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白楊》教案(通用12篇)
精選《白楊》教案 篇1
《白楊》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目標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又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多積累,引導學生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學生對西部大開發的情況了解甚微,所以對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個難點。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情況分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抓住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小組交流、觀看錄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爸爸的話,從中了解到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個特點。
3、技術準備:
本教學活動策劃是以文本資源(教材)為主,同時積極利用課外資料和電教多媒體平臺進行有機地整合,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戈壁環境的惡劣,來進一步感悟白楊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戈壁灘上還生長的高大挺秀,說明白楊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極強。
⑵充分利用課外資料,使學生了解新疆的過去,知道新疆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從而更好的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決心。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的研究說明:
⑴在講課之前,請學生了解爸爸、媽媽是怎樣工作的。
⑵通過收聽廣播、看報、上網等途徑查閱有關新疆和西部大開發的資料。
⑶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便有效的幫助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
這是一篇借物寫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是寫人,是贊美邊疆的建設者們。作者先簡筆勾畫白楊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贊揚白楊堅強不屈、生命力強盛的內在品格,最后寫小白楊迎著風沙茁壯成長。這是文章的一條明線。然后寫爸爸,先寫爸爸看著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再寫爸爸嚴肅地向孩子介紹白楊樹,最后寫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這是人物神情變化的一條暗線。這兩條線索如何處理呢?怎樣才能不顧此失彼呢?我選擇了前半部分重點抓明線,突出白楊的形象;后半部分重點抓暗線,突出邊疆創業者的形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⑴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導法;情感體驗法。
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熱情歌頌建設者不畏艱苦創業的精神,它不僅表現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培育下一代邊疆建設者的精神上。使學生對那種扎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的三個特點,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爸爸兩次陷入沉思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一輛開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同學們,你們見過戈壁嗎?讓我們親眼目睹戈壁灘的景象。
(出示錄像)
2、提問:
你有什么感受?(荒涼,沒有生機)你來讀一讀書上描寫戈壁的段落。
指名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二、品讀課文
1、師:戈壁灘上的衛士指的是什么?(白楊樹)白楊樹有什么特點?默讀課文,用概括性的詞語寫在書上。
(高大挺秀、易種植、適應性強。)
投影出示爸爸說的話,學生看投影讀出白楊樹的特點。
你都知道哪有白楊樹?讀出適應性強的特點。
指名讀。
2、白楊樹在惡劣的環境下是怎樣生存的?(看白楊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一段錄像)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贊揚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品格。)
3、齊讀這段話,師:這段話是誰說的?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4、師:爸爸是在介紹白楊樹,也是在表白自己,這是孩子們所不能理解的,孩子們知道什么?找有關的句子讀讀。(投影出示)
⑴討論:孩子們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還有……)
⑶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上學?
⑷他們知不知道新疆是個什么地方?
⑸你對新疆了解多少?
師小結:新疆是個干旱少雨、沙漠面積較大的地方,為了改變新疆的面貌,有許許多多的建設者扎根新疆,開發新疆,建設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楊一樣,扎根新疆,建設新疆,想讓孩子做建設新疆的小白楊,自己做大白楊。)
師小結:作者在贊美白楊,更在贊美像白楊一樣的建設者。
6、師:是的,在千千萬萬個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變成了一片片的綠洲。
(投影)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讓學生小組交流,想一想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7、配樂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投影配樂)
師: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爸爸又陷入沉思,課文中兩次寫爸爸陷入沉思,聯系上下文想象爸爸這兩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過去;二次:想過去,想未來。)
師:突然他們的嘴角浮出一絲微笑,為什么?這又說明什么?
