探究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跨領域學習”方面邁出了第一步。當然,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結合的內容途徑和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可與法、哲、史結合,可與數、理、化、生、地結合,等等。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可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可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可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可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等。這些還有待我們老師們開發和研究。
第四,努力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整合。“綜合性學習”已完全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接受模式,也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模式,而是把學生推到各種情境、時空中,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討論辯中學習,在交往交際中學習……在“研討與練習”設計上也有新的特色,單純的“練習”已被“研討與練習”所取代,這不僅拓展了課文的語文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為語文學習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傳統的“練習”不僅偏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操作,而且一般是各自獨立完成的,雖有交流、合作,也是偶爾為之或在師生之間“單線聯系”。而新編語文教材把探究性學習(研)、合作性學習(討)引進課堂。以第二單元《理想》課后“研討與練習”為例: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里涉及到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教學中,教師可相機指導,重點加強,關注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加強語文的實踐性,引導語 文教學聯系生活體驗,開展語文活動
語文學習在生活實踐中,生活實踐中的體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語文學習“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嚴格地說,語文實踐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它主要是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是高效地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
1、聯系生活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的學習和學習的語文,也可以說,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互補共效,獲得雙倍的意義。上文所舉兩例,均是從“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切入,學生可以從這樣的總是中享受“生活的喚醒”,接受語文的歷練。再看《風箏》課后一道“研討與練習”: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也做過許多
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難忘的故事說給同學聽聽。
憑借課文的“觸媒”,通過問題的激發,加之教師的啟發和誘導,兒時的生活趣事又活躍在學生心頭。這樣,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生活在語文學習中,課堂也能成為師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時光。
3.開展活動。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能力構建,而能力的構建主要要通過活動來實現。活動不僅具有建構能力的功能,還能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溶為一爐,冶煉出綜合素質的“合金”。新編語文教材把“綜合性學習”的落腳點定位在“活動”上,這就有利于實現“綜合性學習”的目標,達到培養語文能力的目的。此外,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也結合課文相應地安排了語文學習活動。如,第四單元18課《綠色蟈蟈》一課有這樣一道“研討與練習”:
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辨別這些聲音,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
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使多種思維能力培養并舉,同時又能收到情感陶冶之效。
三、突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
現代教學論認為,尊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僅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發展學生潛能,有利于培養創造精神、獨立人格和負責的態度。新編語文教材為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開辟了多樣化的渠道和廣闊的空間。
1.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新編語文教材中,“研討與練習”的提問不再是教訓式、律令式,而是采用商討式、征詢式的“話語”模式,它關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聯系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種“話語”情境中,“目中有人”,學生作為“你”而突顯出來,至于問題倒可以作出不同的言說和不同的解讀。新編語文教材與學生構成了“我――你”或“我們”的關系,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我感”和“親歷感”。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2.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是帶著既有的知識和經驗進入語文學習的,在學習過程中又都會形成并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和方式,而且,學生對新知識、新能力的獲得又無不建立在既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可以說,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我建構的過程。新編語文教材為學年學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余地,學習內容提供了選學內容,習題提供了選做習題,在“綜合性學習”里,還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自主選擇活動形式,自主開展學習活動。
教材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發揮提供了條件和支持,但關鍵還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在教師教學的啟發、誘導下會得到深化和升華。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也需要教師提供咨詢和導向,以確保學生學習優勢和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
優秀教材必須通過優秀教學才能很好地發揮它的價值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和樞紐作用的是教師。為此,結合新編語文教材特點,提出幾點教學參考建議。
1.加強朗讀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多朗讀,多美讀。大聲的、動情的、陶醉的朗讀是體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獲得語感、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新編語文教材徹底破除了“知識排點”“訓練布線”編排方式,減化了頭緒,強化了閱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感知語文材料,更多地品味原汁的語文。
2.激發學習興趣。首先課堂要有情趣,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感情。選文絕大多數都可稱得上文質兼美、文情并茂。課堂充滿了人情味,學生就會有興趣。新編語文教材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大體可以歸納為“導語 ”引“趣”。在每個單元、每篇課文之前都有一段話,用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問題激“趣”。課文之后或“綜合性學習”設計一些具有理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三是活動生“趣”。課文之后或“綜合性學習”設計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要利用好課本的資源,抓住契機,創造教學藝術,培養、激發、強化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3.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多動口、多動手。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這是教改的成功經驗,也是這套教材著力體現特色。教師要組織好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有情有趣、積極健康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課堂上要采用多種形式給學生創設說話機會,師生課堂上的對話,也應少用“問答式”,多用“交談式”“討論式”。一方面,要通過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寫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思考和想像等。
總之,教材給教師的不是韁繩,而是魔杖,教師用它去演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課堂春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