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妥善解決孩子的偏激行為
王品浩小朋友是班內一個比較靦腆內向的孩子,一看這個孩子,你會認為他是個安靜乖巧的孩子,但接觸長了會發現,其實不然,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孤僻,所以總會出現過激行為。孩子集中如廁時,他會趁人不注意,打一下小朋友的頭或拍一下小朋友的背,這時就會有小朋友告他的狀:“老師,王品浩打我。”追究原因,品皓會很無辜地說:“老師,我沒有打人。”其實,老師明白,這也許是品皓對小朋友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只是有些粗魯罷了,但這樣的行為畢竟是不對的,老師必須對其進行教育引導。讓他學會和小朋友友好相處,體驗和小朋友一起游戲的快樂。
說到游戲,又出現了品皓的有一大危險之處,當一起玩游戲時,他會因為玩兒耍而,作為老師,必須保證孩子的在園安全,當發現孩子的這一行為,我們必須及時教育。而面對老師的質問,品皓沒有感到害怕,他會和老師表白,慢悠悠的對老師說:“老師,他也打我了。”
其實,老師明白,在品皓的心里,他并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對,他喜歡這個小朋友所以他會拍他一下,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他搶我的玩具,所以我抓他一下來維護我的利益。
在孩子與孩子的交集里,其實并不存在明明白白的是與非,面對各種性格的幼兒,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每名幼兒的心都不受到傷害,妥善解決孩子存在的偏激行為,保護他那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