(未來新疆建設者正在成長,后繼有人。)
8、學習這篇課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學習白楊樹,學習建設者。)
師小結:白楊樹的品格也正是建設者的品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使學生對那種扎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9、結合板書小結:
這篇課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寫了大戈壁的荒涼,也寫了白楊樹的挺秀;寫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寫了爸爸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作者實則寫物,意在喻人,贊美祖國邊陲建設者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國邊疆建設后繼有人的希望。我們衷心地祝愿: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越來越美。”
(設計意圖:學生隨著老師的手勢,借助板書,同老師一齊吟誦。此時,師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從心底里欽佩那些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設者。這發自肺腑之聲,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課雖結束了,但情猶未盡,意猶未已,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情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三、布置作業
收聽廣播或者收看電視了解西部大開發情況。
【板書設計】
寫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小樹成長
白楊
喻人:扎根邊疆不畏艱苦后繼有人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分析:
⑴學生自我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的默讀速度提高了,與此同時,概括能力也隨之提高。
⑵小組內部評價:
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我們了解了白楊的特點,使我們覺得白楊確實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朗讀體會爸爸的心愿,使我們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師評價:
在教學白楊內在品格時,我通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讀四個步驟掀起教學高潮。結束時我讓學生由邊疆的白楊聯想到身邊的“白楊”,由大白楊聯想自己這些“小白楊”,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何處講解,何處啟發,何處朗讀,何處討論,何處留下“教學空白”,都作了精心設計。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提高了。
⑷家長評價:
家長通過參與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發現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
⑴教師自我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我力爭做到啟發性語言循循善誘,講解性語言有條不紊,描述性語言繪聲繪色,贊揚性語言激情昂揚,我用飽滿的感情感染學生,使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學生進行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出白楊精神的可貴,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讓小學生深刻理解,卻有較大的難度。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實際出發,運用了“引疑推導法”,從整體著眼,以“疑”為主線的讀思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從課題激疑(從課題看,本文應當寫些什么)入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之后,便直奔重點、難點,即從過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牽一發而動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義”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讀中生疑,深思、釋疑,逐步完成認識由表及里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抓空白處”(孩子們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辦法攻破難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其次,我通過朗讀訓練,錄音欣賞等方式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了白楊形象美、內質美和建設者心靈美的感染;同時,又抓住描寫“爸爸”語言、神態的詞句引疑,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此外,我還巧妙地把“白楊”與“爸爸”、“小白楊”與“孩子們”、邊疆和內地、現實和遠景有機地聯系起來,帶領學生在“疑”的線路上逐步升華,因而教得輕松,學得主動,達到了文路、教路、學路的和諧統一。
精選《白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
3、閱讀有自己的見解,能聯系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型】
典型精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檢查預習,學生質疑,教師歸納引導,出示導學提綱幫助學生小組學習。
2、學生根據提綱,讀、思、議,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過詞句的分析、體會,了解白楊樹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你們見過白楊樹嗎?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
⑴認讀生字詞:
傘、晰、撫、疆,并組詞。
⑵鞏固練習:
晰介疆
析價僵
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楊樹又高,又直,又秀麗。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顧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不懂的與大家討論,各抒己見。
三、自由讀課文,學生作好批注,大膽地質疑
四、教師歸納問題,出示導學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白楊樹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畫出相關的語句,認真體會。
2、白楊樹有哪些特點,請用---畫出文中具體描寫白楊樹特點的句子,說說你自己的理解。
3、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并和小組內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及體會。
五、反饋,感悟
1、體會新疆的惡劣環境:
⑴白楊樹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找出具體的語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讀: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點?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
(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精選《白楊》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暢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寫非常傳神,語言描寫及神態的刻畫,符合人物的特點,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教學中,在把握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同時,體會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的特點。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遠的人物展現方法。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體會父親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新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趣引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嗎?(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種粗沙、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這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荒涼大戈壁上,卻生長著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們是什么嗎?它們就是挺拔的白楊。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到這荒涼的戈壁灘看一看。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自學生字生詞。
1、師此時你一定在想,荒涼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樣的?白楊為什么會在那里生長呢?在這里生長的白楊樹會有有什么特點呢?現在,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生字新詞,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自學,可以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2、教師檢查學生自學結果:
(1)對一些詞語的理解。
渾黃一體:都是渾濁的黃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環境惡劣,沒山沒水沒人煙,只有漫天黃沙,連天和地的界限也無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筆直,挺拔秀麗超出一般。文中用來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楊樹,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能夠長的如此高大,令人贊嘆。
(2)提醒學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3)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窗外的白楊,展開議論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在西行的列車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見窗外的白楊討論白楊的特點,爸爸表明心跡。
三、細讀品味,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
學習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1)白楊樹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幾乎沒有生命的存在。
(明確白楊的生命力極強。)
(2)那里的天地都是渾黃的,經常飛沙走石,狂風四起。
(明確白楊樹的生活環境及其惡劣。)
(教師引導,學生頭腦中產生飛沙走石的畫面。)
(3)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是爸爸介紹白楊的話,要重點理解,明確白楊的特點:不擇環境、堅強、不軟弱、從來都那么直。)
(4)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或圖片,學生以圖片為栽體,進一步感受白楊樹的堅強。
(5)品讀爸爸的話。讀出對白楊的贊嘆之情。
(6)把爸爸的話背誦下來。
2、此時的你最想對白楊樹說點什么?
