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后的指導思想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每位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要素。性格培養性格、全面培養全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自己也應是全面發展的教師,發展也是教師的人生和職業權利。學校是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和發展的地方。 二、 以前課堂就是生活、現在生活就是課堂——回歸生活的生態觀 新課程強調課程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因為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課程和教學同樣應具有生活意義,這是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于是,我們在新課程的實驗區看到,生活成了學生成長的課堂,課堂走進了學生的生活。 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是課程理念的一大飛躍(教材的編寫特點:以某某學生的故事故事開頭)。人始終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學生首先接觸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學世界;學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學世界中。課程只有面向生活,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有學者指出:“科學世界是我們進修理性的‘營地’,我們建在異鄉的家園;生活世界是我們故鄉的家園,我們最根本意義上的家,我們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生活世界蘊藏著豐富的價值和意義。 人與世界的關系最基本的是生活關系,是人在世界中展開人的思想與言行,展開人的生命和人生歷程的過程。所以,教育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屬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形式上似乎表現為平凡、瑣碎及世俗,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卻泛化地存在于其中;它雖不及經過抽象、歸納和整理后的理性知識那么有條理和清晰,但在對它的體驗、品味、揣度、想像和感悟中,我們可以探尋和領悟到其中的意義。因此,生活世界是構成學生各種認識的素材的主要來源,教育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他對生活的感悟。著名學者安德魯·斯萊登在讀博士時,用了近五年的時間,對孩子們的游戲生活進行了跟蹤觀察。他發現,兒童生活中的游戲法則與成人世界的法則驚人的相似。一般來說,如價值觀、興趣、性別角色以及行事的儀式,二者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從兒童時期就建立起來的觀念、態度、信仰、技巧和手段適合于人的一生。他還發現,孩子們在游戲中形成的行為、思維、情感和理念等,將會對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有時孩子們在游戲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常規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可以說生活出規則。 回歸生活的生態觀,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以自己的經驗作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作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我們政治課程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的生活世界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在與自然、社會的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學生乃至成人都是在他們的家庭、社會和環境中,直接地、現成地吸取經驗,從而獲得大部分教育的。實際上,當今的中學生在其生活中已對生活、人生、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體驗和看法,我們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經驗,才能容易被他們接受,變成他們的知識。學生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和信息的獲得是他們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成的,而不是簡單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因此,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人的政治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因此,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政治教學強調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本課程建構基礎,要求理論聯系實際,抓住了政治教育的實質,也是對多年來我國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糾正。過去的學校政治課,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生活的大系統,與家庭和社會的聯系及相互配合不緊密,單純依靠學校、課堂,在封閉的“思想無菌室”里,由教師傳輸理想的道德教條,提出的是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德育要求,因而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生活方式與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觀念不能理所當然地要求現在的學生接受,更不能通過強制灌輸來使學生接受。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貫徹聯系實際的理念,應注意: (1)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與學生共同討論,并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去觀察、收集教材,發動學生自主選擇和確立討論與觀察的話題或事件。 (2)對于社會生活有意義的事件、有爭議的話題,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時間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夠與學生政治形成的規律相符合,也能與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心理特點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