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精選5篇)
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 篇1
一、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會認生字,能正確讀寫。
3、體會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贊嘆——描述”來抒發熱愛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體會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通過讀和觀景移情法,感受多媒體信息以及語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讓學生盡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
三、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預習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讀生詞。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查 (3)漓江的水很靜啊! 以上幾句中的“真”“好”“很”哪個好?“真”程度更深。“真”字還可以怎樣說——非常非常,多么。 7、讀好“真”,應讀重點,聲調要稍提高。反復品讀:漓江的水真靜啊!作者看到這么清靜的水,贊不絕口,接著,描寫出漓江的水靜得如何。我們把作者用的這種方法叫做“贊賞——描述”。 (二)進一步體會重點詞句,朗讀指導,讀出你在游玩時所見美景的喜悅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體軟件范讀錄音作朗讀指導: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 1、讀,體會重點詞句:真靜啊,是說的水怎么樣——還可以怎樣說出這層意思,這層感受?(漓江的水很靜很靜,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靜啊……) 2、讓學生仿照詞語重疊的方法說出對贊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綠啊…… 3、老師朗讀示范學生試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念輕聲,稍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清”字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綠,是很美的,同學們試著念出美的意思來。 4、師生或男女學生互為引讀,讀出很驚喜的感情。如:師——漓江的水真靜啊!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5、在讀與體會重點句子中相機理解“無瑕的翡翠”等詞的含義。 (三)進行創造性聯想的訓練。這么美的景色,你怎樣“觀賞”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讀后理出:“贊賞——描述”。 2、談話創設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這么“靜”這么“清”這么“綠”,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槳,你想干什么?(啟發:望著這清凌凌的碧綠的江水,我真想——(用雙手掬成一個勺子;跳下水中;用雙手掬水洗一洗臉)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老師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擬定學生1:我把一掬水潑在臉上,漓江的水真涼爽啊!涼爽得讓你感受到臉上放了冰琪琳。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明凈啊!明凈得像…… 擬定學生3:我搖著雙槳,那“潑——潑——”的水聲真好聽…… 3、圖象創設情景:出示“象山圖”請注意觀察,你們看看,這頭“象”把長長的鼻子伸進了清凌凌的水中,這頭“象”會想什么,說什么呢? 擬定學生1:看著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讓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樣舒服。 播放多媒體軟件:一幅“象山圖”出現,再出現文字和聲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進一步體會漓江水的特點。小結:你剛才隨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觀賞,還是玩賞了漓江的水?為什么? {播放多媒體軟件:出現兩幅人們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現文字和聲音:漓江的水真涼爽啊!} (五)先小結文上的學習方法,再理解第三段,體會桂林的山的特點。 1、想一想,剛才我們是怎樣玩賞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圖,進入佳景;讀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賞佳景。小結后老師板書。) 2、準備怎樣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師出示描繪桂林山的圖景。再用一個句子贊一贊圖描繪的桂林的山。 4、將桂林的山的三個特點畫出,老師出示描寫桂林山的三個特點的詞語: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還可以怎樣說,說出這種感受。仿照剛才讀“靜”“清”“綠”的方法,怎樣讀,讀出很“奇”、很“秀”、很“險”的感受來。(奇,先把聲調提稍高,隨后讀得輕而平;秀,可讀得平穩一點,重音停頓稍久一點;險,先要提高聲調讀得稍短促。) 5、按“贊賞——描述”引讀。采用多種形式,讀出你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邊讀邊出示多媒體軟件:出現三幅圖,分別再現文字和聲音: (1)桂林的山真奇啊! (2)桂林的山真秀啊! (3)桂林的山真險啊!} 6、創設情景,玩賞佳景。 (1)看圖說“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圖,你看,一頭巨大的象來到江邊,它在干什么,請用“贊賞——描述”想象佳景。 擬定學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來到江邊,津津有味地喝著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駱駝山圖,你看,這頭巨大的駱駝蹲在山上,在四面張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這么神奇的山,你會怎樣做,怎樣“玩賞”?老師啟發后,說一說: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機,拍下這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你是否拿出你的錄象機,拍下這連綿不斷的畫卷。 (5)老師出示一幅圖:一座高聳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腳下,有什么感覺? 擬定學生1:桂林的山真險啊,好象就要倒下…… 擬定學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筆,直插云霄…… 教學目標 1、仔細看圖和理解課文,使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引導學生感受祖國錦繡河山的壯美,陶冶愛美的情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掌握本課主要詞語:無瑕、峰巒雄偉、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危峰兀立、連綿不斷等。認識排比句。注意分號的用法。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并在觀察中展開合理的想象。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桂林山水獨特的美,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2、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在觀察中展開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山河非常秀麗,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名山大川。你們去過哪些名山大川?沒去過聽說的也可以。(請同學們說)你們聽說過我國廣西內有個桂林市嗎?有誰知道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為什么?的確,桂林山水比我們剛才說的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獨特的美,她是世界聞名的游覽勝地。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讓我們通過《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來領略一下桂林風光吧! (二)出示課件觀察彩圖。 老師來給同學們做導游,讓我們一起來游覽桂林山水吧! 