(1)唱一唱有關楊樹的歌曲。
(2)介紹一下寫白楊樹的一首小詩。
(3)也可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存呢?
(4)也可對白楊樹的喜愛之情等。
三、提出疑問、置留作業。
剛才的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白楊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活呢?爸爸介紹了白楊,真的是單純的在介紹白楊樹嗎?課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共同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直奔情境
1、復習有關詞語: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
2、指名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一段話。
二、剖析實質,表達心聲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呢?
學習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
1、指名讀讀這一自然段,說說、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釋說明;也,說明爸爸說樹即說人。
學生思考:為什么說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學們討論一下。
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2、白楊樹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綠色戰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呢?
(1)生討論匯報,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影視資料。
(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感受爸爸和白楊樹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切的場景。)
3、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說說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話說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三、再現希望,體會寫法
1、學習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在迎風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預設:
(1)高大的白楊指爸爸自己,身邊的幾棵小樹即指他的孩子們。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邊疆,成為邊疆的建設者。
(3)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體現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帶著對父親的敬意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3、體會寫法
白楊樹和爸爸有著相同的本質特點,他們不怕環境的惡劣,默默的為大地和人類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楊的這個特點,明寫白楊,暗寫自己和與自己一樣的邊疆戍衛者。這種寫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確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四、感情朗讀,收束全文
帶著對白楊樹的贊嘆,對邊疆戍衛者的敬意,對西部未來的憧憬,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之中,去感受這種真真切切的奉獻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讀課文。邊讀邊再一次感受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好嗎?
精選《白楊》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目標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又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多積累,引導學生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學生對西部大開發的情況了解甚微,所以對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個難點。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情況分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抓住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小組交流、觀看錄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爸爸的話,從中了解到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個特點。
3、技術準備:
本教學活動策劃是以文本資源(教材)為主,同時積極利用課外資料和電教多媒體平臺進行有機地整合,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戈壁環境的惡劣,來進一步感悟白楊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戈壁灘上還生長的高大挺秀,說明白楊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極強。
⑵ 充分利用課外資料,使學生了解新疆的過去,知道新疆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從而更好的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決心。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的研究說明:
⑴ 在講課之前,請學生了解爸爸、媽媽是怎樣工作的。
⑵ 通過收聽廣播、看報、上網等途徑查閱有關新疆和西部大開發的資料。
⑶ 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便有效的幫助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
這是一篇借物寫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是寫人,是贊美邊疆的建設者們。作者先簡筆勾畫白楊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贊揚白楊堅強不屈、生命力強盛的內在品格,最后寫小白楊迎著風沙茁壯成長。這是文章的一條明線。然后寫爸爸,先寫爸爸看著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再寫爸爸嚴肅地向孩子介紹白楊樹,最后寫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這是人物神情變化的一條暗線。這兩條線索如何處理呢?怎樣才能不顧此失彼呢?我選擇了前半部分重點抓明線,突出白楊的形象;后半部分重點抓暗線,突出邊疆創業者的形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⑴ 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導法;情感體驗法。
⑵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熱情歌頌建設者不畏艱苦創業的精神,它不僅表現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培育下一代邊疆建設者的精神上。使學生對那種扎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的`三個特點,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爸爸兩次陷入沉思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一輛開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同學們,你們見過戈壁嗎?讓我們親眼目睹戈壁灘的景象。
(出示錄像)
2、提問:
你有什么感受?(荒涼,沒有生機)你來讀一讀書上描寫戈壁的段落。
指名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二、品讀課文
1、師:戈壁灘上的衛士指的是什么?(白楊樹)白楊樹有什么特點?默讀課文,用概括性的詞語寫在書上。
(高大挺秀、易種植、適應性強。)
投影出示爸爸說的話,學生看投影讀出白楊樹的特點。
你都知道哪有白楊樹?讀出適應性強的特點。
指名讀。
2、白楊樹在惡劣的環境下是怎樣生存的?(看白楊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一段錄像)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贊揚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品格。)
3、齊讀這段話,師:這段話是誰說的?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4、師:爸爸是在介紹白楊樹,也是在表白自己,這是孩子們所不能理解的,孩子們知道什么?找有關的句子讀讀。(投影出示)
⑴ 討論:孩子們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還有……)
⑶ 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上學?
