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大班教案(精選7篇)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1
內容:
一個冬天的早晨,樹上,地上都積滿了雪。軍屬老爺爺家門口啞了一群小朋友,有的拿鐵鏟,
有的拿掃帚,來幫老爺爺掃雪。他們鏟的鏟,掃的掃,一會兒就把門前的雪掃干凈了。小朋友剛要走,忽然聽見門響了,老爺爺要出來啦!大伙連忙朝門后躲去。一個小哥哥捂著嘴笑,他旁邊的一個小弟弟伸著頭,想看看老爺爺是不是看見了他們,站在前面的小姐姐連忙接住他。老爺爺拿著掃帚出來掃雪了,開門一看,奇怪的說:“咦?地上的雪怎么已經沒了?是誰替我掃了?下回再下雪呀,我可得起早來瞧瞧。”小朋友們聽了,都偷偷地笑了,他們想:您起早呀,我們就起得更早,你想瞧呀,一定瞧不到。
提示:
1啟發兒童講出小朋友悄悄幫助軍屬老爺爺掃雪,不留名的好行動,學習詞:軍屬,詞組:鏟的鏟,掃的掃。
2提問參考:
(1)這是什么季節?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這是誰的家門口?小朋友都來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干的?他們聽到門響,是誰要出來了?大伙趕緊怎么做?
(3)老爺爺正準備做什么?當他走出門來的時候,發現了什么?他說了些什么?小朋友聽到了老爺爺的話,他們怎樣?他們想了些什么?
(可畫圖做為看圖講述,也可當做故事欣賞)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會兒歌,能幼感情的朗誦兒歌。
2、知道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
3、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學會兒歌,能幼感情的朗誦兒歌,知道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CD
活動過程:
一、出示幼兒用書、引出活動
1、教師請幼兒觀察幼兒用書,互相說說畫面上有誰,他在做什么。
2、教師:書上畫的是一首好聽的兒歌的內容,兒歌的名字叫《我是誰》。
3、請幼兒重復一遍兒歌的名字。
二、繼續閱讀幼兒用書,欣賞兒歌。
1、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認真聽老師念一遍兒歌。
2、老師提問:
兒歌的名字叫什么?
兒歌里講了些什么?
教師小結:兒歌里講了一個小朋友在媽媽的眼里是心肝寶貝,在護士的眼里是勇敢的小病人、在大毛的眼里是好朋友……說明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樣的。
三、學念兒歌
1、請幼兒跟老師一起輕聲學念兒歌。
2、教師播放CD,幼兒學念兒歌。
四、嘗試有感情地學念兒歌。
1、教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和節奏來念這首兒歌呢?
2、幼兒分組進行朗誦,教師評價。
3、教師:念這首兒歌時要注意節奏,聲音要有輕幼重,如:"媽媽說"中的"媽媽"兩個字可以念的輕一些,表現媽媽的溫柔。
4、教師再次朗誦兒歌,注意節奏和語氣。
5、請幼兒跟著教師一起朗誦兒歌。
活動反思:
本學期我們迎來了第一個主題《不一樣的我》。主題活動的展開是為了引導幼兒從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區別于其他任何人的獨特個體,形成獨立意識,進而促使他們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在外形、名字、個性、能力等方面的獨特性,并借助社會評價來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
幼兒天生就具有主動探索的精神,他們有無數的“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這就是等待他們發現的“小秘密”。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發現、去探索、去嘗試、去判斷,讓孩子們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給孩子以啟發和幫助,使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揭開身邊的小秘密,逐步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讓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之中。
因課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執教了一節社會活動課——《我是誰》。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幼兒會念這首兒歌,課堂效果應該就會還好,但是在本次社會活動中,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幼兒了解“我”在別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的這個不小的疏忽,所以課堂上幼兒的活躍度不太高,有些幼兒沒有用心去念,這從他們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覺察的到。
我并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來上這堂課的。一開始的導入部分我就發現自己存在很大的缺點,顯得很直白。我想導入時更應該讓幼兒產生懸念,激發他們對這堂課的好奇心理,從而讓幼兒產生一種我要學、我想學的求知心態。課堂上少數幾個幼兒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并沒有直接去打斷她們說悄悄話,而是用面部表情來告訴她們要好好聽老師上課,這樣才能學到本領。她們好像意識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過總結、反思這次的社會活動課,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解讀幼兒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同時還要反復琢磨教材,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像本次活動一樣,平時我們往往較多的考慮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去教會幼兒,因此,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的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自然學習效率就有不高。而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松,自由,敢于積極發言,因此,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求知探索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并進行適時的點撥讓幼兒真正理解語言課程的本質內容。
