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論語九
胡問"以己及物以"字之義。曰:"'以己及物',是大賢以上圣人之事。圣人是因我這里有那意思,便去及人。如未饑,未見得天下之人饑;未寒,未見得天下之人寒。因我之饑寒,便見得天下之饑寒,自然恁地去及他,便是以己及物。如賢人以下,知得我既是要如此,想人亦要如此,而今不可不教他如此,三反五折,便是推己及物,只是爭個自然與不自然。"〔義剛〕
"以己及物",是自然及物,己欲立,便立人;己欲達,便達人。推己及物,則是要逐一去推出。如我欲恁地,便去推與人也合恁地,方始有以及之。如吃飯相似,以己及物底,便是我要吃,自是教別人也吃,不待思量。推己及物底,便是我吃飯,思量道別人也合當吃,方始與人吃。〔義剛〕
恕之得名,只是推己,故程先生只云:"推己之謂恕。"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此就圣人說,卻只是自然,不待勉強而推之,其字釋卻一般。〔端蒙〕
"以己及物,仁也,'一以貫之'是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蓋是明道之說。第一句只是懸空說一句。"違道不遠",只粘著推己及物說。〔夔孫〕
問:"程子謂:'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以己及物仁也',與'違道不遠'不相關,莫只是以此分別仁、恕否?"曰:"自是不相關。只是以此形容仁、恕之定名。"〔子蒙〕
問:"明道言:'忠者天道,恕者人道。'何也?"曰:"忠是自然;恕隨事應接,略假人為,所以有天人之辯。"〔壯祖〕
"'忠者天道,恕者人道',此'天'是與'人'對之'天'。若'動以天也'之'天',即是理之自然。"又曰:"圣賢之言,夫子言'一貫',曾子言'忠恕',子思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張子言'理一分殊',只是一個。"〔卓〕
問:"天道、人道,初非以優劣言。自其渾然一本言之,則謂之天道;自其與物接者言之,則謂之人道耳。"曰:"然。此與'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語意自不同。"〔閎祖〕
"一貫、忠恕。"先生曰:"此是曾子平日用工,於逐事逐物上,都理會過了,但未知一貫爾,故夫子喚醒他。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先生顧曰:"'恕者所以行乎忠也'一句好看。"又曰:"便與中庸'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相似。"〔炎〕
忠者,盡己之心,無少偽妄。以其必於此而本焉,故曰"道之體"。恕者,推己及物,各得所欲。以其必由是而之焉,故曰"道之用"。〔端蒙〕
"忠恕"一段,明道解得極分明。其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違道不遠'是也。"分明自作一截說。下面"忠恕一貫之"以下,卻是言圣人之忠恕。故結云:"所以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若曰:"中庸之言,則動以人爾。"〔端蒙〕
"忠恕違道不遠",此乃掠下教人之意,"下學而上達"也。"盡己之謂忠,推己及物之謂恕"。忠恕二字之義,只當如此說。曾子說夫子之道,而以忠恕為言,乃是借此二字綻出一貫。一貫乃圣人公共道理,盡己推己不足以言之。緣一貫之道,難說與學者,故以忠恕曉之。〔賀孫〕
"忠恕違道不遠"與"夫子之道忠恕",只消看他上下文,便自可見。如中庸"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勿者,禁止之辭,豈非學者之事。論語之言,分明先有個"夫子之道"字,豈非圣人之事。〔端蒙〕
"忠恕違道不遠",正是說忠恕。"一以貫之"之忠恕,卻是升一等說。〔高〕
一是忠,貫是恕。譬如一泓水,圣人自然流出,灌溉百物,其他人須是推出來灌溉。此一貫所以為天。至子思忠恕,只是人,所以說"違道不遠"。"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才是他人,便須是如此。〔泳〕
問:"到得忠恕,已是道,如何又云'違道不遠'?"曰:"仁是道,忠恕正是學者著力下工夫處。'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子思之說,正為下工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卻不是恁地。曾子只是借這個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便是天之忠恕;'純亦不已','萬物各得其所',便是圣人之忠恕;'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便是學者之忠恕。"〔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