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案(通用16篇)
《白楊》教案 篇1
3 白楊
(第二周完成)
一、教學目標
1.會寫“晰傘”等六個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爸爸的心愿。體會寫法。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聽歌曲《小白楊》,談感受。
二、揭示課題,釋題。
三、 默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1. 學生試著給文章分段,用鉛筆標示。
2. 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分段并說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討論。
五、自由朗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六、練習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分歧,再讀再討論。
第二課時
一、自讀課文,說說你對白楊樹的了解。
抓“沉思”一詞學習課文
。ㄒ唬⿲W習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內容。
1.默讀1~4小節,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課件展示,帶學生入境。
3.學習文章的5~13小節,分角色朗讀,以讀代講。
4.學習文章第14小節,細細品讀爸爸介紹白楊特點的三句話。
過渡:哥哥最后一個問話: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輕聲讀一讀這段話,運用“抓關鍵詞品讀”的方法想一想你從每一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2)當堂完成課堂小練筆: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感悟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咱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來,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干旱,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洪水,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讀第14小節。
5.學習第15小節,抓三個“只知道”體會爸爸的心。
小結:看來,你們都知道了兄妹倆的三個“不知道”,那么,你們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們接著往下學。
。ǘ⿲W習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內容。
1.鼓勵學生針對這段話大膽質疑。
2.歸納學生的質疑難點并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解疑難。
3.學生交流討論。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兩種解釋:①指心臟。②指思想、感情等。
。2)請學生為文中“爸爸的心”選擇正確的解釋條后用“心”字來擴詞,老師相機板書:心情、心思、心愿。
(3)學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這三個詞來領悟“爸爸的心”。
(4)老師小結:
二、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思考討論:
1.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指誰?幾棵小樹指誰?
2.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起一絲微笑?
三、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四、想象拓展,布置課后小練筆
1.布置小練筆作業:同學們可根據以上的設想大膽展開想象,完成小練筆作業《第三次沉思》
完成課后小練筆。(建設者、醫生、教師、解放軍……)
四、有感情自由朗讀全文
五、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2.練習背誦課文。
《白楊》教案 篇2
一。激qing導入:
1.同學們好!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歌,想不想聽?(唱小白楊)
2。孩子們,你聽明白歌中唱的是什么了嗎?對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看戈壁灘上那挺拔的白楊。(板書:2.白楊)
3.課前大家都搜集了有關白楊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吧!
4.說得真好!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白楊又是怎樣的呢?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趕緊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請大家自由讀課文,對于比較長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爭取讀通順,讀流利,讀出感情。
2.大家讀得真好!文中的生字詞你們都認識了嗎?我來考考大家。
3.棒極了,看來課前大家預習的非常不錯,誰能告訴老師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白楊的外形特點和性格特征:
1.現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茫茫大戈壁,你看到的戈壁灘什么樣呢?請大家齊讀第一小節。
2.課件展示:孩子們,請看大屏幕。這就是大戈壁,這里長年干旱,并經常伴有沙塵暴出現,風沙一起,遮天蔽日,簡直就是生命的禁區?墒蔷驮谶@大戈壁上,卻有一些綠色的生命,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楊,它給旅客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請大家自由朗讀第3小節,找出描寫白楊樹的詞語:高大挺秀,你真會讀書!
3.貼一幅白楊圖,看,這就是那高大挺秀的白楊樹,有什么想說的嗎?(像傘,了不起……)
4.是呀,在這大戈壁上,這么挺拔的白楊是多么令人意外和驚喜!難怪兄妹倆會展開激烈的爭辯呢!我請四位來同學分角色朗讀4—12自然段。
四。重點品讀白楊特點:
1.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課文,找一找,畫出來。并想一想爸爸說的每句話分別說出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重點字詞看出來的呢?請大家在小組內自由討論,合作學習這一部分。
2.集體匯報:都討論好了嗎?哪一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找到的是(1)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對,這個"從來"很重要,我們不能去掉,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句話。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白楊樹的什么特點?對,高大挺直(板書:高大挺直)好讓我們一起讀出白楊樹的高大挺直!請你們小組來說,你們找到的是這一句(2)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地方呢?是呀,我們想到了茫茫的大戈壁。讓我們把第一小節和這句話連起來讀一讀。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里?請試著填進去讀給大家聽。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校園,城市,祖國的邊疆,沙漠的邊緣}總結: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山區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這說明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對,生命力強(板書:生命力強)你們小組找到的是哪一句呢?(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通過這一句,你們讀懂了什么?贊揚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你們小組理解的非常好!堅強不屈(板書:堅強不屈)
3.總結:是啊,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孩子們,此時此刻你對白楊產生了怎樣的感情?(崇敬,贊美)
4.對,讓我們帶著崇敬與贊美的語氣來深情的讀一讀這幾句話。男生來讀,女生來讀,大家一起來讀!
5.大家想一想,爸爸僅僅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那么爸爸究竟在表白自己一顆怎樣的心呢?他又有什么樣的心愿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五。布置作業:
課下,請大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下課!
《白楊》教案 篇3