小百科:我,漢語常用字,讀作wǒ,最早見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義指奴隸社會里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后由本義衍生出“手持大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并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初步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學習自我介紹的方法,培養幼兒主動交往能力。
2、幼兒主動地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
3、啟發幼兒大膽想象,還有哪些場合需要自我介紹,初步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木偶娃娃1個,玩具電話2部。
2、幼兒每人自制名片1張(幼兒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寫上姓名和年齡)。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木偶娃娃和電話,以“娃娃”的口吻進行自我介紹:“小朋友們好!我叫,今年3歲,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請一些新朋友到我家來做客,你們愿意來嗎?誰要想來,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點評:以游戲的形式展開課題,激發幼兒介紹自我的興趣。
2、請愿意做客的幼兒來給娃娃打電話,并向娃娃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等。[點評:通過打電話,幼兒能很快掌握自我介紹的方法,為幼兒的主動交往打下基礎。
3、教師組織討論,提出啟發性問題:小朋友你們在什么時候向別人介紹自己呢?(如:媽媽帶著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節目、打電話、迷路時等)。引導幼兒發散性地思考問題。[點評:開發性問題的提出,讓幼兒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思路,培養了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4、玩游戲:送名片。鼓勵幼兒主動去尋找一位伙伴,通過自我介紹,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認識新朋友。[點評:幼兒主動交往能力在游戲中得到鍛煉。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也能反映當今社會的人際交往的方式。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一種認識朋友的新方法——介紹自己。你們把朋友的名片帶回家中介紹給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給娃娃。[點評:父母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幼兒主動交往。同時,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給父母提示,幫助幼兒正確地說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輪換使用,以激發幼兒持續的交往行為。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向木偶娃娃大膽地介紹自己并請能力強的幼兒介紹同伴;帶幼兒到別的班級去玩,鼓勵幼兒大膽地主動交往:“我是,是×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幫我個忙嗎?”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并能用語言大膽的描述。
2.知道什么樣的嗯嗯對人體最有益,教育幼兒大小便要入廁。
3.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
活動難點: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描述不同的嗯嗯
【活動準備】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回顧學習過的動物的習性
二、展開部分:
1.出示鼴鼠圖片
請幼兒說出他的名字,并提問:小鼴鼠的頭上是什么?
2.分段欣賞故事《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1)播放幻燈片
教師提問:有一天發生了什么事?小鼴鼠的心情是怎樣的?并請幼兒討論,是誰嗯嗯在小鼴鼠的頭上?
(2)播放幻燈片
教師編鍵鼠邊提問:小鼴鼠分別找到了誰?它的嗯嗯是什么樣的?并學學小鼴鼠與它們的對話。
(3)故事結束
幼兒尋找答案到底是誰嗯嗯在它的頭上。
3.游戲:《嗯嗯配對》
教師講解游戲玩法:請個別幼兒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其余幼兒手拿嗯嗯站到相應的小動物后面,然后講給喜歡的客人老師聽:我們是某某動物,我們的嗯嗯時什么樣的。
4.教師提問:小鼴鼠是怎樣找到大狗的,大狗為什么會嗯嗯在小鼴鼠的頭上?并請幼兒帶著問題,完整欣賞故事。
5.教師小結:動物和認識不一樣的會隨地大小便,這樣是不對的,不僅環境造成污染,也會給別人帶來不方面,那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呢?引出嗯嗯時要男女分廁。
6.游戲:尋找最舒服的嗯嗯請幼兒講述自己的嗯嗯是什么樣的,并請幼兒討論什么樣的嗯嗯對小朋友最好。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
四、活動延伸:
將故事中的圖片擺放在語言區,鼓勵幼兒大膽表演故事內容。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在與小鼴鼠一起尋找”肇事者”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并能用語言進行大膽的描述;
2、通過歌曲、故事表演、游戲等形式,感受故事的詼諧和有趣,享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2、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故事中動物的圖片、嗯嗯的圖片、嗯嗯的頭飾兩個
3、故事中動物的家(在小椅子貼上動物的圖片和漢字)
4、伴奏音樂(選自《歡樂頌》)
活動過程:
一、歌表演《快樂嗯嗯》
1、教師與幼兒邊唱歌邊跳舞進入活動;
2、幼兒圍坐成半圓形。
二、欣賞故事《是誰嗯嗯在我頭上》
(一)、播放幻燈片,認識故事的題目,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師:是誰這么不講文明,把嗯嗯嗯在了我的頭上?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個有趣故事吧!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播放幻燈片1、2,教師講述故事后提問:
* 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 小鼴鼠的心情怎么樣?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學小鼴鼠生氣的樣子和話語)* 幼兒猜測:請你來猜一猜,這是誰的嗯嗯?