⑷ 他們知不知道新疆是個什么地方?
⑸ 你對新疆了解多少?
師小結:新疆是個干旱少雨、沙漠面積較大的地方,為了改變新疆的面貌,有許許多多的建設者扎根新疆,開發新疆,建設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楊一樣,扎根新疆,建設新疆,想讓孩子做建設新疆的小白楊,自己做大白楊 。)
師小結:作者在贊美白楊,更在贊美像白楊一樣的建設者。
6、師:是的,在千千萬萬個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變成了一片片的綠洲。
(投影)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讓學生小組交流,想一想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7、配樂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投影配樂)
師: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爸爸又陷入沉思,課文中兩次寫爸爸陷入沉思,聯系上下文想象爸爸這兩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過去;二次:想過去,想未來。)
師:突然他們的嘴角浮出一絲微笑,為什么?這又說明什么?
(未來新疆建設者正在成長,后繼有人。)
8、學習這篇課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學習白楊樹,學習建設者。)
師小結:白楊樹的品格也正是建設者的品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使學生對那種扎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9、結合板書小結:
這篇課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寫了大戈壁的荒涼,也寫了白楊樹的挺秀;寫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寫了爸爸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作者實則寫物,意在喻人,贊美祖國邊陲建設者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國邊疆建設后繼有人的希望。我們衷心地祝愿: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越來越美。”
(設計意圖:學生隨著老師的手勢,借助板書,同老師一齊吟誦。此時,師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從心底里欽佩那些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設者。這發自肺腑之聲,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課雖結束了,但情猶未盡,意猶未已,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情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三、布置作業
收聽廣播或者收看電視了解西部大開發情況。
【板書設計】
寫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強 小樹成長
白楊
喻人:扎根邊疆不畏艱苦后繼有人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精選《白楊》教案 篇5
教學分析:
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首先指導他們反復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后,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話寫出白楊的什么特點?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逐句分析,最后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和生長特點(生命力強),并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指導他們學習書中的句式,運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這樣既訓練了他們運用詞語的能力,又強化和發展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內地接將要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在返疆的火車上,向孩子們證明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爸爸介紹白楊的話體會白楊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爸爸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邊境戰士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
4.學會本科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樹的特點,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充分、快樂地人人向往在一種美好的境界中去讀書,逐步品味語言中的情感、感觸閱讀中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播放閻維文演唱的《小白楊》(學生會唱的可一起隨唱)然后在渲染的氣氛中導入:同學們,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歡歌中的白楊嗎?自由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見過白楊樹?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長的白楊樹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隨著動人歌聲,一同與課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達專列,去那里親自感受一下白楊樹的堅強與美麗。
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胡的只是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生:這就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境很惡劣。
生:這里用惡劣的環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中作者描寫戈壁灘上的白楊用了哪個詞語?
生:高大挺秀。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這個詞呢?要表達什么情感?
