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后的指導思想
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后的指導思想 每一位教師都是帶著自己的教育思想走進課堂的,每一個教育行為的背后都隱藏著教育者的理念。實踐證明,任何變革都首先是觀念的變革,教學的改革源自教學觀念的改革。讓我們一起觀察身邊的優秀教師,他們之所以優秀,往往源自于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實,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是否可以這樣看: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而落后的教學方式恰恰也正是落后的教育觀念的顯現。因此,深刻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是我們教學改革的起點。 [討論與交流] 在教學實踐中,相當部分的教師總是把教學形式的落后,歸結于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和學生素質,看不到自身教育行為背后的理念問題。對此,你有何看法? 一、以人為本、人學定教——全面、和諧的發展觀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課程目標上,就是使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一理念體現了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也是當代教育中心根本變化的結果。回顧20世紀100年教育發展的歷史,教育的中心正從“學科為本”,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發展轉變。這一轉變的顯著特征就是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人發展,反對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要求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全面的發展。學科為本、知識本位的觀念長期統治著我們的基礎教育,這種教育“目中無人”,它重認識、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肖川老師曾以“教育給了我們什么”為題,讓其弟子反思對基礎教育的體認。一個學生講道:當她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她猛然覺得12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的除了一張通知書,似乎什么都沒有——沒有朋友,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對于生活的熱情,沒有穩定而深刻的興趣與愛好。而那些收不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大多數呢?他們以失敗者的身份,走出了校門。難道我們的學校是制造失敗者的場所? 同樣,在以知識為本的理念下,我們原有的政治教育,培養出的是高分低能、重知輕德、心理素質低、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的“偏人”。目前青年學生中懼怕苦難、逃避現實而導致種種悲劇的例子似乎越來越多。南京一大:學生因懼怕就業壓力,為“找捷徑少奮斗幾年”,公開征尋“不問婚否與長相”的“款姐”為妻。此舉之實,與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一樣,是人格缺損、意志薄弱的表現。為了徹底扭轉“學科為本”的課程價值觀,新課程提出了“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它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將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培養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新課程提倡“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發展,并將其定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那么,全面、和諧的課程發展觀對政治課意味著什么呢? 我們常常講,“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這三個一切,應該成為我們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 (一)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 每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都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就是尊重、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要知道:人的自尊一半來自自己,一半來自別人。一個人如果從來就不欣賞自己,他就不會擁有自尊;一個人如果從來就沒有被別人欣賞過,他也不會獲得自尊。所以在教育學生自信、自尊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尊重、關注學生。 [案例1] 有位教師在進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教學時,設計了一個話題:“假如你買了一件假冒偽劣的電器,你將如何妥當地處理此事?”有的學生說自己動手修理,有的說憑發票退貨,有的說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索賠,還有的說到媒體曝光……這些顯示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營計策、法律意識、監督意識等等。教師給這些學生分別授予了“修理師”、“總經理”、“律師”、“記者”等稱號。班里有個平時性格內向、膽小的女同學憋了半天、怯怯地舉手說:“我沒想好,我想讓我爸爸幫忙”。同學們哄堂大笑。但老師說:“你的想法真好!當自己力所不及的時候,應該想到發揮別人的作用,你具備了高明領導的素質、才能和韜略。”同學們熱烈鼓掌…… 一個小小的臨場發揮,可能成就了一個學生,“人與人的心態差異是微小的,而這一差異造成人與人巨大的差異”。這位教師的教學行為來自尊重和關注每一位學生的信念。 (二)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