2、播放幻燈片3–8,教師邊講述邊提問:
* 小鼴鼠分別找到了誰?它們的嗯嗯是什么樣子的?
* 幼兒描述嗯嗯的樣子,并學學小鼴鼠與他們的對話。
3、播放幻燈片9、10,提問:
* 為什么蒼蠅能幫助小鼴鼠呢?
* 蒼蠅是怎么樣做的?原來這是誰的嗯嗯?
4、播放幻燈片11–14,提問:
* 如果你是小鼴鼠,這時你會怎么做?
* 結果發生了什么事?小鼴鼠的嗯嗯是什么樣子的?
* 你們覺得小鼴鼠這樣做對嗎?(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交流)* 教師小結:動物和人不一樣,它們會隨地拉嗯嗯,但是這很不禮貌,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5、完整欣賞故事,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
(三)、幼兒分角色表演故事:鼓勵幼兒大膽合作表演故事內容。
三、游戲:嗯嗯配對(播放《快樂嗯嗯》的背景音樂)
1、教師講解游戲的玩法:找到相對應的動物和嗯嗯圖片,然后講給喜歡的客人老師聽:我們是(動物的名稱),我們的嗯嗯是(描述嗯嗯的特點)。
2、把今天學到的本領講給弟弟妹妹聽(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語言區:將故事中的圖片擺放在語言區,鼓勵幼兒大膽表演故事內容;益智區:嗯嗯配對(鞏固對嗯嗯的認識)
活動實施教學反思: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是一個幽默、詼諧的兒童繪本故事。為了使故事更適合中班幼兒的閱讀及年齡、思維特點,教師對原著的故事內容進行了壓縮和修改,比如由故事中的六種動物減至五種;故事結尾進行了修改,保持了小鼴鼠善良、可愛的形象。活動中通過PPT的呈現以及師幼之間的互動,大多數幼兒都能把不同動物“嗯嗯”的形狀大膽的表述出來,比如:鴿子的“嗯嗯”是白白的,像牛奶一樣;馬的“嗯嗯”大大的、圓圓的,像土豆一樣……原本難以啟齒的話題,孩子們卻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而且興趣濃厚。之后教師通過配對連線環節的設計幫助幼兒再次鞏固了活動的重點——了解鴿子、老馬、野兔等動物“嗯嗯”的知識。在最后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來支持、鼓勵幼兒與同伴自主交流,在互動交流中幼兒的知識經驗逐步豐富:知道人和動物不同的“嗯嗯”習性,知道養成良好的“嗯嗯”習慣對健康很重要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突破了難點。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本活動選自繪本故事《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是一本非常幽默、非常有趣、非常搞笑的知識類圖書。它巧妙地將一個個毫無關聯的知識,編織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故事,讓孩子們隨著有趣的故事情節發展,輕松地學習這些知識。都是些什么知識呢?是各種動物的“大便”!因為大便的臟、臭,唯恐孩子避讓不及,又有多少人還會帶著孩子,饒有興趣的來欣賞呢?然而,本此活動,通過有趣的故事,滿足了孩子對大便的好奇心。并隨著故事的發展,認識了許多動物的大便,從中獲取許多知識。比如:學習小鼴鼠的執著,認知各種動物的大便形狀、顏色、食量與大便的關系等等。本來大小便是一件很難啟齒的事情,本次活動以一個有趣的故事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讓孩子以科學的眼光坦然面對本來就光明正大的生理問題。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并能用語言大
膽的描述。
2、知道什么樣的嗯嗯對人體最有益,教育幼兒大小便要入廁。
3、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
二、活動準備:
1、《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課件。
2、動物和相應的嗯嗯圖片。
三、活動重難點:
1、重點:知道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
2、難點: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描述不同的嗯嗯。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幼兒隨音樂進教室,向客人老師打招呼并圍坐成半圓圈。
(二)展開部分:
1、出示鼴鼠圖片
請幼兒說出他的名字,并提問:小鼴鼠的頭上是什么?