請同學們看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幅圖的主體是什么? (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體進行重點觀察。) (2)應該按怎樣的順序觀察畫面? (由遠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觀察順序說說畫面上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看到這些景物使你產生了哪些聯想?有何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觀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邊觀察邊想象,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請二三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觀察后的感受,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第1、2段。 1、學習生字、新詞。 (1)拼讀,記住不好讀的字音。如:“巒” “翡”。 (2)分析字的結構,記住容易寫錯的字形。如:“瑕” “筏”。 (3)查字典,理解字義。 (4)讀課后詞語,了解詞意。 2、默讀課文,說出各段段意。 3、學習第1段。 人們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書: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過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學習第2段。 (1)默讀并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邊默讀邊畫出描寫桂林水的特點的句子。) ①“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說說你是怎樣體會這句話的? (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看不到水流動的樣子,好靜啊,使人感到周圍一片寧靜。) ②怎樣描寫水清的? ③描寫水綠時,文中怎樣比喻的? (板書水:靜清綠) (2)指名讀課文第2段,體會桂林水的三個特點。 (3)認識排比句。 (文中描寫桂林水的三個特點,運用了三個分句,這三個分句都是寫桂林的水美。課文把這些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排列成結構相同的一串句子,我們管這樣的句式叫排比句。) 請同學反復讀排比句。 齊讀。(女生讀第1分句;男生讀第2分句;男女生齊讀第3分句,逐漸加強語氣,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請同學說說排比句的作用。 (加強句勢,給人的印象鮮明、深刻。) (4)講分號。 (這三個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間用分號,分號的停頓時間比句號稍短一點。) (5)指點烘托的寫作方法。 第2段開始,作者先寫大海、西湖,再寫漓江,這一段主要是寫桂林的'水美,為什么要寫“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波瀾壯闊”是雄偉壯麗的美,“水平如鏡”是寧靜柔和的美,兩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獨特的美,它的靜、清、綠,是其他江湖無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說:“從來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五)齊讀第1、2兩段。 (六)作業:讀課文,找排比句。 第二課時 (一)老師引導學生,仿照學習第2段的學法自學第3段。 1、學生默讀課文,看彩圖,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邊讀課文邊用“——”在書上畫出不懂的語句。) 2、學生質疑,老師解釋。 (引導學生結合觀察圖畫,聯系生活積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各不相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義。) 3、為這段分層,說出每層的意思。 4、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反復讀,理解句子的意思。 5、小組討論: (1)讀出描寫桂林山的特點的三個排比句。說說對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鮮麗”,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描寫? 6、老師小結:桂林山的特點:奇、秀、險。(板書山:奇 秀 險) (二)學習最后一段課文。 1、指名學生讀最后一段。 2、“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山水相依,互相輝映,美如畫卷。) 3、想一想,這段與課文開頭第1段有什么關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三)再讀課文、評議欣賞、領悟意境美。 1、看圖,再次聽配樂錄音,展開對桂林山水無比美好的想象。 2、討論。 你覺得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指導背誦課文。 (四)作業: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總:甲天下 分:水: 靜清綠 山: 奇秀險 總:連綿不斷的畫卷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學習課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總的特點和漓江水的特點。 3、對照課文觀察圖,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手法。 教學準備: 相關的資料及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桂林是世界聞名的游覽勝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異,園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獨特的美和人們對她的由衷贊嘆。 1、出示書中插圖; 2、播放《桂林山水》錄像; 3、教師范讀課文; 4、學生談談感受。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掃讀生字詞。 開火車認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詞語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呢?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個什么作用? 2、重點體會"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贊美呢?還要我們在親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結論。"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總的特點,在文中起了總起的作用。)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2、默讀課文,用筆畫出漓江水的特點,想一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3、交流討論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感覺) 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視覺) 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想象) 板書: 3、體會詞語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是什么句?說說"無瑕、翡翠"的意思。 (這是比喻句,從色彩和質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無瑕:沒有一點斑點,非常純凈;翡翠:一種綠色的硬玉,有光澤。)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美來,讀出對漓江水喜愛贊美之情。 5、檢查朗讀,注意指導"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中"啊"的正確讀法。 (四)作業: 1、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2、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點。 2、背誦全文。 3、檢查生字、新詞。 4、總結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讀文,看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點畫下來。 特點:奇(拔地而起,形態萬千) 秀(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結合課文解釋: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漸高上去,而是仿佛從地面上突然高出來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連: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連綿起伏,接連不斷。