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選3篇)
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1
《登上企鵝島》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登上企鵝島》以一個隨行小記者的身份,記敘了“我”跟隨南極考察隊來到那南極大陸登上企鵝島的所見所聞。課文通過對企鵝樣子、種類、特點及生長過程的介紹,說明了企鵝的可愛,表達了“我”喜愛動物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概括能力還有較豐富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本課淺顯易懂,語言流暢、生動、充滿童趣。孩子們讀完課文后會對企鵝的樣子、種類、特點及生長過程有比較細致的了解,能對企鵝產生喜愛,對企鵝島產生興趣,從而產生探索南極的美好愿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企鵝的外形、種類以及生活習性,培養學生概括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而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加強詞語積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文中作者提出的三次看到,兩次聽到的內容整體把握課文,讓學生始終沿著這條主線進行學習,通過朗讀、多媒體資料等手段的運用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寫作方法的滲透,使學生能夠一課多得。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企鵝,熱愛南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領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學習描寫企鵝的三部分內容,從中體會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引領學生透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美麗的南極是一個冰雪的世界,給人以神秘,令人向往。楊海藍和吳弘也有幸來到了南極喬治島長城站,開始了南極之旅,聽高伯伯說長城站對面有個企鵝島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看看,讓我們也跟著一起去看看吧!
二、閱讀感悟
1、學生自己讀第三自然段
(1)、提問:咱們跟著楊海藍同學剛到島上就看到了什么?(企鵝)對,是大大小小的企鵝,成年企鵝只有多高?羽毛是( ),未成年的企鵝呢?
——出示圖片展示大小企鵝
(過渡)多可愛呀,剛才聽高伯伯說島上的企鵝成千上萬,可壯觀了。但是這么多的企鵝它們都一樣嗎?快讓我們來觀察觀察吧!
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2
《奇異的植物世界》教案
教學過程:
一、解題入手,激發興趣
導入:以舊帶新,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通過投影出示圖片,使學生感知到植物世界的奇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書課題:《奇異的植物世界》}在學生讀后,抓住“奇異”一詞,明確教學的重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次讀文,通過帶問題讀文、指讀課文、快速讀文,使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概括全文,為下一步精讀課文打下基礎。小結中,仍以“奇異”為主線,再一次強調學生學習的重點;同時也交待了學習的難點,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這6種奇異的植物的。
三、精讀課文,品學體味
在精讀課文,品學體味這過程中,以李叔叔帶我們到植物園去參觀,課文的2——7自然段具體寫了這一游覽的過程為重點。首先,在教學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導——扶——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第二自然段為導學切入點,以第三自然段為銜接來“扶”學,以四——七自然段為實踐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來完成。在導學中,我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并和他們一起總結出學法來。出示學法,以便對學生進行“扶”學,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在“導——扶”的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提高,如對字詞的理解、認識打比方句、對重點語句的訓練、通過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等,為學生將來的學生打下一塊塊堅實的基石。我們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教會學生多少篇課文或學會多少道題,而是教給他們如何去自學的能力和方法。《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中的指導者、合作者。由于2——7自然段的結構相同,積于以上二個原因,我在后面的學習中,大膽放手給學生。讓他們的能力和學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調動。在匯報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導出學法出示學法,根據投影中的學法來引導學生進行匯報,關掉學法讓學生自主進行匯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本著以多鼓勵少批評為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全文都以“奇異”為線,條理清楚,重點突出。最后水到渠成,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多么奇異的植物世界啊!回歸主題,總結全文。
四、延伸知識、激發情感
板書可以說一個微型的教案,它承載著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和寫作思路。最后讓學生結合板書,來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
五、總結
教師簡短、恰當的總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也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承上啟下和畫龍點睛的作用。
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3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教學內容 語文版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2至4頁“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是根據中國臺灣兒童文字作家陳木城先生的散文改編的一篇精讀課文。全文由9個自然段構成,作者通過對春雨的聲音、春雨喚醒春天、春雨催發種子的細致、形象的描寫,說明無私的春雨給人們帶來了美好、和諧、生機和希望,充分表現了自己對春雨、對美好的大自然的無比喜愛和贊美之情。對于春雨,學生并不陌生,它是春天的使者,學生喜歡春雨,對春雨充滿了好奇。作者大量運用了貼切的象聲詞,模擬聲音,使文章讀來極富韻律,同時也能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教學本課應該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體會春雨的美,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動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優美的大自然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感受春雨的美好、無私,培養學生熱愛春雨、熱愛春天、熱愛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會寫“鐵、溝、推、脈、滑、跌、敲、密、撒、演、播、嘗、乳”等13個生字,會認“淅、瀝、篷、叮、溝、蹄、乳”等7個生字,掌握“鐵皮、你推我擠、葉脈、滑下來、跌下來、敲響”等13個詞語。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贊美春雨的圖片、詞語、詩句。
2.生字卡片。
3.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交流資料
1.提問: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對,春姐姐來了,她給我們帶來了最美的禮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課件)看,這就是春雨,聽,這就是春雨的聲音,滴滴滴,多么動聽啊!
