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
七、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 教育的專業形象遠遠低于醫生,這有大眾認識上的問題,更有教師缺乏專業能力、素養和精神的原因。在我看來,職業的專業形象不是由職業本身賦予,它是由一群具有專業水準的工作著的人賦予的。一個人,不是有了知識就能做好一名教師。一個真正的教師,他對教育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育手段的運用,對教育現象的思考,對教育契機的捕捉,都有著極強的專業能力、素養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這些都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才會產生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這一權威文獻中提出“教師是專業性職業”,認為“它是一種要求教師具備經過嚴格訓練和持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能的公共業務”。我們來關注話中的“嚴格訓練而持續不斷的研究”這個短語。目前的師范教育遠沒有達到“嚴格訓練”,眾多教師一年里又難得翻教育書籍,難得寫教育思考,“持續不斷的研究”的意識都成問題,行動更是遙遙無期,我們還能用怎樣的專業態度與水準,來抱怨教師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別人不重視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視自己,大眾不把教育的神圣當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師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任何職業,只有首先被其從業者看重,才能引起別人的重視。當所有的教師都把教育看得足夠尊嚴的時候,當所有教師都把它當作生命一樣神圣守候的時候,別人就不能不對它肅然起敬。在我看來,一個具備教師專業水準的教師當有以下特征: ●具有心靈的力量。一直以來我們都錯誤地以為教師是教書的,不,教師是教“人”的。教師教書,并力求把書教好,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是無奈之舉,是強悍的應試教育下的一種生存性的妥協。但是這種妥協不應付出“只教書不教人”這樣慘重的代價。我說一個教師要具有心靈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靈深處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價值鎖定于教育,他在現實的妥協中始終堅守著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現實與教育的理想之間有著怎樣無法調和的矛盾。我堅信,一個人只要理想之光不滅,就一定能朝著教育的理想境界前進。這種心靈的力量在今天顯得尤為迫切和珍貴。 ●具有情意的關懷。教師應當是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如果粗枝大葉,那么與孩子朝夕相處時就會不經意地傷害他們。一旦傷害了學生的情感,那么學習對學生來說,便會是一件了無生趣的事。作家陳丹燕說,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膚,用得多了,就會粗糙起來,長出老繭,不敏感了。一個教師的情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每接一個班、每帶一批學生,就和學生建立起初戀般的美好感情。有了這種美好,有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會產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學生和教師之間就會涌動著永遠的愛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