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推進語文教材改革
談新課程標準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編寫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 顧之川
從新世紀的第一年秋季開始,教育部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始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三套初中語文教材同時進入實驗區。其中,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教材在山東省青島市、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廣西南寧市新城區、重慶市北碚區、四川省郫縣、山西省曲沃縣、內蒙古烏海市海渤灣區、黑龍江省寧安市共八個實驗區開展了實驗。
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一些新的語文教育理念。這些新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多年來語文教育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對語文教材編寫、教學指導、語文評估與考試等都有一些明確的規定。語文課程標準這些新的精神和提法,是我們編寫這套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指導思想。這套實驗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強調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更力口注重語文課的人文性,注重語文學科的文化內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人文內涵豐富、實踐性強以及漢語言文字學習中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建立開放而富有彈性的語文教材體系。
一、關子教材的結構體系
新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全套教材按照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即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以減少頭緒,突出重點。七年級上至八年級上三冊教材的單元安排如下表所示:(表見第10頁)
其中,“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是大綜合,是學生的語文實踐專題活動,強調學生的獨立參與、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滲透,在活動中融入寫作與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則是小綜合,強調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活動只是為學生開展寫作和口語交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使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大綜合與小綜合的區分,避免了師生整天疲于奔命進行大型的語文綜合性實驗活動,以增強活動設計的可操作性。
另外,在每冊教科書的后面,安排有“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和“附錄”等內容!罢n外古詩詞背誦”每冊選編10首古代詩詞,供學生課外學習背誦!懊鴮ёx”每冊介紹二至三部名著,可以是文學名著,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名著。“附錄”主要有“書法欣賞”“漢語知識”以及“語言文字法規”等。
閱讀 寫作·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七年級上人生 這就是我
理想 漫游語文世界
自然 感受自然
科學 探索月球奧秘
親情 我愛我家
幻想 追尋人類起源七年級下成長 成長的煩惱
祖國 黃河,母親河
名人 我也追“星”
文藝 戲曲大舞臺
探索 漫話探險
戰爭 馬的世界八年級上戰爭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平民 博大的愛
建筑 說不盡的橋
科學 走上科學辯論臺
古詩文 蓮文化
古詩文 怎樣搜集資料二、關于選文
在試用修訂版初中語文教材里,新舊課文的比例大約各占50%。當時主要考慮,有些篇目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檢驗,老師們也比較熟悉,便于教學的穩定,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教師備課的困難。如果新課文選得太多,勢必將大大加重教師備課的負擔。這次為了配合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文更換的比例較大。每冊新課文約占70%左右。
新教材的選文,貫徹了“三個面向”的精神,注意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們還力求使教材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至于選文的具體標準,我們繼承了我國語文教材建設中的優良傳統:一是思想內容健康,二是語言文字規范,三是適合教學。當然,新教材的選文,應該說我們力圖堅持這三條標準。但不能反過來說,凡沒有選進教材的文章,都不符合這三條標準。事實上,符合這三條標準的文章很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都編進教材。教材選文不是評文學獎,總要考慮教學實際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選進來。當然,也可能由于我們閱讀面有限,見聞不廣,也許還有許多更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文章沒有選進來。
1.現當代文學作品
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同時又考慮到初中生閱讀興趣的文章或文學作品作為課文。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初中語文課要讓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就閱讀興趣和年齡心理特點來說,文學作品比其他類型的文章更受初中學生的歡迎。所以,這次教材中新選了一些能反映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如七年級上冊有《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感覺真好》《人生寓言》《山中訪友》《紫藤蘿瀑布》《風箏》等,七年級下冊有(爸爸的花兒落了》《丑小鴨》《黃河頌》《土地的誓言》《偉大的悲劇》《魯濱遜漂流記》《真正的英雄》等,八年級上冊有《蘆花蕩》《蠟燭》《老王》《信客》《橋之美》等。當然,這些新選的課文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是否會受到師生的喜愛,還有待于教學實踐的檢驗。
2.科技文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的發展正在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從教學實際來看,初中生也喜歡讀科學、科普類作品。所以,新教材很注意選取科學、科普類作品。“人與自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科學有關,意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方面的陶冶。如,七年級上冊“科學”單元,選有《化石吟》(張鋒)、《看云識天氣》(朱泳羰)、《綠色蟈蟈}(法布爾)、(月亮上的足跡》(朱長超),七年級下冊的“探險”和“動物”兩個單元都與科學有關。“探險”單元選有《偉大的悲劇》(茨威格)、《荒島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巔》(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夸父逐日》(《山海經》)、《兩小兒辯日》(《列子》),“動物”單元選有《珍珠鳥》(馮驥才)、《斑羚飛渡》(沈石溪)、<華南虎》(牛漢)、(馬》(布封)、《狼》(蒲松齡)。“探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動物則涉及認識大自然的奧秘、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八年級上冊的“科學”單元,選有《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奇妙的克隆》(談家楨)、《恐龍無處不有》(阿西莫夫)、《被壓扁的沙子》(阿西莫夫)、《生物入侵者》(梅濤)、《你一定會聽見的》(桂文亞)等。