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連。 奇峰羅列:羅列:排列。奇形怪狀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擋著這一帶。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聳立著。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3、練習朗讀(可小組中互相讀)讀出桂林山的特點和喜愛之情。 板書 4、小結:作者在觀察桂林山時用了什么方法?描寫時又用了什么方法? 觀察:抓特點。觀察時注意了山的形與色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 描寫: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點,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讀起朗朗上口,富有詩韻。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朗讀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說一說。 (三)檢查生字預習。 (四)指導背誦 1、朗讀練習。 2、熟讀后再練習背誦。背誦時先求熟練,后求有感情。 (五)指導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 (六)作業 1、抄寫字、詞。 2、背誦全文。3、預習《記金華的雙龍洞》 [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 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 創設情境,提升感悟。這節課的伊始,我組織學生交流了大量桂林的山和水的資料。初讀了課文,我就請學生談談對桂林山水的感受,學生停留在一個“美”字上。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所以我介紹桂林風光的圖片,學生欣賞后請他們用上“贊嘆—描述”的方法,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 入情入境,感情朗讀。 桂林的水獨一無二,桂林的山與眾不同,都很美。但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請學生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自己去讀去感悟,說說喜歡的理由。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現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你是怎么讀好的?朗讀時,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問其他的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是怎么處理的,才讀得這般好?經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后,學生逐漸入情入境,對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讀起來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直抒胸臆,激發創作。一起贊賞了桂林山水后,出示賀敬之熱情洋溢的《桂林山水歌》,請想讀的學生自由站起來,和老師一起朗讀,抒發積蓄在心頭的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站起來和我一起讀了這首詩,我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將課堂推入了一個高潮。而后,我請學生試著吟一首小詩或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了圖片的觀賞,課文的描繪,《桂林山水歌》的燃情,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贊嘆便自然地噴發了出來。 本課教學,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會學”。本課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 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法特點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后“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為什么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有條件的可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斷,邊看邊思: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學習課文的方法:“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 怎么學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驟。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說說作用。(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并劃出中心句)。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關鍵詞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學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寫出桂林山水的秀麗,也抒發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圍繞中心句,了解內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讀課文,思考: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是怎樣一步一步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總的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體描寫漓江的水是怎樣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山,最后寫游覽桂林山水總的印象和感受。(據此給課文分段,理清思路,按“總起—分述—總結”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圍繞中心句,學習詞句,領悟感情。 默讀思考: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課文寫了漓江水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可作者說“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說明漓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是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靜、清、綠”三個特點。寫“靜”,是通過人的“感覺”來寫的——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寫“清”是從“視覺”的角度寫的——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寫“綠”是用“比喻”把內容寫具體的——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結合教學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綠色的翡翠。) (3)個別讀,引讀,要讀出感情。(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靜啊nga。真清啊nga,真綠啊ya) (4)書面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的第一張表格。 三、指導學生用學習第二節的方法自學第三節課文。 思考題是: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課文寫了桂林山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自學后討論,教師引導,結合進行朗讀指導,明確: (1)作者先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桂林的山勝過泰山和香山,說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動的比喻描寫出桂林的山“奇”。(結合看圖,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并理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的詞意。) (3)同樣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桂林的山“秀”。