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情感—探究”教學
二.埃化·斯沃茨(ellen swartz)曾指出,學校課程應該部分由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問題所構成。這些問題是他們在為獲得公正和平等的生活而努力的過程中遇到的。在這樣的情景中,作為探究者的學生成為問題引導課程的一個基本特征。這種課程力求促進學生對現實世界中影響他們的各種力量的批判和反思。為學生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或資料,讓學生聯系到現實中的情感體驗,以此引發學生主動去探究,最終上升到感知教學目標。如在教到第五冊第六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時,我就用兩張報紙作課文的導入。它們是2003年11月17日和2003年11月18日的兩張樂清日報。17日樂清日報第一版上有一篇文章《糧油價格上漲傳遞了哪些信號》,18日樂清日報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柴油緊張石油公司實行限量供應>連續報道,石油公司表示——缺油只是暫時 近期有望緩解》。讀完報紙后,我讓學生們自由發表一下讀后感。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前幾天媽媽說買菜時,肉價、米價都漲了不少;有的說爸爸說去買柴油發電,沒想到要排隊,而且還限量購買,一天最多只能買50升;還有的說自己親眼見在加油站到排隊買柴油的情形……因為這兩件都是前不久剛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新鮮事”,既真實可信又能激發學生平時經歷的情感體驗。乘著學生們熱情高漲之時,我讓學生們結合兩份報紙的內容分組討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學生們暢所欲言,發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后還自發地談到了石油公司限量供應柴油卻不加價的問題,自然引到了下一課的內容“國家宏觀調控”的問題。于是我順水推舟,讓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自己去看書、找資料解答。這節課的可取之處是能夠前后聯系,由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而引出下一堂課的內容,過渡自然而順暢。因為上課的班級學生本身的探究能力沒有經過訓練,而我事先也沒有作充分的準備,所以雖然布置學生在課后使用探究方法解答問題,但第二堂課上我發現真正能自己作出解答的學生只是一小部分。由于初三我只有上一個班的課,沒有再試一次的機會,所以只好以后繼續探究彌補的方法。如果再上這內容時,我想可以設計一個“假如我是石油公司的經理,我會……”和“假如我是樂清市市長,我會……”的演講,讓學生在事先有準備的條件下發表意見,進行辯論,最后來個總結。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給學生聲形的全面接觸,從而引出探究的教學目標。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通俗地說就是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知識不僅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更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件工具以及從internet上獲取的各種教學信息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我們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更要重視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我們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在老師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因而基于建構主義的新型教學模式最有利于培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以前沒有多媒體教室時,我只能給學生講述新聞、案例和其他事件。雖然我已盡力做到生動、具體,但總不能達到很好情感體驗的效果。現在我們學校也配置了多媒體教室,我就能把自己錄制下來的新聞、收集來的vcd、網上下載的圖片、生動可愛又具有教育意義的flas1h作品等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探究的興趣。如講到第三冊第六課《依法保護環境》時,我就在多媒體教室里放映flash《逼上梁山》。這個flash作品反映了一只牛在環境污染前后的生活變化,最后只能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學生們觀看了動漫之后,興致十分高昂。很多同學都表示,環境污染不只是把牛逼上了梁山,同時也把我們人類自己逼上了“梁山”。于是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自己的周圍尋找有關環境污染方面的文章及資料,并分析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探討保護措施和意見。環境問題在各種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上資料非常多,而且學生自己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個案,所以搜集資料、探討對策和建議時也比較容易。應該說這部分內容的課堂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情感—探究”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應用是成功的。四.讓學生自編自演,在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和分享,在教室的小舞臺上粉墨登場,進入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進而觸發自己內心感性體驗,引伸到對現實問題的理性思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個“學會”,其中之一就是“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共處。“學會共處”除了對態度的要求外,至少包含兩種能力要求,即與人交際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能夠合作和分享已成為對人的素質要求的一部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老師面向集體的授課,注重個體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很少有合作的機會。新課程改革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漸漸地被我們所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