課題 3、白楊 第 1 課時 教 學 目 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學習1—12小節,了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和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的內在品質,當堂背誦爸爸的話! 教學流程 。▌討B修改) 一、揭題導入(板書課題:白楊)把課題齊讀一遍,再讀一遍。 二、質疑預設:白楊長在哪里?白楊是什么樣的? (學生提問:作者想借白楊來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比較深入,可見預習較為到位。) 三、帶著問題自學(順便自學生字詞) 四、生字詞自學反饋 戈壁 清晰衛士 大傘分辯撫摸 干旱軟弱 介紹新疆表白 陷入沉思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浮起一絲微笑 二、精讀感悟 1、師過渡:白楊到底是長的什么樣的?白楊有什么特點?值得作者寫一篇文章來贊美它?好,今天我們就帶著同學們的這些問題來走進白楊! 2、了解白楊的生長環境 師:課文中寫的白楊是哪兒的白楊呢?把課文打開,看看課文哪一段告訴我們了。 (課文第3段告訴我們,生讀第3自然段) 師:他找到了具體是鐵路線旁的白楊。具體的環境是哪兒呢? (是通往新疆的鐵路。鐵路兩邊是茫茫的大戈壁。) 師:課文哪一段寫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讀一讀。(生讀第1自然段) 師:課文第一段,開門見山的就告訴我們寫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我們一起把第1段讀一讀。(生齊讀第1自然段) 師:大戈壁是怎樣的情景呢?你在電影、電視上看過嗎?有人到新疆去過嗎?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大戈壁是怎樣的情景呢?(可以結合注解2)(大戈壁是廣袤無垠的,地上布滿了沙石。干燥,到處是灰黃的顏色。風一吹,飛沙走石。大戈壁鳥無人煙,寸草難生! 師小結: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們再來把第1小節讀一讀! 生齊讀第1自然段。 師:讀了第1段,我們就知道了,課文寫的是哪兒的白楊?(是戈壁灘上的白楊。師板書:戈壁) (通過注解和課外積累了解到白楊的生長環境是極其惡劣的。) 3、了解白楊的特點 師:課文中寫的白楊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具體的詞語來形容?一起說。(生齊說:高大挺秀,師板書:高大挺秀) (學生很容易就說出“高大挺秀”,能較快地找到關鍵信息。) 師:課文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白楊樹的特點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楊樹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沒有人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呢?(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麗。) 師:講得很完整,4個字的詞語,每一個字都表達了一層意思。高(高度);大,(體積);挺,挺拔;秀,秀麗。 我們一起把這個詞讀一讀。(生齊讀詞語) 4、“高大挺” 師:哪兒寫出了白楊樹的具體高大挺秀呢?請一個同學把4—10小節讀一讀。 生讀到第5小節——這是寫白楊樹的?——高 生繼續讀,讀到第6小節——第2個特點是什么?——大! 生繼續讀。讀到第8小節——第3個特點是什么?——直。 師:高、大、直,三個特點從兄妹2個的對話中看到了。生繼續讀。 師:通過兄妹倆的對話,具體些了白楊樹的高、大、直的3個特點。我們一起來分角色讀一讀!〗稹±蠋熥x敘述的話,你們男同學讀哥哥的話,女同學讀妹妹的話。 (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讓學生頗為興奮,師生合作很愉快。) 5、“秀”(品味爸爸的話) 師過渡:這篇課文作者明明用了一個詞,叫“高大挺秀”,寫白楊的特點的。我們從兄妹的對話中讀到了高、讀到了大、讀到了挺,那有沒有讀到秀呢?哪里寫了白楊的秀呢?(第12小節)把它讀一讀看(生讀第12小節) 師: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它的品格) 師:它不是外在的秀,是?(內在的秀) 師:不是外秀,是內秀。∥恼碌闹攸c筆墨沒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內秀上。我們一起把這一段讀一讀。(生齊讀第12小節) ①第一句話——本性正直 師:作者為什么不詳寫白楊的外秀,而要重點寫內秀呢?這爸爸的話,值得我們好好品味。我們來看爸爸說的第一句話。(生齊讀爸爸說的第一句話) 師:把“從來”去掉了讀讀看,再把“從來”放進去讀讀看,你讀出了白楊樹什么特點?(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它都是直的。寫出了白楊本性—板書:本性正直) 師: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樹,從來就是彎彎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楊樹天生就是筆直的。我們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體會一下! 師:這是它的本性。 (這里的概括有些糾結。學生認為第一句“從來就這么直”寫出了白楊不怕苦難,很堅強,與第三句的意思重復了。當教師與他們探討是否可以認為是“本性”就這么“正直”時,學生不肯茍同。) ②第二句話——生命力強 師:第2句呢,從爸爸的話中讀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讀爸爸說的第2句話) 生:這句話我讀出了白楊樹的適應力很強,到哪里都能生長,從“哪”看出來了! 師:具體讀一讀。還讀出了什么?我喜歡聽不一樣的聲音! 生:我也是從“哪”看出白楊樹生命力強。 師:哪兒需要,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從很快當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強?這句話中既寫出白楊樹適應力強,也寫出了白楊樹生命旺盛的特點。(板書:生命力強) 生:我也看出白楊樹的生命力強。我從“長出粗壯的枝干”看出!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讀一讀。(讀出生命力強的感覺) (學生也先提到適應能力強,經過引導,概括出生命力強,比較順利。) ③第三句話——堅強不屈 師:從第3句話,你聽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呢?(師范讀第3句話) 生:我讀出了白楊的一種寧折不屈的精神! 師:堅強的品格。這是他讀出的,你讀出了什么? 生:從這句話中我讀出了白楊樹的內在品質是堅韌的。不管是風沙還是雨雪,不管是干旱還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師:堅韌、堅強。第3句話,我們讀出了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品格。(板書:堅強不屈)生齊讀爸爸說的第3句話。 師:是的,白楊樹在風沙面前,就像城墻一樣,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像駱駝一樣,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樣,堅強不屈。我們帶著景仰的感情,再來把這句讀一讀。(齊讀第3句話) (在教學實踐中過多地注重了概括和理解,忽視了朗讀,很可惜。) 師小結:爸爸3句話,每一句話寫出了白楊的內在特點。第1句告訴我們,白楊樹本性那樣直。第2句告訴我們白楊樹適應力強,生命力強。第3句告訴我們,白楊樹堅強不屈。白楊樹的秀,不僅僅是在它披著綠軍裝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內在的品格! 6、試著背誦爸爸的話。 作業設計 熟練背誦爸爸的話,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 板書設計 3、楊樹 環境 特征 外在 內在 戈壁 高大挺秀 本性正直 (渾黃一體) 生命力強 堅強不屈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第一課時對白楊品質的把握較為簡單,在設計時參考了特級教師的設計方案。方案中,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對“高大挺秀”這一特點的分解,“高大挺”落實到爸爸、哥哥和妹妹的對話當中,并采用邊讀邊分解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白楊到底是怎樣的“高大挺”;“秀”又落實到爸爸的話中,而這“秀”是內秀,是白楊的內在品質。這樣的分解十分巧妙。在落實過程中,學生對分角色朗讀合理解白楊的內秀都十分有興趣,效果也較好!
《白楊》教案 篇4
教學分析:
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首先指導他們反復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后,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話寫出白楊的什么特點?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逐句分析,最后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和生長特點(生命力強),并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指導他們學習書中的句式,運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這樣既訓練了他們運用詞語的能力,又強化和發展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內地接將要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在返疆的火車上,向孩子們證明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爸爸介紹白楊的話體會白楊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爸爸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邊境戰士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
4.學會本科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樹的特點,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充分、快樂地人人向往在一種美好的境界中去讀書,逐步品味語言中的情感、感觸閱讀中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播放閻維文演唱的《小白楊》(學生會唱的可一起隨唱)然后在渲染的氣氛中導入:同學們,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歡歌中的白楊嗎?自由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見過白楊樹?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長的白楊樹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隨著動人歌聲,一同與課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達專列,去那里親自感受一下白楊樹的堅強與美麗。
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胡的只是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生:這就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境很惡劣。
生:這里用惡劣的環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中作者描寫戈壁灘上的白楊用了哪個詞語?
生:高大挺秀。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這個詞呢?要表達什么情感?