2.揭示課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課下搜集到的贊美春雨的圖片或名句,與大家分享一下嗎?(引導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興趣是的老師,從學生最喜歡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這個話題。充分體現語文無處不在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搜集關于春雨的資料,匯報交流,初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聽清生字的讀音。
2.讓學生自由讀文,畫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指名分段讀文,學生評議讀書情況。
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和節奏,在互相評價中共同發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聽邊思考,正確評價他人。
三、學習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并糾正生字讀音。
2.提問:你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還有哪些字不認識或者認識起來有困難?指導學生說出識字方法,互相交流。
3.組詞。注意引導學生區別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四、引導質疑 梳理問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邊讀邊思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課文題目上用“滴”字為什么不用“嘀”?為什么說“整片樹木仿佛成了一座音樂廳”?等等。教師歸納、整理,梳理出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學。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主動質疑,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五、觀察字形 指導書寫
1.出示要求寫的13個字,指名讀。
2.觀察:在寫這些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筆順和與其它形近字的區別)
3.師范寫比較難寫的字,學生練寫,每個字寫三個。
【設計意圖】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數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質量上的要求。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盡量寫好。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營造氛圍
同學們,你們聽到過春雨的歌聲嗎?你能學一下春雨的聲音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冊教材的第一篇課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書課題)就讓濃濃的春意吹進我們的教室,就讓我們一起聆聽春天的小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的歌聲吧!(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新課開始,通過春雨的聲音引入話題,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亢奮狀態而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
二、探討交流 理解感悟
這場雨已經下了很久了,我們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吧!同學們小聲讀一讀課文,說說春雨美嗎?美在哪里?可以邊讀邊想邊畫,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自讀自悟,在討論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書邊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教學中應該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匯報交流:
(一)春雨的聲音美。
提問:哪些自然段寫了雨的聲音?(2-5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都寫雨的聲音,聽雨的地點有什么不同?
1.屋前聽雨(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說說聽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聲音的詞,體會小雨滴發出聲音的不同:“淅淅瀝瀝”“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嘩啦嘩啦”。
(3)同樣是從天而落的雨,為什么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響?
(4)抓住“推、擠”這兩個用得好的詞,感受小雨滴的歡快,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找出春雨落在不同的物體上,發出的不同聲音,知道因為這些物體本身的質地不同,因此發出的聲音也不同,作者的象聲詞運用得非常準確。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2.林中聽雨(3-5自然段)
(1)課件出示句子:
淅淅瀝瀝,啪啦啪啦,嘩啦嘩啦,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樂廳一樣。
a.第二自然段寫雨的聲音,這句話也寫雨的聲音,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呢?(體會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處)
b.想象:音樂廳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c.練習朗讀,體會“淅淅瀝瀝”“啪啦啪啦”“嘩啦嘩啦”這些詞的讀法,欣賞春雨的聲音美。
(2)課件出示句子:
●嗵——嗵——嗵!咚——咚——咚!