生:這是作者夸贊白楊樹,告訴我們那普通的白楊樹不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麗。
生:這個“秀”字流露了作者對白楊樹的欣喜之情。本來白楊很一般,我們也常常見到,并不美麗,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麗的。
生:這個“秀”字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特別是生長在祖國大西北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師:很好。作者別具匠心,一個“秀”字,不僅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楊樹的品格美,抒發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敬佩之情。
(板書:高大挺秀,扎根邊疆)
設計意圖:
導語設疑激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電化教學,把學生領到大戈壁來,感受白楊生長環境的惡劣。
二、品讀詞句,理解品格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對白楊產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師:那么,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幾句話。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齊讀)
師: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里是說白楊樹姿態很美,一向是高大、筆直的。“直”象征著人的正直。
生:“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告訴我們,無論把白楊樹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發芽,為人類造福。
生:這是說白楊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這正是白楊的品格。
生:作者寫物,意在喻人。“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設者所遇到的困難;“堅強、不軟弱、不動搖”是寫建設者們把一生獻給了祖國邊疆那種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生:白楊樹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曾有過分毫的屈曲,仍舊長得那么端莊、凝重,筆直地聳入高空,正象征建設者們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種種困難、扎根邊疆的精神。
師:爸爸的這番話含蓄深沉。請同學們帶著對白楊樹的熱愛,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齊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從重點詞句體會白楊的高尚品質,從而發展語感。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聯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哪兒……”。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這兩組關聯詞語用得恰當,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楊的品格。請分別用上這兩組關聯詞語,說說邊疆的建設者。
生:哪兒最艱苦,哪兒就有建設者的足跡。
生:祖國哪兒需要,建設者們就在哪兒安家。
生:不管困難多大,不管條件多艱苦,邊疆建設者總是那么堅強,那么樂觀。
生:不管風餐露宿,還是語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還是生活習慣不同,邊疆建設者總是不軟弱,不動搖,毅然扎根那里,開花結果。
(板書:適應性強,建設邊疆)
設計意圖:
意在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
三、讀文段,體會感情
啟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么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么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
師: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引讀17小節。)
師: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老師讀18小節。讀后討論: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楊樹的精神傳下去,使孩子們也成為戈壁上的白楊樹。
生: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聯想到孩子們在爸爸的教育、關愛下,會像小樹一樣,在艱苦的邊疆經受鍛煉,成長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實現他的愿望,所以父親笑了。
(齊讀,體會內含感情。)
四、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師:課題是《白楊》,全文是不是僅僅寫白楊?贊揚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楊來贊美爸爸的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贊揚爸爸實際上就是贊美什么人?
生:贊揚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
總結啟發想象:
是呀,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新疆有許多的“白楊樹”,我們這里也有“白楊樹”,誰呀?
生:老師,辛勤的園丁。特別是廣大農村教師,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像蠟燭一樣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師:除了老師像白楊,我們這里還有誰是“白楊”呢?你們知道是誰呀?
生:我們,我們就是小白楊。
師:我相信你們這些“小白楊”在“大白楊”的關懷教育下一定會長成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哪兒扎根。
教學反思:
本文以白楊比喻爸爸,教學中讓學讓學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的,知道圍繞中心選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3.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
精選《白楊》教案 篇6
三種不同使用說明了什么 江蘇太倉市南郊中心小學 矍金龍 這是《白楊》一課的教學板書設計。此板書刊登于《小學教學》(l9xx年11期)上。而筆者所在學校的幾位參加市評優課的教師恰好也抽簽抽到了上《白楊》這一課,我就把上面這一板書設計介紹給了他們,希望能對他們的評優課有所幫助。 幾天后,筆者相繼聽了他們的評優課《白楊》,發現,他們均采納了我推薦的板書設計。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運用方法。
一位教師在講讀課文時,一邊講一邊自己在黑板上畫出白楊,并相繼填上白楊的三個特點,當講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時,教師相應畫出“心”形,并相繼填上邊疆建設者的心愿。時,指出作者借白楊來贊美邊疆建設者的,同時板書:“贊”。 另一位教師則要求一位學生到黑板上畫出白楊。在講到白楊的三個特點時,分別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講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時,請一同學在黑板上畫上“心”形,同樣也請三個同學分別填上“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 第三位教師在課前即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在進行到上述過程時,同時要求沒輪到“板演”的學生每人在下發的紙上自己畫畫、填填,并激勵說:“看誰畫得最好、填得最正確。” 縱觀以上三種對同一板書的不同使用方法,筆者認為,教師要創造性地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優秀教案。同時,從中不難看出第三位教師對創新意識、主體性、全體性等素質教育要義把握得更準,當然教學效果也大不一樣。
精選《白楊》教案 篇7
訓練目標:
1、體會并理解會議深刻的句子。
2、感受爸爸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
訓練重點:
理解白楊的本質特征和爸爸的心。
訓練難點:
對含著意思的復雜句子的深入感悟,體會爸爸的心。
訓練過程:
一、理解白楊品格特征:
1、聽12—16小節的錄音,找出過渡句。
2、用上關聯詞把過渡句說一說。(爸爸不但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而且表白自己的心。)
3、爸爸向孩子介紹了白楊的什么?請快速讀這幾小節找出句子。
4、這幾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我們仔細揣摩。(學單元提示)
出示幻燈:課文中有的句子會義比較深,需要仔細揣摩。閱讀時,可以先從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理解含著的意思。 ⑴齊讀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 ⑵引讀第二句。
5、自學12小節,要求: ⑴這些句子分別寫出白楊樹的什么特點? ⑵從哪些詞語可看出?用圈出。
6、反饋(指名學生喜歡說哪一句就說哪句) 生:第一句寫出了白楊的高大挺拔,從“這么直,這么高大,向來”等詞體會出來。 生:第二句寫出了白楊的生命力強,我從“哪兒……哪兒……”“很快”等詞體會出來。 要求學生舉例說說來體會白楊生命力強的特點。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枝干。 生:第三句寫出了白楊的堅強,從“不管……不管……總是……”體會出。 為了加深學生對白楊堅強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說一說) 遇到風沙白楊, 。雨雪, 。干旱, 。洪水, 。
7、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對白楊產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幾句話。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齊讀)
二、體會爸爸的心:
1、引讀(13、14小節):
師: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師:而這孩子們現在還能理解,他們只曉……(生接讀)
2、他們不曉得的是什么?(多指名)
3、教師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他們不曉得爸爸媽媽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媽媽為什么帶他們到新疆去念書?為什么到新疆偏遠的地方去工作?他們不曉得爸爸的心?
