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學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新一輪課改的浪潮向我們涌來。“迎接新課程,我們做什么?”這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學生活化不失為一種實現新課程目標的有效策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各種感興趣并且主動進行的學習活動,使學科教師順從學生學習規律,掌握知識,發展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使他們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學會生存,促進個性發展。一、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理念一是教學生活化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教人讀書。陶行知先生批評舊教育是“死讀書,死教書,教死書”是摧殘人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照本宣科”,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現實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教育從課堂和書本中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盡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教學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師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生活實際,使書本知識活起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主題性教育活動”、“研究性教育活動”。讓學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區,去觀察,去感受、去鍛煉,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二是教學生活化要尊重學生主體,關照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習是人的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得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并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展自己的大腦,并作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很苦,求知欲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教學中關照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現實生活具體生動的形象,生活事例為中介來進行思考,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達到優化學習過程的目的。三是教學生活化要讓學生經歷學習體驗,實施“六大解放”。傳統的接受學習中,教師的任務只是教,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學科知識的過程,學生是既定學習內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所謂的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生無條件地服從于教,學的獨立性喪失了,學習方法死板單一,最終遏制了學的力量。現代教學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統一的。這種統一實質是交往、互動,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而學生學習方式由此更重視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僅是屬于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法的突出特征。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學習體驗,必須實施“六大解放”。“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曾對舊教育進行猛烈批評而提出,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身體性參與。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操作、去實驗、去做事情;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將功課把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余時間還給他們。二、教學生活化基本操作學科課程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生活經歷的實際情況等,在課程內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觀的手段實施教學。學科課程教學生活化基本步驟可以歸納為“生活—教學—生活”的循環。“從生活到教學”,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課堂盡量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從教學到生活”則將學生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操作流程: 生活經驗 經驗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