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后的指導思想
[討論與交流] 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教師的角色有哪些變化呢?請與你的同事交流一下,寫在你的筆記本上。 五、立足過程、形式多樣——促進發展的評價觀 課程評價觀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教研員乃至學生家長極為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課程改革的由點到面,層層推進,新的評價觀念、評價方式不斷產生、完善,一種素質教育的課程評價體系正在逐步構建!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要“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一句話,這是促進發展的評價觀。從教學活動來看,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方面,你能就你所在的學校、地區過去的課程評價有哪些功能進行分析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但這些探索大多是淺層的零散的嘗試,沒有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的改變。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評價內容——過多注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忽視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評定; (2)評價標準——注重評價共性的東西,忽略了個性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3)評價方法——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倚重量化的結果,缺少體現最新評價思想的、質性的評價手段和方法; (4)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以自上而下為主,忽視同級、自下而上的多主體評價; (5)評價重心——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案例3] 幾年前《文匯報》曾報道:上海一所重點中學有一位高才生,無論多么難的數學題,他都有辦法解開。但他特別不喜歡進行繁瑣的演算,所以盡管他的解題思路、解題步驟總是正確的,答案卻往往小錯不斷。高考時又因為這個缺點,以幾分之差名落孫山。在我們的傳統中,解題的精確性——模仿的精確性,比解題的思路更重要。有時各個解題步驟是正確的,就因為最后答案不正確而將分數扣得精光。后來這位同學獲得了西方一所名牌大學的獎學金到國外留學。在大學一年級的課堂上,他總是提出層出不窮的問題。有一次,老師被他的問題問得瞠目結舌,在實在無法給出答案的情況下,這位老師請全班同學起立為他鼓掌。第二年,這位同學成了校長助理。 這一案例包涵的內容不用多說,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觀,就是要實現課程評價觀的轉向。這一轉變,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關于評價的方法、手段和實施過程,這里不作專門闡述,在這里,我們著重介紹評價理念的變化。 (一)從“甄別選拔”轉向“促進發展”,實現評價目的的轉化 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驗教育工作的尺度!皯嚱逃笔翘蕴髁x的“精英教育”,它有一個基本假設,即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優秀,而大多數學生都屬中常。為了達到選拔的目的,評價主要是為了選拔少數尖子,淘汰絕大多數,評價無形中就成了一種甄別的過程。這種評價是終結性的,結果是少數學生獲得鼓勵,體驗成功的快樂,大多數學生成了失敗者,教育成了制造失敗的場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荚嚠斎皇窃u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是學生學業的唯一評價,更不是課程評價的全部。那種把考試的檢測功能無限擴大,并成為擇優汰劣目的是錯誤的?荚嚤旧碇挥袡z測功能,沒有淘汰功能。檢測只是手段,因為面對檢測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目的:發現問題,改善之;發現人才,選拔之;發現特長,培養之……當我們把考試這個教學中的手段之一變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時,我們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素質教育。[案例4] 中美不同的考試 黃全愈博士在《近看美國高考》中寫道:國內有個讀者講到她兒子的離奇經歷:小峻(化名)上幼兒園時,很好玩,媽媽也沒逼他學數學、識字什么的,因為她想讓孩子多玩一些,等到小學再開始學習。不料到上小學的“入學考試”時,由于小峻不懂兩位數加減法,不識字,連什么是考試也不知道,所以在“試卷”上隨意涂鴉一番。結果是學校拒絕錄取,理由是成績沒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