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想政治課中啟發式教學的合理運用
五、情境啟發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設最佳教學情境,營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達到啟發、感染目的。在講《團結起來力量大》一課時,拿出一盤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讓學生知道“一盤散沙并無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無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舉排球做實驗,創設一種“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親眼目睹,耳有所聞,心有所悟。這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加深了學生的思想認識。為配合《人生觀》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小品讓學生表演。某賓館來了幾位客人,陪同人員向服務員介紹:“這是市長的兒子,那是局長的女兒,……”。服務人員極為反感,義正嚴辭說:“他們是不是沒有職業和姓名?捧出當官的父母,難道身價就變了?我們可不吃這一套!”學生真情表演,教師現場點化,啟發發問:“這里體現了哪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學生經情境的渲染,通過熱烈討論悟出了:短短的場景卻是一場人生價值觀的劇烈交鋒,即以等級、地位、權勢,還是以勞動貢獻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課中教學情境的設置旨在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引起共鳴,啟發學生思索,籍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設置要圍繞教學目的,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圖“熱鬧”而游離教學目的。 總之,合理運用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盡管啟發的方式不只以上幾種,但其教學主旨是一樣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種啟發形式,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求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創造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項任務。 注: ①南宋理學家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達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參見孟承憲編《中國古代教育文遜,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