3.古代作品
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適當多讀一些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條捷徑。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現代化,決不能拋開我們的優良傳統。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都是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經過了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曾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中學生多讀這類作品,既可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深造打好基礎,又能培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還有助于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文化晶位和審美情趣。因此,試用修訂版初中教材中古代詩文作品占33%,高中新教材中古代作品約占47%。
這次新編的初中語文實驗教材,我們在試用修訂版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調整了古代詩文在教材中的布局和比例。七年級上冊和七年級下冊,考慮到與小學的銜接,適當降低了難度,每個單元只在最后一課安排古代詩文。八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每冊安排兩個古代詩文單元。古詩文的選文,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課程標準作為附錄出現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的古代作品,包括16篇古文,34首詩詞曲,我們都將有計劃地編進教材。二是特別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盡量讓十幾歲的初中生喜歡讀,而且能夠讀得懂。所以這次除保留了不少傳統名著外,我們還注意發掘了一些新的古代作品選作課文。如《禮記》中酌《大道之行也》、陶弘景的《答射中書書》、《世說新語》中的《詠雪》《陳太丘與友期》、沈復的《童趣》、蒲松齡的《山市》等。至于編排的順序,則按照課文語言的難易程度,兼顧作品的思想內容,盡量把內容或寫法相近的作品編在一起,這樣便于教學。一般說來,教讀課文稍微難些,自讀課文則稍微容易一些,也是考慮到學生自讀的方便。古詩文部分的練習題,強調熟讀和背誦,有的還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上作了一些指導,意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熏陶。另外,和試用修訂本相比,這套新教材增加了“課外古詩詞背誦”,每冊選10首古詩詞,供學生在課外背誦。
三、關于”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大力提倡!边@就是說,語文課程應注意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試圖溝通課文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語文教育的內容、形式與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習和運用語文。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新教材把綜合性學習與寫作、口語交際統一考慮,每冊配合閱讀單元,設置了六個綜合性學習專題。這些專題,強調學生的活動,為學生的寫作、口語交際提供了任意縱橫馳騁、盡情發揮的機會,可以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祖國”。課文有《黃河頌》《最后一課》《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木蘭詩》,都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綜合性學習的專題即為“黃河,母親河”。安排的活動有,搜集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并與同學交流,收集與黃河有關的常用俗語、諺語、成浯并寫出意義和相關故事,舉辦以“歌唱黃河”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調查黃河的缺水斷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積、生態破壞等事實,召開以“黃河之憂”為主題的調查報告會,設計保護母親河的公益廣告等等,最后要求選取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寫出自己對黃河的希望與祝福。這樣,就把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內容與綜合性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應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提倡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寫作實踐活動,提倡專題性、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全面的語文素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評價。
四、關子“研討與練習”
新教材把過去的練習改為“研討與練習”,意在淡化訓練,倡導研討、探究的語文學習全新理念!把杏懪c練習”的設計,主要是結合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通過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題量上大大減少,一般教讀課文三四個題,自讀課文兩三個題。意在鼓勵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練習題的設計,一般包括整體感知課文、文筆精華研討和開放性、拓展性練習。整體感知的練習,強調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多數課文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部分名家名篇則要求背誦。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如熟練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學習圈點批注和做摘錄卡片,學習朗讀、默讀和精讀的方法等。文筆精華的練習,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或揣摩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聯系上下文,重點品味語句的含義,以積累精彩的語言,培養語感。開放性、拓展性練習,或進行比較閱讀,或聯系課外閱讀,或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以突出探究、體驗、討論等學習方式。凡是開放性練習,都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可以有多種答案,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堅持態度情感與知識能力并重,過程與結果并重,有利于激勵和引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