●突然,吹來一陣風,樹葉上的水珠通通跌下來了。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a,對比這兩句中表示聲音的詞的讀法有什么不同,體會破折號的作用。
b.說說為什么有的時候讀的舒緩,有的時候讀的急促。
c.多種方法練習朗讀,在朗讀中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他人。
(3)為什么說“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們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響”?
a.學生自己初步理解。
b.結合生活實際和影視中看到的畫面,說說什么時候敲鼓?鼓聲一響,給你什么感覺?
c.理解作者這樣寫表達的對小雨點喜愛的情感。
3.課件播放春雨飄落的畫面,邊欣賞春雨,邊練習朗讀,感受春雨之美。
4.配樂朗讀聲音美部分。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抓住重點詞句教學,體會句子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明白:春雨的聲音多而且富于變化,很好聽,所以說它美。它有時調皮,有時舒緩,有時急促,有時像快慢不同的鼓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感受。
(二)春雨的形象美。
聽雨讓我們感受到聲音美,看雨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請大家繼續匯報。
“雨絲細細的,密密的,隨風飄灑,如同輕輕地把種子撒在大地上。”春雨很好看,所以說它美。
(三)春雨的精神美
1.課件出示:
讀句子,注意帶點的詞語,結合課文想想句子的意思.
● 下了春雨,春天就來了。我喜歡春雨,它在樹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種。
●所有的種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讓母親抱它親它教它發芽。
讓學生自由讀句子,說說帶點的詞一般都用于哪些事物,這樣擬人寫法的好處是什么。
2.小結:春雨給人們帶來了好心情,催發春芽,給樹木花草澆水,壯大河流,滋潤萬物,所以說春雨無私,品質美好。
【設計意圖】緊緊抓住教學目標中“注意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個教學重點不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學習,培養語感和審美情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學習最后一段
讀了這節,你能體會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說說你怎么來表達你的喜愛之情。
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
1.配樂朗讀全文,享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說明選擇本段背誦的理由,能向大家展示。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四、擴展學習 實踐活動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自己的收獲,或者描繪一下自己見到的春雨。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美景的照片或圖片,選一幅配上文字,在教室里舉辦一個“美麗的春天”的展覽,也可以聯系實際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把語文的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大語文觀的理念,使學生在“用語文”中“學語文”。課內與課外是語文能力起飛的“雙翼”,它們相輔相成,無主次之分。應充分利用各種“陣地”使語文活動大有天地,大有作為。新 課 標第 一網
五、總結全文 總結寫法
1.結合板書說說春雨美在哪。
2.總結寫法:文章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聲音的世界,多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在寫了春雨的聲音美的同時,還寫出了春雨的形象之美、精神之美,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寫出這么精彩的文章呢?讀一讀課后的“指南針”,你會有更多的收獲。(提示以后寫文時學習作者的寫法,寫出的文章會更精彩)
六、板書設計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聲音美 淅淅瀝瀝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熱愛春雨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熱愛春天
形象美 細細的 密密的 隨風飄灑 熱愛大自然
精神美 催發春芽 滋潤萬物 品質美好。
【整體設計意圖】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春雨美嗎?美在哪里?”這一條主線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歸納出春雨美在聲音,美在形象、美在精神。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教學中始終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堅持以讀為本,營造書聲朗朗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段落,熟讀成誦,促進了語言的積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積累來交流感悟,理解認識,讓學生感受美 、欣賞美、愛美,為創造美奠定基礎;也讓學生知道人和自然是一體的,熱愛春雨,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珍愛環境,從而更加美好地生活。
【教學評析】這是一節很親切的課。《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本身就是一篇意象豐富,語言極為優美的小文,文章充滿了童真與童趣,充滿了靈動之美。這篇教學設計和文章的風格很協調,無論是導入還是過渡的語言都很優美,讓人覺得親切舒服,注重了孩子們的心理感受。
這是一節很簡約的課。整個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春雨美嗎?美在哪里?”這一條主線進行教學。這樣簡約型的課堂,老師往往能更加關注動態的生成,細細挖掘學生的思維,充分展示師生、生生的互動對話,讓碰撞之花開得更加嬌艷。而這樣清晰明了的設計也會讓學生在學的時候能抓住主線,學的“清晰明了”。
這是一節很扎實的課。整堂課教學一直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扎扎實實。整節課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 作者單位:綏中縣實驗小學 綏中縣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