4、他們不曉得,你們知道嗎?
生1:新疆需要人去開發,爸爸像白楊一樣,到祖國需要的地方扎根。
出示課后第2題第⑴句(齊讀):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應該像白楊樹那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長。 在文中劃出與它相應的句子。(體會句子會著意思)
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樣,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設好。
生3:爸爸帶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讀書,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在新疆扎根落戶。
生4:爸爸感到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設,越是鍛煉人意志。 出示課后第2題⑵句:一個熱愛事業的人,應該像白楊樹那樣,在任何因難面前都不動搖。 在文中找出與它相應的句子。(體會含意)
生5:爸爸主動把孩子帶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5、爸爸的心是什么,誰來總結一下?
6、引讀第15小節:爸爸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父子兩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原先孩子不認識白楊,現在呢,孩子們多一點知識:……(生接讀) 引言:爸爸介紹的有關白楊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粒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7、小組討論放手讓生學習第16小節,要求: 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讀懂了什么? ⑵這小節有些句子含義較深刻,我們也根據剛才學習方法,先(生接讀)再(生接讀)來學習。
8、反饋: ⑴圍繞以上兩個要求,指名生說,若個別小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組幫助解決。 ⑵反饋重點理解: ①爸爸為什么陷入沉思呢?他在想什么? ②這時,他很擔憂,為什么露出微笑? ③理解最后一句。 a、先從字面上理解 b、理解含義:“迎著風沙”指什么意思? 大白楊、小白楊指什么?
9、爸爸露出的是什么微笑?(高興、希望、欣慰) 10、齊讀這小節,體會內含感情。 1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孩子,你會對爸爸怎么說?
精選《白楊》教案 篇8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白楊的特點,教育學生學習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2、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導學生查字典自學生字、新詞,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重點】學習借物寫人的表達方法,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領會父親對孩子講述的那段話。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
幻燈片或掛圖一幅、朗讀錄音。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自學生字新詞,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板書:白楊)
2、導語。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了解主要內容。(抓中心)
(1)教師范讀。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討論明確: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楊引起了議論的事。
4、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劃:邊讀課文邊劃生字、生詞及易錯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詞。
(3)講:學生互相交流學習體會。(音、形、義各有側重,教師作重點指導)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撫:注意讀準字音,在字典中取準“撫”的義項,理解“撫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聯系課文理解詞義,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舉出反義詞(清晰—模糊),近義詞 (清晰—清楚,分明)。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對于生字新詞的處理,還要在講讀時指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5、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讀課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教師可提示: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樹的。)
(2)討論明確:課文按記敘內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從開頭到“……從窗口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寫大戈壁和鐵路沿線的白楊樹。第二段 (從“一位旅客正望著……”到“……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寫父親與孩子們議論白楊樹。第三段 (從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寫孩子們將和爸爸一樣地在邊疆扎根。
6、作業:
(1)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和近義詞:
清晰軟弱動搖
(2)根據課后習題1的提示,認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解詞析句,完成課后習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1、板書課題。
2、導言。
3、概括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從整體入手)
(二)講讀課文(從整體到部分)
〔講讀第一段〕(從整體到部分)
1、看圖、聽讀、思考:大戈壁什么樣?白楊樹什么樣?
