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志第十三
晨見伏,六十四日;余與復同。
見去日,十七度。
夕應見,在立秋后小雪前者不見;其白露前立夏后,時有見者。
晨應見,在立春后小滿前者不見;其驚蟄前立冬后,時有見者。
夕見,日行一度太,十二日行二十度。小暑至白露,行度半,十二日行十八度,乃八日行八度。大暑后,二日去度一,訖十六日,而日度俱盡。而遲,日行半度,四日行二度。益遲,日行少半度,三日行一度。前行度半者,去此益遲。乃留四日而夕伏晨見,留四日,為日行少半度,三日行一度。大寒至驚蟄,無此行,更疾,日行半度;四日行二度;又八日行八度。亦大寒后,二日去度一;訖十六日,亦日度俱盡。益疾,日行一度太,十二日行二十度。初無遲者,此行度半,十二日行十八度而晨伏。
推星平見術:
各以伏半減積半實,乃以其數(shù)去之;殘返減數(shù),滿氣日法為日,不滿為余,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后平見日余。金、水滿晨見伏日者,去之,晨平見。求平見月日:以冬至去定朔日、余,加其后日及余,滿復日又去,起天正月,依定大小朔除之,不盡算外日,即星見所在。求后平見,因前見去其歲一、再,皆以殘日加之,亦可。其復日,金水準以晨夕見伏日,加晨得夕,加夕得晨。
求常見日:以轉法除所得加減者,為日;其不滿,以余通乘之,為余;并日,皆加減平見日、余,即為常見日及余。
求定見日:以其先后已通者,先減后加常見日,即得定見日余。
求星見所在度:
置星定見、其日夜半所在宿度及分,以其日先后余,分前加、分后減氣日法,而乘定見余,氣日法而一所得加夜半度分,乃以星初見去日度數(shù),晨減夕加之,即星初見所在宿度及分。
求次日:
各加一日所行度及分。其有益疾、遲者副置一日行分,各以其分疾增、遲損,乃加之。有篾者,滿法從分,其母有不等,齊而進退之。留即因前,逆則依減入虛去分,逆出先加。皆以篾法除,為轉分;其不盡者,仍謂之篾,各得每日所在知去日度。增以日所入先后分,定之。諸行星度求水其外內,準月行增損黃道而步之;不明者,依黃道而求所去日度。先后分亦分明前加后減。其金、火諸日度,計數(shù)增損定之者。其日少度多,以日減度之殘者,與日多度少之度,皆度法乘之,日數(shù)而一,所得為分。不滿篾,以日數(shù)為母。日少者以分并減之一度,日多者直為度分,即皆一日平行分。其差行者,皆減所行日數(shù)一,乃半其益疾、益遲分而乘之,益疾以減、益遲以加一日平行分,皆初日所行分。有計日加減,而日數(shù)不滿未得成度者,以氣日法若度法乘,見已所行日即日數(shù)除之,所得以增損其氣日疾法,為日及度。其不成者,亦即為篾。其木、火、土,晨有見而夕有伏;金、水即夕見還夕伏,晨見即晨伏。然火之初行及后疾,距冬至日計日增損日度者,皆當先置從冬至日余數(shù),累加于位上,以知其去冬至遠近,乃以初見與后疾初日去冬至日數(shù)而增損定之,而后依其所直日度數(shù)行之也。
《隋書》 唐·魏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