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桓皇帝紀(jì)上卷第二十一
〔六〕 先賢行狀及范書以上鐘皓之語。
袁宏曰:鐘生之言,君子之道。古之善人,內(nèi)修諸己,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至其通者,嘉善而矜不能;其狹者,正身而不及于物。若其立朝,為不得已而后明焉。事至而應(yīng)之,非司人之短者也。如得其情,猶復(fù)讬以藜蒸,使過而可得悔,失而自新之路長。君子道廣,而處身之涂全矣。末世陵遲,臧否聿興,執(zhí)銓提衡,稱量天下之人,揚(yáng)清激濁,繩墨四海之士,于是德不周而怨有余。故君子道亢,而無必全之體;小人涂窮,而有害勝之心。風(fēng)俗雕薄,大路險巇,其在斯矣。
六月乙丑,封乳母馬惠子初為列侯。
九月丁卯朔,日有蝕之。太尉胡廣免,司徒黃瓊為太尉,光祿勛尹頌為司徒。
閏月,蜀郡盜賊李伯自稱“太初皇帝”,伏誅。
元壽元年〔一〕(乙未、一五五)
〔一〕 范書、續(xù)漢書、通鑒均作“永壽”。又玄文先生李休碑(見蔡中郎集)、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吉成侯州輔碑(以上見隸釋)亦均有“永壽”年號。袁紀(jì)作“元壽”,誤。
正月戊申,大赦天下。
二月,司、冀民饑,人民相食。詔所在賑給各有差。
時梁氏威勢傾天下,而上無繼嗣,災(zāi)異數(shù)見。潁陰人劉陶上疏曰:“蓋人非天地?zé)o以寓生,天地非人無以為靈〔一〕。是故常非民不立,民非帝不寧。夫天地之與帝,帝之與民,猶〔首〕(手)之與足〔二〕,相須而行,混同一體,自然之勢也。臣竊觀之,今玄象錯度,日月不明,地裂川溢,妖祥并興,胤嗣仍絕,民率流亡。昔夏癸由此而廢,商辛以斯而喪〔三〕,若不悔寤,恐懼將無及矣。
〔一〕 書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二〕 據(jù)黃本改,范書劉陶傳作“ 頭”。
〔三〕 夏桀名履癸,商紂名辛。
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稱號〔一〕,襲常存之爵,修不易之制。目不視鳴條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二〕,天災(zāi)不卒有痛于肌膚,震蝕不卒有損于己身〔三〕。故蔑三光之錯,不畏上天之怒,怡民饑之憂,忽震烈之變,輕無嗣之禍,殆國家之命,非所以彰美祖業(yè),克保天祉者也。當(dāng)今忠諫者誅,諛進(jìn)者賞,嘉言結(jié)于忠舌,國命在于讒口,擅閻樂以咸陽,授趙高以車府〔四〕。夫危非仁不扶,亂非智不救。故武丁得傅說,以消鼎雉之變〔五〕:周宣用山甫,以濟(jì)〔夷〕(幽)、厲之荒〔六〕。竊見冀州刺史朱穆、烏桓校尉李膺,皆履正清修,貞介絕俗。穆前在冀州,彈糾豪杰,埽滅饕惡,肅清萬里,不仁者遠(yuǎn),雖山甫不畏強(qiáng)御,誠無以逾也。膺前后歷職,正身率下。及掌戎馬,鎮(zhèn)撫北疆,神武揚(yáng)于朔州,彊胡懾于漠北。文既俎豆,武亦干戈,功遂身退,家無私積。斯則中興之良佐,國家之柱臣也。宜還本朝,夾輔王室,不合久屈間曹,委于草莽〔七〕。
〔一〕 惠棟曰:“法言云:‘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柳宗元云:‘揚(yáng)子極陰陽之?dāng)?shù),此言知漢祚之方半耳。陶在靈帝而稱中天,非也。’愚謂中天,猶日之中天,言歷數(shù)方永耳。”惠說是,而柳所言“靈帝”乃“桓帝”之誤。
〔二〕 胡三省曰:“余按大雅大明之詩曰:‘牧野洋洋,檀車煌煌。維師尚父,時維鷹揚(yáng)。涼彼武王,肆伐大商。’陶蓋用此檀車事,言桀紂貴為天子,得罪于天,流毒于民,而湯武伐之;亡國之事不接于帝之耳目,帝不知為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