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后的指導思想
實習中,教師不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只滿足于課堂此起彼伏的熱烈場面。請看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上《節約用水》這二課時,有位學生指出洗車場用水很多,很浪費,而另——位學生卻認為,洗車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冼干凈。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恰恰是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的焦點,而教師卻輕描淡寫地給予簡單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師能就這兩個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需要用水”和“節約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據了解,這種現象在一些實驗區較為普遍。教師們反映,課堂放開了;學生活躍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問題,真不知如何回答。還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的爭論感到無所適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給予的評價一律都是“好”。這樣,教師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 多元性則要求尊重人的差異性、多樣性、特殊性,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主體性、潛能的發掘,以及及時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等。“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兩種基本智能以外,還有其他七種智能,即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九種基本智能,智能之間的不同表現出個體間的智能差異。因此,就課程而言,應設計多元智力課程,以適應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之需,如綜合課程;就教學而言,要特別重視“人本性”問題,尊重人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確立“差異就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的觀念。 (二) 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建構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組織學生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要適應、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像過去那種“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必須改變。因為一個人政治的養成,是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灌輸的結果。就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言,本次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相對的是“被動學習”、 “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就教學而言,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的教學,那些能夠給學生帶來理智挑戰的教學,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人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稱得上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條件。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徹底從“他主學習”變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性的意義無窮,例如,美國孩子都要參加公益活動,這是學校的硬性規定。因為美國高中生能否獲得畢業證書,除了學分、成績等要求外,還要求無償地為社會服務數十個小時。但在申請大學時,打動招生辦人員的,不是這種無償的服務活動,而是那些有償打工。因為,招生辦人員認為,有償打工是一種自主行為,是一種按勞付酬的雇傭關系,學生必須處理好與“老板”、與“同事”的關系;必須學會與人共處;必須端正工作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們在有償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比在無償服務中的收獲還要多。當我們的學生也以這樣的自主性參與教學,我們的政治課會是另一番天地。 所謂“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學習的組織形式(個體學習)而言,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無論是哪種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教是為了不教。讓我們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自己向前走。從“聽中學、看中學”到“做中學、想中學、聊中學、體驗中學”。[案例8] 美國的一堂歷史課在教師宣布了考試成績后,教師發現學生們垂頭喪氣,便說,如果想加分就給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種人的學生。學生們都憤怒地叫喊,拼命地跺腳,把課本、書包扔向老師表示抗議。而老師則用早已準備好的盾牌來抵擋,并用水槍向學生掃射。等學生坐下來歇氣時,老師才嚴肅地說:剛才就是當年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反對種族歧視,組織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統治者的真槍實彈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4v-4~我們留下了《我有一個夢》。這堂課形象地再現了一段黑暗的歷史,讓學生真實地體驗了憤怒的情緒。我們的教學就應將學生引領到具體的“道德生態環境”中,讓他們推己及人,推人及已,做到人之所欲,等同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他們在耳聞目睹中明辨是非曲直,在靈魂深處確立規則意識。試想,當面對購物時的插隊加塞,面對走路騎車時的亂闖紅燈,面對在公共場所的隨地吐痰,面對風景名勝地亂丟的垃圾,我們就讓學生體驗了一種責任、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