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教學交往,改進思想政治課教學
<--msnavigation--> <--msnavigation--><--mstheme--> 重視教學交往,改進思想政治課教學 內容摘要: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思考、探究,在找到需要克服或改進的問題以后,用什么樣的教育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來實踐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交往的教育過程觀以及教學交往的含義,接下來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教學交往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實意義,最后結合高一《思想政治》第三課第二節“企業經營者的素質”的教學實踐,闡述了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學交往的實施策略 近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界就教學目標的重點,在認識上經歷了一個從強調基礎知識到重視智力開發與能力培養,再到重視主體性、個性和創造力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就思想政治課教學而言,人們也漸漸意識到它不只是一個認知性的掌握知識——發展智慧潛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與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生命潛能多方位的得以彰顯、豐富的過程。政治教師開始對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開始重視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以及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雙邊多向、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交往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一、 交往的教育過程觀及教學交往 長期以來,我們把教育視為“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期變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達到教育者預期目的的活動”。這種“施加影響、改造受教育者”的過程,是一種單一的對象化的“主體——客體”兩極模式,師生雙方并不是作為活生生的獨立的完整的人在教育過程中發生溝通,并未形成積極的人際交流的情感體驗。而交往的教育過程觀則認為:交往是闡釋師生關系的基本前提,教育過程不是“主體——客體”的對象化模式,而是“主——客——主”的交往實踐模式,它是由三個環節——同客體世界的對象化活動;同他人的交往實踐;同自身的對象化活動所構成的實踐。在交往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各自全部的經驗、情感、個性等投入教育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參與合作,創設對話交流的情境。這種交往不是為實現教學的任務做鋪墊,可有可無的,而是學生認識能力發展完整性的必須,也是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必須。 教學交往是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為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達到某一個目的而進行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包括師生之間的交往和生生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交往或生生之間的交往都是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背景和條件,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別。由于教師的聞道在先,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更具深刻性和長久性,而生生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他們之間往往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感,又很少帶有差別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發展,對學生學會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納他人,寬容差異,對于促進社會知覺的發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重視教學交往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中,交往實際上構成了學生智力背景,并使學生真正涉及到由不同個性和視野所構成的“精神場”。具體說來,教學交往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教學交往溝通了思想政治課與生活、社會的聯系,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獲得了完整的內涵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實際,都有自己對人生、社會及現實的認識。在交往的教學活動中,人與人之間不是主客關系,而是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平等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及思想認識結合起來,從而打通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壁壘,使教學不僅局限于以書本為中心的科學世界,而且延伸到生活世界之中。教師和學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溝通,在創造他們的交往關系時,也創造著生活,也在體驗內化著生活的要求,從而不斷地構建著“自我”、生成著“自我”,這就避免了以往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容易出現的空話、套話、主觀臆測和無的放矢,使學生覺得貼近生活,符合實際,從而愿意接受和認同并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教學交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內需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是幫助受教育者將外在于自己、客觀既定的、社會通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規范體系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教育中學生學習動力的產生既來自于外部的要求,又來自于個體內部的需要,而且只有當外部要求與內部需要有機整合時,才可能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動力源,推動學生的學習不斷進步。而這種整合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完全自發地進行的,它總是發生在同他人的交流、溝通和“對話”中。這種認知交流活動如同一面鏡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構架,用以反觀控制自己的思想行為,將對通行的社會規范要求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并通過這種認知交往活動,拓展視野,提高認識能力,接觸更多的新生事物,產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