生:這是作者夸贊白楊樹,告訴我們那普通的白楊樹不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麗。
生:這個“秀”字流露了作者對白楊樹的欣喜之情。本來白楊很一般,我們也常常見到,并不美麗,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麗的。
生:這個“秀”字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特別是生長在祖國大西北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師:很好。作者別具匠心,一個“秀”字,不僅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楊樹的品格美,抒發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敬佩之情。
(板書:高大挺秀,扎根邊疆)
設計意圖:
導語設疑激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電化教學,把學生領到大戈壁來,感受白楊生長環境的惡劣。
二、品讀詞句,理解品格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對白楊產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師:那么,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幾句話。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齊讀)
師: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边@里是說白楊樹姿態很美,一向是高大、筆直的!爸薄毕笳髦说恼。
生:“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告訴我們,無論把白楊樹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發芽,為人類造福。
生:這是說白楊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這正是白楊的品格。
生:作者寫物,意在喻人!帮L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設者所遇到的困難;“堅強、不軟弱、不動搖”是寫建設者們把一生獻給了祖國邊疆那種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生:白楊樹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曾有過分毫的屈曲,仍舊長得那么端莊、凝重,筆直地聳入高空,正象征建設者們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種種困難、扎根邊疆的精神。
師:爸爸的這番話含蓄深沉。請同學們帶著對白楊樹的熱愛,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齊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從重點詞句體會白楊的高尚品質,從而發展語感。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聯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哪兒……”。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這兩組關聯詞語用得恰當,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楊的品格。請分別用上這兩組關聯詞語,說說邊疆的建設者。
生:哪兒最艱苦,哪兒就有建設者的足跡。
生:祖國哪兒需要,建設者們就在哪兒安家。
生:不管困難多大,不管條件多艱苦,邊疆建設者總是那么堅強,那么樂觀。
生:不管風餐露宿,還是語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還是生活習慣不同,邊疆建設者總是不軟弱,不動搖,毅然扎根那里,開花結果。
(板書:適應性強,建設邊疆)
設計意圖:
意在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
三、讀文段,體會感情
啟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么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么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
師: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引讀17小節。)
師: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老師讀18小節。讀后討論: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楊樹的精神傳下去,使孩子們也成為戈壁上的白楊樹。
生: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聯想到孩子們在爸爸的教育、關愛下,會像小樹一樣,在艱苦的邊疆經受鍛煉,成長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實現他的愿望,所以父親笑了。
。R讀,體會內含感情。)
四、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師:課題是《白楊》,全文是不是僅僅寫白楊?贊揚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楊來贊美爸爸的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贊揚爸爸實際上就是贊美什么人?
生:贊揚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
總結啟發想象:
是呀,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新疆有許多的“白楊樹”,我們這里也有“白楊樹”,誰呀?
生:老師,辛勤的園丁。特別是廣大農村教師,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像蠟燭一樣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師:除了老師像白楊,我們這里還有誰是“白楊”呢?你們知道是誰呀?
生:我們,我們就是小白楊。
師:我相信你們這些“小白楊”在“大白楊”的關懷教育下一定會長成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哪兒扎根。
教學反思:
本文以白楊比喻爸爸,教學中讓學讓學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的,知道圍繞中心選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栋讞睢芬徽n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3.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
《白楊》教案 篇5
一、出示圖片,引生入境
上課前,出示有關課文背景的戈壁圖片。
師:這里常年干旱,草木難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澆注過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見過水滴的河床,真是滿目荒涼,荒不忍睹,這里就是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話,你會送一個什么詞給它?(荒涼、茫茫、渾黃一體)可以說這里的環境相當惡劣。(板書:環境惡劣)
師:咱們今天要學習的白楊就生活在這樣艱難的環境當中,請大家齊讀課題----《白楊》。
師:翻開課本第10頁,回顧一下,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寫下了自己對白楊樹的看法,誰來說一說你寫的內容。(點生談感受)
師:你們的描寫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楊像衛士一樣守衛著邊疆。
二、通過對話,了解白楊
師:文章究竟是怎樣具體描寫白楊的呢?請同學們先自由組合讀讀父子三人的對話。(點人讀)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從父子三人的對話中你了解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可以畫畫有關的句子。
師:從孩子們的對話中,你了解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高、直、像大傘)
師:多么高大挺拔的樹!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唯有一排白楊從眼前閃過,給旅客們帶來意外的驚喜,難怪兄妹倆會展開爭辯。
師:看著可愛的小兒女在爭論,文中的父親又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呢?自由讀一讀爸爸的話。(出示小黑板)(點人讀)
師:我聽出來你剛才強調了“哪兒”這個詞,想象一下,白楊樹可能生長在哪兒?
師:那請你試著把它填進去,讀給大家聽。(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些地方?請你用相同的方法填進去讀一讀)
eg: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我們的校園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城市綠化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山區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它的生命力實在是太頑強了,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除此之外,爸爸的話讓大家對白楊還有哪些認識?(生談到白楊不懼任何自然災害,不怕任何困難的環境。板書:不畏困境)
師:同學們: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它恨不得將白楊連根拔起,以顯示它有多么大的威力,而咱們的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它想將白楊沖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可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持續數月的干旱來了,它那裂開的大口想吞噬掉白楊,可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拳頭大小的冰雹來了,砸在白楊身上可疼了,可我們的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在這茫茫的大戈壁上,大風起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連大沙丘也會移動位置,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白楊樹卻毫不畏懼地守衛著千里邊疆,讓我們再一次讀讀爸爸的話。(大家試著背一背,點人背)
三、尋找共性,理解手法
師:爸爸僅僅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可是,他們不知道什么呢?誰來替他們說說?(新疆究竟是什么樣的?爸媽為什么要到新疆去?爸媽為什么要把他們接到新疆去?)
師:大家能不能結合課文的內容和搜集到的有關資料來回答這幾個問題呢?
介紹新疆-----板書:環境惡劣
為什么去新疆-----板書:建設邊疆
師:大家把這部分內容和爸爸的話聯系起來看,你發現了什么?(白楊樹和新疆工作者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師:是的,我們的邊疆工作者和挺拔的白楊樹之間多像。∷麄儾痪褪且豢每迷吔陌讞顔?像這種借一種事物來寫和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師:同學們,再看看課文,除了爸爸說的話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還有哪里運用了借物喻人?(最后一自然段,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是的,曾經在邊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大家可別小瞧這句話,它曾鼓舞著許多人扎根在邊疆,他們當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有年輕貌美的姑娘,也有牙牙學語的孩童,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獻身西部的建設者,咱們的新疆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茫茫戈壁變良田,吐魯番的葡萄比蜜甜,祖國的西部如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等待著我們繼續去開發。(出示新疆現在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變化,從而對扎根邊疆的建設者有更深的了解)
四、進行練筆,情感升華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白楊樹以及像白楊樹一樣的祖國建設者說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吧?梢杂蒙稀澳膬骸膬骸、“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
《白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表現方法。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做貢獻的高貴品質。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過程與方法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做貢獻的高貴品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建設邊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爸爸借白楊表白心跡的三個句子,學習借物喻人表現方法,體會借白楊比喻邊疆建設者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做貢獻的高貴品質。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祖國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 ,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燦爛的歷史文化。今天我們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偉大的白楊。板書課題。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回顧:《白楊》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件什么事?
2、出示問題;這篇課文是專門寫白楊的?實際上寫的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3、交流。文章表面寫白楊實際寫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訴我們文章實際是在寫人。齊讀13自然段。
三、精讀課文 ,解讀白楊
一)、車窗外的白楊
1、這些白楊樹生長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讀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樣子,談談你的感覺。
3、指名讀車窗外的白楊讀出白楊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楊
1、自由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話,想想每句話都講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
2、學生交流。
(1)、“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寫出了白楊樹外形高大挺秀的特點。
(2)、“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句話寫了白楊樹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的特點。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拓展想象進行補充。
———需要白楊樹,白楊樹———————————————。
(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寫出了白楊樹不怕困難,堅強執著的特點。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拓展想象進行補充。
風沙刮來,白楊樹——————————————————。
雨雪打來,白楊樹——————————————————。
面對干旱,白楊樹————————————— ————。
面對洪水,白楊樹——————————————————。
3、這就是爸爸眼中的白楊,它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指導學生讀出對白楊樹的贊美。
三)、爸爸心中的白楊
1、邊疆需要白楊樹,也需要爸爸這樣的建設者,需要他們去做什么?
