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論語十四
"仁者靜",或謂寂然不動為靜,非也。此言仁者之人,雖動亦靜也。喜怒哀樂,皆動也,仁者之人豈無是數者哉!扒於動之中未嘗不靜也。靜,謂無人欲之紛擾,而安於天理之當然耳。若謂仁有靜而不動,則知亦常動而不靜乎!〔謨〕
通老問:"仁知動靜,合二者如何?"曰:"何必合?此亦言其多耳。不成仁者便愚,知者便一向流蕩!要之,安靜中自有一個運動之理,運動中自有一個安靜之理,方是。"〔可學〕
知便有個快活底意思,仁便有個長遠底意思。故曰:"知者樂,仁者壽。"
問:"'知者樂水'一章,看這三截,卻倒。似動靜是本體,山水是說其已發,樂壽是指其效。"曰:"然。倒因上二句說到他本體上。'知者動',然他自見得許多道理分明,只是行其所無事,其理甚簡;以此見得雖曰動,而實未嘗不靜也。'仁者靜',然其見得天下萬事萬理皆在吾心,無不相關,雖曰靜,而未嘗不動也。動,不是恁地勞攘紛擾;靜,不是恁地塊然死守。這與'樊遲問仁知'章相連,自有互相發明處。"朱蜚卿問是如何。曰:"專去理會人道之所當行,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便是見得日用之間流行運轉,不容止息,胸中曉然無疑,這便是知者動處。心下專在此事,都無別念慮系絆,見得那是合當做底事,只恁地做將去,是'先難后獲',便是仁者靜。如今人不靜時,只為一事至,便牽惹得千方百種思慮。這事過了,許多夾雜底卻又在這里不能得了。頭底已自是過去了,后面帶許多尾不能得了。若是仁者,逐一應去,便沒事。一事至,便只都在此事上。"蜚卿問:"先生初說'仁者樂山',仁者是就成德上說;那'仁者先難后獲',仁者是就初學上說。"曰:"也只一般,只有個生熟。圣賢是已熟底學者,學者是未熟底圣賢。"蜚卿問:"'先難后獲',意如何?"曰:"后,如'后其君,后其親'之意。'哭死而哀,非為生者;經德不回,非以干祿;言語必信,非以正行',這是熟底'先難后獲',是得仁底人。'君子行法以俟命',是生底'先難后獲',是求仁底人。"賀孫問:"上蔡所說'先難,謂如射之有志,若跣之視地,若臨深,若履薄',皆其心不易之謂。"曰:"說得是。先難是心只在這里,更不做別處去。如上嶺,高峻處不能得上,心心念念只在要過這處,更不思量別處去。過這難處未得,便又思量到某處,這便是求獲。"〔賀孫〕
問:"仁知動靜,集注說頗重疊。"曰:"只欠轉換了一個'體'字。若論來,仁者雖有動時,其體只自靜;知者雖有靜時,其體只自動。"〔賀孫〕集注。
或問:"'動靜以體言',如何?"曰:"'以體言',是就那人身上說。"〔燾〕
問:"'知者動',集注以動為知之體;'知者樂水',又曰:'其用周流而不窮';言體、用相類,如何?"曰:"看文字須活著意思,不可局定。知對仁言,則仁是體,知是用。只就知言,則知又自有體、用。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豈得男便都無陰?女便都無陽?這般須相錯看。然大抵仁都是個體,知只是個用。"〔淳〕
知者動而不靜,又如何處動?仁者靜而不動,又死殺了。是則有交互之理。但學者且只得據見在看,便自見得不要如此紛紛也。所舉程子曰"非禮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此語極好看。侭用玩味,不是常說。如"子語魯太師樂處",亦云"非知樂之深者不能言",皆此類也。極用仔細玩味看!〔明作〕
伊川"樂山樂水"處,言"動靜皆其體也"。此只言體段,非對用而言!捕嗣伞臣x。
"仁者壽",是有壽之理,不可以顏子來插看。如"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亦是有死之理!泊尽
問謝氏仁知之說。曰:"世間自有一般渾厚底人,一般通曉底人,其終亦各隨其材有所成就。夫子以仁者、知者對而言之,誠是各有所偏。如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及所謂'好仁者,惡不仁者',皆是指言兩人。如孔門,則曾子之徒是仁者,子貢之徒是知者。如此章,亦是泛說天下有此兩般人爾。"〔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