(結合看圖解釋:翠綠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險”,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領會山勢之險。 (5)結合學習比喻句,分別說出在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復誦讀課文,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險啊(na)。讀后完成課后第一題的第二張表格。 四、學習課文第四節,重點領會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學習重點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游,游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句子形象地寫出桂林山水的無比秀美。也抒發了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與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應,并有總括全文的作用。 五、聽全文錄音。 再次領略桂林山水的奇麗體會課文中所描繪的意境,領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 《桂林山水》 一、導練內容: 丁有寬教材第十一冊的第十六課《桂林山水》第一、二自然段的內容。 二、導練目的要求: 1、學會生字新詞,同時理解“蕩漾”、“波瀾壯闊”、“水平如鏡”、“無瑕”、“翡翠”等詞語。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課文1—2自然段,體會漓江水的特點,贊美漓江水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點,有次序地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并能仿寫句子。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讀成誦。 三、導練重點: 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漓江水的特點,贊美漓江水的美。 三、導練難點: 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仿寫句子。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游覽勝地參觀,好嗎?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來作一次遐想旅行:我們乘上隆隆的飛機,穿過密密的云層,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請你們睜開眼睛,看!我們已經到了什么地方?(老師引導的同時播放著音樂,此時畫面出現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桂林在我們祖國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為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1、說說“甲”是什么意思? 2、再說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異的風光。 (二)、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使學生在圖文聲并茂中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發求知欲望。 1、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想:桂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一句話來概括。 2、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寫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幾部分來寫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課文的結構,看看作者如何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學文,體會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描繪這旖旎的桂林風光的。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觀看蕩舟漓江上的錄像,并配以課文錄音。 (2)、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去觀賞桂林山水?請有畫出句子。 (3)、引說:正是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們(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可以說我們是慕名而來的。現在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先來觀賞漓江的水。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錄像中的漓江的水,問;漓江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與眾不同的特點? (有圖畫或錄像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和風光旖旎的西湖,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和“水平如鏡”,分析后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卻從沒看見地漓江這樣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樣寫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著什么特點呢?自讀課文,用筆畫出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圈出有關的關鍵詞語,想想作者是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的? (出示第二句話,體會三個分句的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純,那么可愛。釋“無瑕裴翠”) (3)、句子比較,體會A、B兩句哪一句好?B、C兩句哪一句好?C句為什么好?說說好在哪里。(用同樣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描寫漓江水“清、綠”兩句) A、漓江的水很靜。 B、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C、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注意“啊”的讀音以及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用贊嘆的語氣,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5)、讀讀最后一句話,想想這句話寫作者游覽漓江水的什么?說明了漓江水怎么樣?(分析后指導朗讀) (6)、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課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與漓江的水進行比較,然后用一個排比句具體寫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三個特點,最后還寫了人的感受,你能按這樣的順序把這段文字背下來嗎? (四)、仿寫訓練,讀寫結合: (1)比較下面句子,說說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啊! B、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2)照樣子,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例:漓江的水很綠。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A、公園里的花多香。 公園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節日時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媽媽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不但欣賞了美麗的漓江水,體會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同時還學習了作者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并能仿寫句子。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自然段。 2、自學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 篇2
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 篇3
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 篇4
四年級語文教案:桂林山水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