2、引讀:他們就像白楊一樣,“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3、建設者們離開家鄉來到遙遠而又偏僻的邊疆,他們也許會遇到許多困難,引導學生想象。
4、引讀:他們就像白楊一樣,不管遇到人生的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5、這就是爸爸心中的白楊,爸爸愿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指導讀出爸爸愿做邊疆白楊的豪情壯志。
四)、解讀小白楊
1、孩子們只看到了樹沒想到人,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 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
2、孩子們不知道的這些內容,都是爸爸想讓他們知道的。戈壁灘需要白楊樹,白楊樹就在這兒生根了,戈壁灘需要建設者,建設者就在這兒扎根了,戈壁灘需要兒女們去繼承父輩的事業,孩子們就將在這兒扎根了。讓我們以崇敬的心情,朗讀句子“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3、爸爸的心愿能實現嗎?
幾棵小樹象征的是:邊疆建設者的下一代正迎著困難,茁壯成長。這一點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爸爸的“微笑”已經說明,他不必擔心了。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的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讓我們記住他們的高貴品格,讓我們用自己的筆寫下對他們的贊美吧。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話。
2、交流練筆。
3、總結:學完了這課讓我們記住,在祖國的西部有一種平凡而偉大的樹——白楊樹,有一種平凡而偉大的人——邊疆建設者。
板書設計:
因需要扎根生長
邊疆樹
遇困難堅強不屈
白楊 扎根邊疆
邊疆人
建設邊疆
《白楊》教案 篇7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4個生字和新詞。
2、通讀全文,了解青藏鐵路的基本情況和修建鐵路的艱難。
3、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建設者對西部大開發的滿腔熱情。
教學重點:
通讀全文,了解青藏鐵路的基本情況和修建鐵路的艱難。
教學難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建設者對西部大開發的滿腔熱情。
教學準備:
青藏鐵路有關資料圖片,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天路》引讀
1、師:同學們,《天路》這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鐵路工人修建青藏鐵路的感人事跡,F在讓我們隨著這動聽的歌聲,一起沿著青藏鐵路,走進美麗的“拉薩”。
2、師:青藏鐵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開工,但是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條鐵路還沒有進入西藏,直到20xx年7月青藏鐵路才正式通車運行。這中間經過48年的時間,這到底是為什么?是什么困難阻擋了這條鐵路的前進?讓我們跟著筑路工人一起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出示課題:《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語
2、指名讀課文。
三、讀課文,體會感情
1、自由讀1-4段,思考:青藏鐵路是一條怎樣的鐵路?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2、交流。
讓學生說出句子。課件出示有關句子。
師:說說這是一條怎樣的鐵路?
適時板書:造福
3、師:同學們文中哪句話貫穿全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貫穿全文,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了很多次,不管是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戰勝困難的時候,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就會說:“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困難的?請你在課文中畫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4、交流。
。ㄒ唬┙涣饔龅侥男├щy。
生:自由說。
適時板書:
凍土低溫
惡劣天氣
極度缺氧
師:面對著困難,他們會怎么樣說這句話?有感情地朗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要讀出怎樣的語氣?(堅定有力,顯示筑路大軍在困難面前不懼怕,不后退的決心。)
生:朗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個別讀 、全班讀)
。ǘ┙涣骼щy怎樣解決。
生:自由說。
師:憑什么讓“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頭”?
適時板書:意志 智慧
師:戰勝困難的時刻,他們會怎么樣說“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要讀出怎樣的語氣?(喜悅自豪,充滿信心的語氣)
C、指導讀這句話。
師: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一次次呼喊,他們呼喊出了一個心愿就是——?
生: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此時此刻,同學們面對這一群突擊隊員,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拓展升華
1、師:同學們,鐵路工人們憑著堅強的意志和無限的智慧,最終把鐵路修到了拉薩,下面讓我們共同見證青藏鐵路通車!
(出示微課)
2、給這條路取個有意義的名字。
五、作業
搜集和交流青藏鐵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相關資料。
六、板書設計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造福
凍土低溫
惡劣天氣 意志 智慧
極度缺氧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妖嬈”等1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聯系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感受建設者勇克難關,頑強拼搏的英勇氣概。
教學重點
了解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所遇的困難,感受勇克難關的英勇氣概,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入課題
觀賞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覽了神秘的絲綢之路,祖國的西部真是景色奇麗,蔚為奇觀,F在,讓我們一起去欣賞西部的雪域圣城──美麗的拉薩。
。ù笃聊徽故纠_,師簡介拉薩概況)
指名談拉薩印象。
師:在人們的心目中,“出國易,入藏難”。拉薩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給物資流通,文化交流帶來了重重困難,是全國一座未通火車的城市。為了造福廣大人民,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0xx年,黨中央作出了指示:
。ń翌},讀題)──《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二、讀懂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1.自讀閱讀提示,看看學習這篇文章有幾個方面的要求。
2.交流。閱讀提示中共有3個要求。
。1)默讀課文,說說青藏鐵路是一條什么樣的鐵路。
。2)建設者在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
。3)將收集到的有關西部大開發的資料,講給同學聽。
三、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學課文:請按閱讀要求默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作批注。
2.檢查自學:自學生字,生詞的情況。
3.整體感悟:你覺得閱讀提示中哪個問題對讀懂全文最重要?(第二問)有一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強調了這一點。這句話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四、直擊重點,自學探究
過渡:是啊,要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修建過程中,建設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自讀課文,勾出課文相關語句,聯系實際或資料進行批注,小組交流。(學生自學勾畫,小組討論交流)
五、想象情境,領悟內涵
出示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W生交流,教師主要抓住以下幾點隨機點撥。)
1.研讀“困難1”
(1)了解困難:“正在修建的是一條世界海拔,線路最長的高原冰土鐵路!
(2)體驗困難:
、俾撓瞪舷挛,理解重點詞語: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什么是“凍土”“海拔”。
、诼撓蒂Y料談談高原凍土給施工帶來了哪些阻礙?
(3)克服困難:
“科技人員晝夜在隧道里實地考察,發現冰巖溫度的變化規律。經過反復觀測,分析和實驗,他們終于找到了噴射混凝土的溫度,制服了逞兇一時的凍土!
、袤w驗情感:從“晝夜”“反復”,你體會到了什么?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
②補充資料,深化認識:課件《生命禁區的早晨》。
。4)感情朗讀,激發情感。
戰風雪,斗嚴寒,在生命禁區的高原,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施工,當我們體會到這些,你會怎樣讀這段話?(指導朗讀第5.6自然段)
師:所以,面對困難,誰不知道──“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2.研讀“困難2”
(1)了解困難;“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輪番向這支隊伍進攻”
。2)體驗困難:把對你觸動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并聯系實際或結合資料進行想象。
(3)克服困難:
、倮斫庠~語:哪些詞語體現了科技人員的艱辛?