2、默讀思考:課文中怎樣描寫大戈壁?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劃出主要詞句)
3、讀后討論。(通過解詞析句理解、體會)
(1)課文中怎樣寫大戈壁?請你結合畫面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大戈壁什么樣?作者要寫白楊,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2)課文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講?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教師小結。
〔講讀第二段〕
1、學生自由讀,思考:父親和孩子們是如何議論白楊樹的?
2、讀后討論交流。
(1)這里的“一位旅客”指誰?這里的“衛士”指什么?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呢?
(2)請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思考:誰說的話是主要的?兄妹對白楊有什么看法?爸爸是如何介紹白楊樹的?
(3)教師讀父親的話后提問:“表白”怎么講?為什么說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劃出句中的關聯詞語,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師小結。
〔講讀第三段〕
1、教師引讀后,提問:此時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會想些什么呢?
2、教師小結。
3、學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又回到整體)師生借助板書共同總結。
精選《白楊》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楊表白的自己的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文章的重點語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邊疆建設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獻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作者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通讀感悟法,討論法,品讀語句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父親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去新疆上學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的故事,并重點學習了白楊樹的特點。那么這位父親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初讀感知;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回憶上節課所學的關于白楊樹的特點。
(板書:高大挺秀、堅強、不軟弱、不動搖)
順勢過渡到深入研讀:文章中介紹了這么多關于白楊樹的特點,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
(三)深入研讀:
1、引導學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2、學生閱讀這一段落,聯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從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來?
學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爸爸是個邊疆工作者,邊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發芽。
3、教師總結這是爸爸的“心態”(愿意扎根邊疆無私奉獻自己的心),并引導學生明白,像爸爸一樣的這是一類人。
(板書:心態;扎根邊疆,默默無聞)
過渡:文章當中除了寫爸爸的心態之外,表白的心還指什么?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學生已經漸入文章情境,所以這一部分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自主合作學習完成,匯報成果,教師總結即可)
4。學生得出“心”的第二層含義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顆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進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長大后也能夠成為像他一樣的人這個心愿。
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5。在學生理解透本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出本課“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學環節結束。
(四)拓展延伸
這一部分我會從課文的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將情感拓展到更深層次,我會設置如下問題:如果同學們長大了有選擇工作地的機會,你愿不愿意去建設西部,去那些需要我們的偏遠地區工作?
這樣設計在鞏固內容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提升。
(五)小結作業
小結會采用談收獲的方式進行
作業設計如下:
1、 查找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加深對西部地區和西部建設者的了解;
2、 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嘗試用這種手法寫300字左右的小練筆
精選《白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學習邊疆建設者的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背誦指定的段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難點
理解“爸爸”的話。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定向示標
1、導語
3月12日是什么節日?你在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鐘演講)那么,白楊樹還有什么特點呢?好!讓我們一起走進白楊的世界。板書:白楊
2、復習
檢測題。適當點撥,回答:2分鐘
(1)白楊,又叫( )、( )。在我國( )廣泛種植,文中的白楊生長在( )。
(2)課文寫一位在( )工作的父親,向( )介紹( )的事。
3、示標。
(1)理解課文,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3)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讀、記:1分鐘。
自學指導一:
思考題一:白楊樹有什么特點?
自學方法:
1、畫出描寫白楊樹的句子。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白楊樹的特點。
3、各種形式的朗讀。
導學釋疑一:匯報:
1、逐句理解“爸爸”的話。抓住“從來”、“哪兒……”等詞理解白楊的特點。
2、多媒體演示:戈壁灘。
3、各種形式的朗讀。
老師適當點撥,學生匯報。板書:適應性強,堅強不屈。6分鐘。
自學指導二:
思考題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學方法:
1、畫出你們知道的,推想你們不知道的。
2、此時,你學會了什么?老師巡視,學生自學討論。2分鐘。
導學釋疑二:
匯報:
1、讀學生們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學生們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讀“爸爸”的話。老師點撥。板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5分鐘。
自學指導三:
思考題三:“爸爸”望著白楊樹,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學方法:讀最后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老師巡視,學生自學討論。2分鐘
導學釋疑三:
匯報: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對“爸爸”說什么?
