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2篇)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
3、賣火柴的小女孩(單一課)
教材簡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課文記敘了在大年夜,一個小姑娘又冷又餓,在街頭賣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現了暖和的火爐、美麗的圣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街頭。小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我們看到當時社會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
(l)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想象。
(二)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小組討論、感情朗讀。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難點
從最后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小女孩死后為什么嘴上帶著微笑?她真的能飛到“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嗎?
(四)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和有感情地朗讀加以深化理解。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抓重點,悟情感,通過析詞句,議內容,領悟中心,引導感情朗讀,升華學生情感。
(二)學生活動設計
討論重難點問題,聽錄音、看投影、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啟發談話。
同學們一定都讀過童話故事,今天,我們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的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2.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之王”。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他一生寫了160多篇童話。他的童話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生動。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童話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
1.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同桌交流)
2.檢查自讀情況。
思考:本文寫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寫的?課文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本文寫的是在大年夜一個小女孩流浪街頭賣火柴,冷得幾次擦燃火柴,產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凍死了。全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具體順序:賣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書:賣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學習“賣火柴”這一部分內容
1.默讀思考:讀了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大年夜,地點是街上,當時的天氣冷極了,一幅悲慘、凄涼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況的時候,著重抓住一些細節描寫。讀讀這部分內容,想想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饋)
a.對小女孩的鞋是細節描寫。
(說明她窮得連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說明她被人欺負。)
b.課文中對女孩的頭發是細節描寫,“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說明小女孩是一位美麗的小姑娘,但是她卻貧窮,又冷又餓,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麗。)
c.“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是細節描寫。
(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告訴人們,資本主義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頭。)
d.“天快黑了,又下著雪”是細節描寫。
(這樣寫能進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憐與孤獨。)
4.指導朗讀。
小女孩是多么可憐,值得同情。在朗讀的時候要讀出這種感情。
5.總結擴展。
這一段突出描寫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慘,沒吃沒穿又冷又餓,得不到同情和幫助,我們讀了也禁不住萬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體現出這種感情,讓我們受到強烈的震撼呢?具體體現在哪幾方面呢?討論交流。
(體現在:(1)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2)動用對比烘托人物;(3)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四)布置作業
l.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
2、寓言兩則(單一課)
教材簡析:
《自相矛盾》主要講了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話前后互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要前后一致,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談,自相矛盾。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注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教學時間:第一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中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開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么?------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么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并字面解題。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通過書下的注釋了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于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于”等詞語學生在注解里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么“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抵觸的情景。
6、那么,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