②想象“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讀,升華情感
師:天氣惡劣,繁重危險,多么特別,多么兇險的施工!當我們體會了這些,你又會怎樣讀這段話呢?(讀第8.9自然段)
師:所以,──“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六、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形象
1.拓展資源:青藏鐵路工程足以讓世界震驚。老師從網上獲得了一些資料(大屏幕出示,老師講述《建設者的“苦”“笑”“酷”》)
師:既然這項工程難度之大,讓人難以想象,為什么還要堅持“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小結:正是建設者挑戰極限,勇創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設者勇克難關,頑強拼搏的氣概,才有了一次次實驗,一次次攻關,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一次次呼喊出同一個心愿──“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2.聯系生活,激發豪情:這就是壯麗的青春,這是一曲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他們奏響了生命的音,他譜寫了中國鐵路建設的新篇章!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在20xx年10月15日,青藏鐵路提前三年全線竣工,將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車,(大屏幕出示中國鐵路交通圖,紅線標出青藏鐵路走向。指名介紹)
青藏鐵路的竣工,將引起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們不能忘記曾在這片凍土上揮灑血淚的建設者。如果要在鐵路經過的海拔處為建設者立一塊豐碑,你會在上面寫下什么呢?(生動筆寫)
七、總結
課后反思
初讀課文,總是列在上課伊始,旨在幫助學生整體感之課文,對課文有總體感覺,此為其一;其二,疏通文本,引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這時學生剛剛從課外走入課堂,注意的轉移并沒有這么快全部轉移到課堂之上。而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因此往往出現學生討厭這一環節,自然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往往打個折扣。
教學反思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文章。文章記敘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西部建設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奇跡,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的隧道——風火山隧道貫通的經過。教學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在貫通風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從中感受建設者無私奉獻、樂觀向上和科學創新的精神。課前我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青藏鐵路與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資料,學生們很積極地搜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匯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于時間關系,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單也為學習本課做好了鋪墊。教學中我始終把握略讀課文的特點,緊扣閱讀提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不少缺憾,有不少的問題困惑著我。
我在備《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一課時,就發現該課中難理解的詞語特別多,例如:“分外妖嬈、猙獰、杯水車薪、始料不及”等,這些詞語對理解課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起初,我想把這些難理解的詞語單獨抽出來布置學生回家查字典,先從字面上理解詞語意思。以前也試過這種方法,可到了正式講課要理解詞語時,學生就只會拿著從各類詞典上抄來的答案照念,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詞意?能否將其運用到習作中?這些都是未知數。
鑒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當,我便嘗試改進,決定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講解詞語意思,嘗試讓學生學會使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猜測詞意。可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時間會大大流失,一節課下來,學生也只是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理解了幾個詞語的意思,而重點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華并不到位。這樣一來,一篇略讀課文就要分成一個半課時甚至兩個課時。這就有悖于略讀課文的編排意圖了。
又如我在實踐中也發現了問題:學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一些精神、品質、道理等。比如說《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課,當我問及“建設者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堅強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詞語來談感受、談體會了。更讓我覺得納悶的是考試時的基礎題往往就會考到略讀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如果老師不講,學生全然不知這些詞語是從哪出來的。
教學中我還嘗試過在學習課文前讓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哪怕是一個字或一個詞。可我發現學生在老師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問題都是很簡單的,要么是課文注釋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識性問題(比如“拉薩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詞語仍要提出來給其他同學做答。真正能提問題、會提問題的學生屈指可數。
總之,我感到略讀課的教學更難把握,上成精讀課成了常事,怎樣上好略讀課,還有待我們不斷改進嘗試。
《白楊》教案 篇8
。ǔ鍪九溆械谝欢卫首x錄音的幻燈片。)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是怎樣寫大戈壁的?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的?邊讀邊畫出主要詞句,然后,我們通過解詞析句來理解、體會。(學生認真默讀后紛紛舉手交流學習體會。)
生:課文中寫大戈壁用了“茫!边@個詞。“茫!本褪菦]有邊際,模模糊糊看不清。這里是說大戈壁廣闊。
生:我畫了這句話一“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里寫大戈壁很荒涼。
生:這里寫大戈壁用了“清晰”這個詞!扒逦笔钦f清楚,不模糊。
師:作者是說大戈壁清晰還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師:所以,你只畫“清晰”是不對的,應該畫“并不那么清晰”。(生點頭)
生:我還畫了“渾黃一體”這個詞。這里是說大戈壁一片風沙,天和地的界線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黃色。
師:課文中寫大戈壁用了一段話,誰能用一個恰當的詞概括大戈壁什么樣?
生:荒無人煙。
生:一望無垠。
生:空曠單調。
生:風沙漫天!
師: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我們通過“解詞析句”不僅知道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還要懂得為什么這樣寫。
生:這就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境很惡劣。
生:這里用惡劣的環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師:我們平時描寫參天樹木,常用哪些詞語?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中作者描寫戈壁灘上的白楊用了哪個詞語?
生:高大挺秀。
師:誰能說說“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氣,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麗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氣,很漂亮的意思。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這個詞呢?要表達什么情感?
生:這是作者夸贊白楊樹,告訴我們那普通的白楊樹不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麗。
生:這個“秀”字流露了作者對白楊樹的欣喜之情。本來白楊很一般,我們也常常見到,并不美麗,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麗的。
生:這個“秀”字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特別是生長在祖國大西北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師:作者僅僅是夸贊白楊樹嗎?(學生讀書)
生:我認為作者用這個“秀”字,表面是說白楊樹的樣子(外表)美,實際是寫白楊的品質(內心)高尚。作者透過車窗,看到鐵路兩旁飛馳而過的白楊樹,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長的高尚品質。
生:白楊樹象征著扎根邊疆的建設者。作者對他們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寫白楊樹用“秀”字。
師:很好。作者別具匠心,一個“秀”字,不僅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楊樹的品格美,抒發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敬佩之情,為后面寫扎根邊疆的人進行了形象的渲染。
。ò鍟焊叽笸π、扎根邊疆)
師:(小結)普普通通的白楊樹到處可見,在庭院,在公園,在城市的道路旁,在鄉間的路邊。對此,人們不以為奇。然而,在滿目荒涼而單調的大戈壁能看到這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卻令人驚嘆不已。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大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給過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悅。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楊便成了旅客們議論的話題。課文寫了誰在議論呢?他們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各自輕聲讀第二段。
。▽W生讀后,在教師引導下討論。)
師:“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這里的“一位旅客”指誰?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師:這里的“衛士”指什么?
生:“衛士”指的是白楊樹。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出神”呢?