3、“爸爸”只是在贊美白楊樹嗎?老師點撥。畫小白楊,板書:借物喻人。3分鐘。
合作探究:
個人—小組—師生 老師點撥,解答疑難。4分鐘。
自主測評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楊—無私奉獻
蠟燭—……
……—……老師點撥。練習。10分鐘。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喜歡的段落。
3、說一說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精選《白楊》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通過自學及重點指導,使學生掌握本課生字詞;會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2.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勵。
3.引導學生從感性上領會課文中心思想,體會作者以物喻人,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以物喻人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幻燈片。
2.錄音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1.揭示課題,簡介白楊(用幻燈片)。
2.掌握生字詞。
①聽寫:戈壁、撫摸、介紹、清晰、新疆、渾黃一體。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書或結合課文體會詞語意思:戈壁表白、渾黃一體。
3.默讀課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內容。
②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③提出不懂的問題。
4.朗讀課文(自由讀)。
第二節
1.引言
……爸爸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樣借白楊來教育兒女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2.講讀全文
①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板書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為什么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楊,有什么感受,為什么(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讀第一段。
⑤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么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
⑥指導閱讀,理解爸爸的三句話。
1)找到爸爸說的話,弄清有幾句,并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么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
2)默讀,把表現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并想想為什么。
3)朗讀:(突出重點詞語),理解這三句話怎么表現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4)各自有感情地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5)體會句群關系,重點讀第三句。
6)換人稱讀:用爸爸的話來贊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對比著默讀,體會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讀最后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么開始沉默,后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么?
3.小結。
①體會文章中心思想。
②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的。
③朗讀課文。
4.練習。
①分小組筆練(一組一題)。
造句:“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
寫話:寫一、兩句贊美白楊的話;寫一、兩句贊美爸爸的話。
②全班交流。
精選《白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2、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點:聯系其他意象,感悟喻義
教學難點: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關于白楊,著名作家茅盾有過這樣的文字“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白楊在北方小城里的詩人王學忠看來,又蘊含了哪些情感?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2、詩文解讀
(1)入題悟境。一是白楊,二是雪。解題,雪為環境;白楊,形象集中者。在雪里的白楊展現了自己怎樣的風姿?
請朗讀全詩,找一找直接寫白楊的句子,說一說你的感受。
光禿禿的白楊樹?一群裸露的脊梁頭頂茫茫上蒼?長矛利劍脊梁。
光禿禿?裸露?長矛利劍?脊梁
外在形象:寫在風雪中光禿禿的枝干,不是萬樹銀花,而是經歷磨難之后蕭條突兀。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內在形象:由長矛利劍感受到冷峻尖銳,不被風雪摧垮,就在風雪中傲然挺立,哪怕枝干已經光禿,但是,只要樹干不倒,就要挺直腰桿。
(2)樹無脊梁,看到白楊樹的人有脊梁。沉寂一冬的樹或許可以等待來春,人會不會在“風雪”中重生?
討論:風雪?脊梁?白楊——象征意義。
學生范例:白楊既不單單是一棵樹,那脊梁就是像白楊一樣有錚錚鐵骨的人的身體和精氣神統一,他不屈——即便是被風雪摧毀的體無完膚。風雪愈猛,愈保持自己的風骨,雪可以使大地一片蒼茫,我殘損的身體依然保留著白楊風骨!詩人可能感覺到了像風雪一樣的殘酷的環境,但他認為人必須挺直脊梁,要像白楊一樣在蒼茫寂寥的原野用所剩不多的光禿禿的枝干,展示自己迎霜傲雪頂天立地的生命硬度和力量,做個硬漢。
(3)體會一下,說一說你感受到的詩人內心的情感。
范例:對風雪無情侵蝕白楊的憤懣;兀立風雪之中,對那些不斷給人們帶來禍害的人的藐視;在寒風怒雪中依然喊著沉寂不是死亡,抗爭到底的堅定執著!
3、再讀,加入自己的情感。
4、作業
結合生活,選擇一至三個意象進行仿寫。
附:雪中白楊
光禿禿的白楊樹
一群裸露的脊梁
長矛般兀立風雪中
頭頂茫茫上蒼
長矛利劍脊梁
雪花紛紛揚揚
千里沃野墓穴般沉寂
沉寂不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