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教學交往,改進思想政治課教學
3.教學交往有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義務感,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 美國學者保羅•庫爾茨指出:“道德教育是培養人的責任感。首先是對自己的責任感,對自己的長遠利益的責任感,學會如何處理和解決環境中出現的問題。其次是對他人的責任感,培養利他之心,與他人分享生活經驗、誠信合作、互相幫助。”而責任感的培養只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通過責任的承擔來實現。教學中對交往的強調,意味著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交往的教學過程對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溫情與信任,讓學生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技巧與策略,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在與別人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才能學會理解、尊重別人,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意圖,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的決定并對這種決定負責。所以科爾伯格曾指出:“道德發展來自社會沖突情境中的社會性相互作用,是個體與其所在社會環境中的其他人的一種交流! 4.教學交往可以使學生發現自我,弘揚個體主體性,形成健康豐富的個性 學生的學習是以學習書本知識、獲取間接經驗為主,因此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然而在實踐中往往處理不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以教師的主導掩蓋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最根本的是主體性的發展,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又是以交往活動為中介,通過無數次的交往活動而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師生雙方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忽視哪一方主體作用的發揮,都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發展和預期目標的有效實現。學生只有在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中,才會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相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異同,對他人的觀點提出疑問或修改意見,也只有在這種交往中,學生才能擺脫權威的束縛,互相尊重,互相協作,發展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 三、思想政治課教學交往的實施策略 用交往互動的理念審視教學,構建教學策略的核心是:凸現主體教育理念,實施主體性教學。下文擬以高一《思想政治》第三課第二節“企業經營者的素質”為例加以闡述。 1. 努力實現多渠道開放式的思想政治課教學 當代中學生受時代的熏陶,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自我表現意識形成早,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不拘泥于傳統和課堂知識,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有思想,有見解,喜歡爭論并按自己的標準進行評價,教師必須適應他們的這一特點,有目的地拓寬教學視野,實現多渠道開放式教學,把社會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大課堂。盡量協調好教材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以教材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論為根據又不空背理論,通過聽報告、參觀、采訪、調查等實踐活動走出課堂,讓學生廣泛的選擇學習內容及時吸取最新信息,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真正優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育人功能。在“企業經營者的素質”課堂討論教學之前,我布置作業,發動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到自己熟悉的企業對企業的經營者進行全面了解,或者上網搜集一些成功企業家的事例材料,讓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實際,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 2. 將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組成一個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統 教學交往需要建立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學系統之上,這個系統包括教師、學生和他們共同參與的活動。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缺少一方,或一方主動、一方被動,教學交往所具有的多種功能就得不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給學生以知識的熏陶、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塑造,引導學生挖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則是教學活動中交換信息的主體,是主動的發展著的認識主體。因而在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精力在于思考計劃和組織創新性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一活動,并與學生一道相互影響、討論,給學生以激勵和鼓舞,在保證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由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交往基礎上。 在組織交往活動時,多采取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的方式。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是主要發生在學生之間的交往、對話學習活動,這種方式便于他們人人參與、相互激勵和共享信息。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討,注意處理好小組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以及反映快捷和滯后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的內在需要和追求,成為學生主體表現自我的自由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真正的“導師”。 在“企業經營者的素質”課堂討論教學中,我首先讓全班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將自己采訪、搜集到的材料在組內展開交流討論,一方面分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具備哪些素質,他們是怎樣帶領企業職工不斷進取、創新,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創立名牌,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另一方面就一些不成功的經營者進行分析,找出他們有哪些不足之處,留給我們什么樣的經驗教訓。要求小組長認真組織,每一位同學都要將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和形成的感想在小組內交流、分享。教師自己可以加入某一小組參與討論。也可以在各小組間巡視、引導學生的交流、討論。其間,可以和一些平時不太喜歡發言的學生交流,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學會表達,鼓勵他們在組內交流,并爭取在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