生:作者將白楊比作衛士,形象地寫出了白楊樹傲然挺立的樣子。
生:這里也暗指那些建設者們像衛士那樣守衛著祖國的邊疆,絲毫也不動搖。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句中沒有出現本體“白楊”的字樣,也沒有比喻詞,而是直接用比喻物來代替被比物,誰能用上“白楊”和比喻詞,重新說一句。
生:白楊樹好像戈壁灘上的衛士一樣。
生:白楊樹猶如戈壁灘上的衛士一般。
生:白楊樹恰似戈壁灘上的衛士。
生:白楊樹宛如戈壁灘上的衛士。
師:請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思考:誰的話是主要的?兄妹倆對白楊有什么看法?(學生朗讀課文。)
生:三個人的話中父親的話是主要的。
生:哥哥說白楊樹高,妹妹說白楊樹直。
師:孩子們看到的只是樹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教師領讀父親的三句話。)請同學們按照前面解詞析句的方法談體會。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边@里是說白楊樹姿態很美,一向是高大、筆直的。“直”象征著人的正直,“高大”象征著人的品質高尚。
生:“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告訴我們,無論把白楊樹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發芽,為人類造福。
生:這是說白楊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這正是白楊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會閃光。我們邊疆建設者都具有白楊的品格,他們在沿海城市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們遠離家鄉到大西北工作,照樣能為祖國做貢獻。祖國需要在哪兒安家,他們就在哪里生根、開花、結果。
生:作者寫物,意在喻人!帮L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設者所遇到的困難;“堅強、不軟弱、不動搖”是寫建設者們把一生獻給了祖國邊疆那種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生:白楊樹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曾有過分毫的屈曲,仍舊長得那么端莊、凝重,筆直地聳入高空,正象征建設者們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種種困難、扎根邊疆的精神。
師:爸爸的這番話含蓄深沉。請同學們帶著對白楊樹的熱愛,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齊讀這段話。(生齊讀)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聯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哪兒……”。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這兩組關聯詞語用得恰當,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楊的品格。請分別用上這兩組關聯詞語,說說邊疆的建設者。
生:哪兒最艱苦,哪兒就有建設者的足跡。
生:祖國哪兒需要,建設者們就在哪兒安家。
生:不管困難多大,不管條件多艱苦,邊疆建設者總是那么堅強,那么樂觀。
生:不管風餐露宿,還是語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還是生活習慣不同,邊疆建設者總是不軟弱,不動搖,毅然扎根那里,開花結果。
。ń處煱鍟荷姴晃菲D難)
師:(小結)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無聞地舒展豐姿供人欣賞;農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風林墻;如今,戈壁灘需要它,它就在這兒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白楊》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白楊》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了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借物喻人,贊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ǘ、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ㄈⅢw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內在品質。
難點: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中,教法學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ㄒ唬、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研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ㄈ⒃诮虒W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一、板書課題
1、用三種不同的字體板書課題,讓學生選擇用哪一種字體合適,并說出為什么?
2、挑學生來讀課題,要讀出感情,讀出白楊的高大挺秀。
[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能調動學生學習《白楊》這一課的積極性,并為深入理解白楊的特點做下鋪墊。]
二、學習12-16自然段。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過渡:我們還記得上節課哥哥問的最后的一個問題嗎?大家齊讀一下。(學生讀文中哥哥最后的問話。)那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當哥哥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后爸爸是什么樣的表現呢?大家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2、同學們,你們再自己好好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讀著讀著在你的眼前浮現出了一棵什么樣的白楊呢?
3、挑學生起來回答,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指導朗讀,完成填空說話練習,并在這個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背誦這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要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經過有實效的切實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過渡: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這是引讀)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三)、學習第14自然段。
1、教師引讀: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板書:只知道
只知道
只知道
2、但他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板書:不知道 為什么?
不知道 為什么?
不知道 怎么樣?
3、師:同學們,那你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挑學生回答。)
。弁ㄟ^教師的引讀和引申,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ㄋ模、再學第12自然段,明白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1、師:同學們,學到這里,我們再回過頭來細細地讀一讀第十二自然段, 我們讀著讀著,就會發現這里白楊哪是樹啊!它其實就是---。他們會是什么樣的人呢?
2、學生讀書思考,最后教師總結,板書: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3、同學們,我們想一想我們的邊疆建設者在那個地方會遇到些什么困難呢?用“哪兒 哪兒”和“不管 還是 不管 還是 總是”夸夸這些邊疆建設者。
4、總結:同學們,在這一自然段中,表面上是在寫白楊,其實是借白楊在表達作者的一種志向、是在寫一種人。那么在最后兩個自然段中也寫到了白楊,那么,那里的白楊又是指什么呢?請大家在最后兩個自然段中找一找寫有白楊的句子,說一說這些白楊指的是誰?
。弁ㄟ^教師的誘導,讓學生明白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并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ㄎ澹⒗斫庾詈髢蓚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學生讀、思,小組交流。
2、教師組織交流,總結。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先通過讀文自主探究,但學生獨自的見解往往比較片面,于是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茫茫的大戈壁到處留下白楊高大挺秀,堅強不屈的身影,使人為之憾動,而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那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為了改變邊疆的落后面貌,他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這兒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設祖國。
。圻@樣的結語一方面總結了課文,另一方面也給學生起到很好的鼓動作用。]
《白楊》教案 篇10
1、從本課課文中摘抄描寫戈壁灘和白楊樹的詞語,再從課外搜集一些。
戈壁灘:
白楊樹:
2、讀句子,給畫線部分換一個意思相同的詞。
(1)狂風卷著沙土襲來時,天和地都呈黃色,好像一個整體。 ( )
(2)你不用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會理解你。
( )
。3)老師在我的頭上用手輕輕地按著并來回移動時,我總覺得那是媽媽的手。 ( )
(4)戈壁灘上的一行白楊樹高聳直立,清秀美麗,非常引人注意。 ( )
3、選字填空。
徹 砌 沏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徹砌沏 徹 砌 沏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 )底 ( )惜 慚( )
。 )茶 ( )約 體( )
( )墻 飯( ) 靈( )
3、先按照課文原文填空,然后回答:這段話介紹了白楊樹怎樣的特點?
車窗外是茫茫的 ,沒有 ,沒有 ,也沒有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 。
“茫茫”的意思是 ,從“茫茫”可以看出戈壁 的特點;從“沒有……沒有……也沒有……”可以看出戈壁 到了極點;天和地“渾黃一體”說明戈壁氣候 。這兩句話寫白楊樹生長環境 ,是為了襯托白楊
的特點。
《白楊》教案 篇11
案例背景:
《白楊》被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重點。體會爸爸對下一代的希望作為教學難點。本篇課文典型的寫作特點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態描寫為主線,結構全篇,在課文中幾次出現描寫人物神態的句子。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扎住不同人物對白楊樹的特點的理解,從而發現幾個人對白楊樹認識的不同,進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與此同時,讓學生劃出爸爸神態的變化,重點體會兩個“沉思”,從而突破難點。
課程片段:
生:齊讀下列詞語
戈壁、撫摸、介紹、表白、敘說、昏黃一體、高大挺秀、
師: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應該是向上的。
師:在本篇課文中“高大挺秀”是用來形容什么的?
生:讀文中句子“每隔幾秒鐘,從窗口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笔亲髡邔Π讞顦涞拿鑼憽
師:我們能把高大挺秀換一個詞語嗎?
生:高大挺拔。
師:非常好!大家一起讀一讀這兩個詞語,體會這兩個詞語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氣的意思,應該是說白楊樹長得比較細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強調向上。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不同的詞語所描寫的特點各有不同,那你們見過白楊樹嗎?白楊樹留給你們怎樣的印象?你覺得這兩個詞語那個更貼切,或者用別的詞語來形容。
生:……
師:同學們,這是白楊樹留給你們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別對白楊樹有怎樣的印象呢?請你拿筆用“——”劃出白楊樹的特點。
生:(默讀課文,動筆劃。)
匯報:作者: 高大挺秀
兒子和小女兒: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強、適應能力強 堅強
師:分別讀一讀這四個人對白楊樹特點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兒子和女兒說的是白楊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師:那爸爸說的是白楊的哪些方面呢?
生:(讀第十三自然段)體會爸爸說的話。
……
。ńY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話。)
……
。ㄗx第十七自然段,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說法。)
……
。ㄕ业轿闹袃纱纬霈F的“沉思”,進一步體會爸爸兩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對文中重難點的理解。)
分析:
為了讓學生從抓住白楊的特點來理解課文,我從兩個詞語的區別,引出對白楊樹的特點的描寫。然后從不同人的不同角度歸納白楊樹的特點,包括學生對白楊樹的印象,從而體會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話語中的深刻含義,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這樣的設計輕松的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中來,開始探索白楊樹的特點,體會父親的話。
《白楊》教案 篇12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引疑
1.《青松》這首詩通過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紅梅》、《秋菊》這兩首詩歌頌了紅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從一組教材整體著眼,注意了新舊知識的聯系!
二、抓課題引疑
1.從課題看,這篇課文應該寫些什么?
2.(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的重點內容是不是單純寫白楊?表現手法與《冬夜雜詠》有哪些相似之處?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過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觸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這個設問句用表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語換一種說法。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略)
〔認識白楊的特征、品格,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義作了鋪墊。〕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們知道嗎?
師:爸爸介紹白楊,表達自己的心,知道比較深奧,孩子還不能理解,但他們知道什么?
生:孩子們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們知道從小是跟著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生:孩子們可能很少見到爸爸、媽媽,是奶奶帶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帶大的。
生:他們知道爸爸、媽媽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讀書,不再跟著奶奶在內地住了。
生:他們可能知道新疆離奶奶家很遠,因為在戈壁灘上坐了幾天火車了。
生:孩子們坐在火車上看到火車兩旁的景色與內地不一樣,知道新疆離內地很遠了。
〔除開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學生還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師:同學們都推想得很好,課文里是怎樣寫的?
生:(讀第16自然段)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師:孩子們知道的是他們看得見的爸爸的——
生(齊):行動。
〔概括中肯。沒有這一概括,以下的討論就會無度無規,不著邊際!
師:一個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們不知道的正是爸爸為什么有這樣的行動,如果后面接著寫:不知道……應該怎樣寫?
〔引導學生填補課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生: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接他們到新疆去讀書?
生: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遠?
師:這些問題你能回答嗎?
〔點撥得恰到好處,學生的思維又推進了一層!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開發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遠很遠,那里有哈密瓜。
生:讀二年級時學過《葡萄溝》一課,里面講了那里出產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們到新疆去讀書,是想孩子們長大了也建設新疆。
師:現在你們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嗎?
生(齊):知道了——是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水到渠成。層層“推導”,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
師:同時也希望孩子們像他一樣,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成長。
師指導朗讀第16自然段
四、抓重點詞句引疑
1.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詞語
出神 微笑 嚴肅 沉思 微笑
2.爸爸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的神態?
〔重點詞語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領會,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實現?
五、引疑總結深化(略)
《白楊》教案 篇13
● 重點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筆畫數:4;部首:戈;
造句:他從小就向往戈壁灘的風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筆畫數: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記得事情的經過。
介:ji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這樣,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樣,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懷。耿直:耿介。甲:介胄。介殼。個(用于人):一介書生。大:介圭(大玉)。傳統戲曲腳本里表示情態動作的詞:笑介。飲酒介。助:介壽。姓。古同“芥”,芥菜。
筆畫數:4;部首:人;
造句:事情過去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領域,邊界:疆土。疆宇(國土)。疆界。疆場(戰場)。疆陲(邊境)。邊疆。海疆。極限:萬壽無疆。劃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 古同“彊(強)”,強大。
筆畫數:19;部首:田;
造句:祖國的疆土幅員遼闊。
● 重點詞語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聯系課文理解詞義,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學習目標
1、理解生字新詞。
2、能讀通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崇高品質。
4、學會自主學習的一些方法,養成自于學習的習慣。
● 課文重點
《白楊》這篇課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先寫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借以表達爸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宏偉志向。同時也表達了爸爸對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像小白楊一樣,迎著風沙茁壯成長,成為建設邊疆的生力軍。
● 文章概述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
● 文章結構
第一段:這一段從開頭到“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講的是列車在茫茫戈壁運行,窗外不時閃過白楊的身影。
第二段:這一段從“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到“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講的是爸爸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
第三段:這一段從“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到“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講的是爸爸在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這一段即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講的是爸爸看到白楊樹的身邊有幾棵小樹成長起來了,嘴角浮起了一絲微笑。
● 分析理解
課文首先講被蒙古人民稱為戈壁,顧名思義全是沙子和石塊,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是說大戈壁非;臎觯僳E罕至。特別是沙漠刮起風沙時,地是黃的,天也是黃的,天地一片黃色,所以說“渾黃一體”。課文開始的這兩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點:大、荒涼、氣候惡劣。這時,課文用一個設問句引出白楊——在茫茫戈壁,只有從白楊樹上才能“看得出列車在前進”也就是說,白楊是列車行進的唯一標志。“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這說明鐵路沿線有許多白楊樹,它們像列隊的衛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擋著風沙的襲擊,護衛著鐵路!案叽笸π恪本褪怯指叽螅种绷⑿沱悺P稳莅讞顦溆指摺⒂种薄⒂中沱悺_@是白楊樹的外形特點給人們留下的初步印象。
課文接著講白楊的內在特點,是在兩個孩子爭論的過程中通過爸爸的口講出來的。爸爸介紹白楊樹共有三句話,分別講了白楊的三個特點。第一句是從外形上講白楊直立高大。
第二句講“哪兒需要……就在哪兒……”這是講白楊頑強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講它不怕風沙雨雪、干旱洪澇,這是在歌頌它堅強不屈的品質。
課文的重點在第三段,講爸爸在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鞍职种皇窍蚝⒆觽兘榻B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點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敘述的重點!氨戆住奔磳θ私忉,說明自己。在本課顯然應理解為表達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達什么心愿呢?從這段講的爸爸的經歷和對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媽媽都在新疆工作,說明他們在年輕時就服從祖國需要,遠離家鄉去新疆工作,像白楊一樣,哪兒需要就哪兒扎根。他們接子女來新疆念小學,念中學……含著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們一樣,學好本領,建設邊疆。聯系上一段爸爸介紹白楊樹的三句話來看,特別是“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總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紹白楊,實際上是贊美具有白楊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這樣的人。
課文最后一段的描寫意味深長,“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暗指爸爸;“幾棵小樹”暗指孩子。看見“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含著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輩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扎根邊疆,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材。他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達了邊疆建設者愿為祖國建設作出無私奉獻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點有二:一是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心愿的有關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樣才能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呢?可抓住重點詞、句、段,特別是表中心的重點句,從理解內容再體會所表達的思想。如由白楊的特點體會邊疆建設者的品格;由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體會孩子們一定在父輩的影響教育下扎根邊疆、茁壯成長。要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要抓住重點詞來理解重點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讀、比較、分析、換詞、刪讀……二是初步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這也是本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勺プ 鞍职忠苍诒戆字约旱男摹眴l學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頌揚什么?先鼓勵學生自己試著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訂正、補充,最后再結合課后練習思考題,準確地掌握本課的中心思想。
課文的難點是了解課文的借物喻人的寫法,這也是在為中心思想服務的,同時也是這篇課文的特點之一。在當前提倡推崇訓練教學的形勢下,應由詞句段的訓練引出這個寫法,從而加深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點之二是多處描寫了爸爸的神情。見到白楊樹,先“出神”,繼而,“沉思”,可見由樹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想到和自己一樣的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等爸爸講到白楊的特點時,“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說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談論邊疆建設者的品格,表達自己的志向。最后講到爸爸望著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過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來——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邊疆落戶,建設邊疆的事業后繼有人,感到欣慰。
● 相關知識
《白楊》一文,在描述了白楊的特點之后寫道:“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這又是用的什么寫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們也像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迎著風沙成長。
文章結尾寫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
寫借物喻人的作文,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有人在文章中把解放軍戰士比作掃帚、抹布等,只注意到了他們普通平常的一面,而沒有注意他們的主要品格。這就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
《白楊》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新詞;會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學生服從祖國需要,勇于戰勝困難。
3.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
【教學重點】
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白楊的特點以及爸爸是怎樣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學難點】
1.爸爸介紹白楊一段話的含義。
2.人與樹的聯系。
【課前準備】
1.教具:幻燈片兩張。(或一塊小黑板,一幅教學掛圖)
2.布置預習:
、龠\用工具書,自學本課生字新詞。(了解“大戈壁,戈壁灘”兩個詞;理解“茫!、“渾黃一體”、“高大挺秀”、“衛士”、“出神”等詞語。)
、诜侄。找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自學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學步驟】
一、解題。
二、簡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整體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
五、學生質疑,釋疑。
六、布置作業(帶著學生質疑的問題自學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白楊的特點;學習爸爸獻身祖國、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崇高品德。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教學步驟】
(一)交待學習目的。
1.課文僅僅是在向我們介紹白楊嗎?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2.爸爸是怎樣借白楊樹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內容)表白了爸爸一顆什么樣的心?(中心)課文運用了什么樣的寫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寫法)
。ǘ┓侄伍喿x,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寫法。
1.指導閱讀步驟,學習閱讀方法;理解第一段內容。
。1)指名讀第一段,邊聽邊思考:這段寫了什么?
(2)帶著問題默讀第一段。
(3)學生按思考題理解課文內容。
理解大戈壁的環境惡劣,抓住“茫!、“渾黃一體”、“沒有……沒有……也沒有”等詞語;
理解白楊樹的形象,抓住“高大挺秀”這個詞;
寫法:運用大戈壁襯托白楊;運用設問句引出白楊。
。4)討論:為什么這么寫?(結合這段內容和直觀形象的幻燈片來理解。)
。5)總結學習方法。
2.理解第二段內容。
(1)按照思考題的順序,輕聲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這段寫了什么?怎樣寫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分層進行閱讀)
。2)指名讀第一層,重點理解:“衛士”、“出神”在句中的意思。
(3)讀第二層,討論:爸爸是從幾個方面介紹白楊樹的?
。4)進一步理解:爸爸是怎樣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白楊:哪兒需要,哪兒生根,不管風沙雨雪干旱洪水(堅強)。
爸爸:邊疆需要,扎根邊疆,不怕任何艱難困苦(堅強)。
。5)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爸爸說的話。
(6)體會爸爸思想感情的變化。(抓住“消失”和“嚴肅”。)
。7)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思想感情。
3.練習運用閱讀方法,自學理解第三段內容。
。1)練習用前兩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段課文。
。2)學生議論學習體會。教師點撥,弄懂重點語句的含義。
4.運用閱讀方法,獨立自學理解第四段內容。特別注意“微笑”一詞,以深入理解爸爸思想感情的變化。
。ㄈ┛偨Y(略)
《白楊》教案 篇15
教材導讀:小學語文《白楊》寫了列車上的父親與他的孩子們的對話,課文借助白楊,熱情謳歌了像父親一樣服從祖國需要扎根和建設邊疆的無私的建設者。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到了白楊導學案,目前,“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下面,跟語文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白楊導學案是怎樣做到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
2、理清課文脈絡,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脈絡,概括段意。
課前準備:學生收集白楊和有關西部邊疆的資料,預習課文
學習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在祖國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輝煌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茫茫的戈壁灘,看看戈壁灘上生長著的白楊。(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 茫茫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撫摸 表白 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三、課內測評:
1.寫近義詞:介紹( )撫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寫反義詞:清晰( )動搖( )軟弱( )消失( )
3.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讀一讀,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四、小結:老師點撥白楊三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
五、學生談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白楊有了哪些認識呢?請談一談。
板書設計:
3、白楊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強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表現方法。
2、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3、培養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前準備:老師熟知課文,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并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重點。
1、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2、出示:、購哪膬嚎吹贸隽熊囋谇斑M呢?②“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這節課我們就順著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互動
(一)學習第一部分。
1、齊讀第一小節,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3.小組討論: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大戈壁上的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于十層樓房那么高。)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
5.過渡:兄妹只知道白楊很高很直,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直,長得這么高,當哥哥提出這問題時,爸爸的臉色有什么變化?他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學習第二部分。
1.自由朗讀14小節。
2、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師生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1)“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贊揚了白楊什么特點?
(2)幻燈再現白楊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三)學習第三部分。
1.啟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么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么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3.引讀16小節。讀后討論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引讀17小節。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讀18小節。
讀后討論:
(1)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
(2)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弊髡邇H僅就是寫小白楊嗎?
三、總結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文章的結構特點。
3.交流感受、升華中心。
四、達標檢測。
寫幾句話,夸夸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和保衛者,可以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課后小練筆)
五、總結收獲。
學生激情談論本節課的收獲,老師可以適時升華課文中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
板書設計: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達挺秀 扎根邊疆
白楊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強....... 建設邊疆
堅強不屈
小白楊 茁壯成長 ....... 小孩子
《白楊》教案 篇16
一、由情景導入,適時展示目標
出示課題后,師:預習了課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講什么嗎
生:主要講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師邊出示課件——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邊說:同學們,這就是白楊樹,在新疆處處都可以見到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樹那樣濃蔭蔽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著。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呢?難道只是為了介紹它嗎?讓我們一起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情景的創設將白楊與他的生長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讓學生對白楊有個初步的認識,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課文的重點,適時的展示教學目標,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前后巧妙聯系,學生讀中領悟
了解白楊特點后,爸爸要表白怎樣的心愿孩子們現在還不知道。看課文,(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孩子們不知道什么請同桌討論,用問句提出來。
(生同桌展開討論;師巡視,掌握情況。)
師:請停一下。我發現有些同學有困難,不知道怎么問,哪對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們討論的成果跟大家匯報一下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么工作的
師:就像他們這樣,繼續討論后兩句。
。ㄉ^續討論)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么做。
生丙: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核麄儾恢肋@么遠,為什么爸爸、媽媽還要來。
。蹍R報閱讀收獲,老師恰當、適時的點撥,這兒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時機,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與表達,這正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交流后生逐句讀,師逐句問,然后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娔X屏幕顯示三組圖片:荒涼的戈壁灘,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觀察、思考、交流后,把15、16自然段連起來讀,想想爸爸和白楊有什么聯系,體會爸爸的心理解課文內容,想想建設者和白楊有什么聯系,作者為什么要介紹白楊,體會課文借物喻人的寫法。
。邸鞍职种皇窃谙蚝⒆觽兘榻B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聯系,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聯系,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