2、分段欣賞故事《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1)播放幻燈片1、2
教師提問:有一天發生了什么事?小鼴鼠的心情是怎樣的?并請幼兒討論,是誰嗯嗯在小鼴鼠的頭上?
(2)播放幻燈片
教師編鍵鼠邊提問:小鼴鼠分別找到了誰?它的嗯嗯是什么樣的?并學學小鼴鼠與它們的對話。
(3)故事結束
幼兒尋找答案到底是誰嗯嗯在它的頭上。
3、游戲:《嗯嗯配對》
教師講解游戲玩法:請個別幼兒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其余幼兒手拿嗯嗯站到相應的小動物后面,然后講給喜歡的客人老師聽:我們是某某動物,我們的嗯嗯時什么樣的。
4、教師提問:小鼴鼠是怎樣找到大狗的,大狗為什么會嗯嗯在小鼴鼠的頭上?并請幼兒帶著問題,完整欣賞故事。
5、教師小結:動物和認識不一樣的會隨地大小便,這樣是不對的,不僅環境造成污染,也會給別人帶來不方面,那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呢?引出嗯嗯時要男女分廁。
6、游戲:尋找最舒服的嗯嗯請幼兒講述自己的嗯嗯是什么樣的,并請幼兒討論什么樣的嗯嗯對小朋友最好。
(三)結束部分:
所有小朋友祝愿客人老師每天都有一個舒服的香蕉嗯嗯,并向老師揮手再見。
五、活動延伸:
將故事中的圖片擺放在語言區,鼓勵幼兒大膽表演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是令人開心的一本書。光聽這書名,你可能就會覺得好玩,嗯嗯這種事都拿來官冕堂煌地說。而鼴鼠本身就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因為它生活在地底下,可以自如地在土地里穿行。仔細看過書之后,就知道這本書是透過鼴鼠的一次遭遇:不知是誰大便在它的頭上。有一天,小鼴鼠剛從地面上冒出來,憑空落下來像香腸似的玩意兒,正好扣在它的頭上,遠遠看來像一頂巴黎時尚小帽兒,可氣味實在是不怎么樣。小鼴鼠火冒三丈,但卻弄不清楚是誰惹的禍。于是,小鼴鼠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套路尋找禍主。到底是誰的杰作呢?小鼴鼠頭頂著物證,棄而不舍地一一造訪了它所能遇到的鄰居們:鴿子、老馬、野兔、山羊、奶牛,而它們都急忙為了解脫嫌疑,一一出具了自己的“物證”。證明了和小鼴鼠頭頂上的“時尚小帽”的確不同。這一事件做為線索來讓小朋友們了解了鴿子、馬、野兔、山羊、奶牛、狗等動物大便的形狀。說起來應該算是一本“科普”書籍,且是透過一個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很容易讓小朋友接受。而且書上的圖很注意動物體形大小的比例,讓人能體驗到真實感。
通常,“便便”這東西都是小孩子被教育要遠離的玩意,在孩子心理上好像一種特殊的蹺蹺板,觸發一次就是一次特別的體驗。而且,現在的孩子已經很難見到諸如:馬、羊、牛等這些動物了,更別說是它們的嗯嗯了。因此,有助于把孩子過往的經驗引發出來,新鮮的實物,特殊的經驗加上像孩子們每天都會遭遇的經歷,都能作為展開聯想自發自動的依據。同時,笑對“嗯嗯”,會幫助幼兒建立對這件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的客觀態度。
活動一開始,“嗯嗯”這個詞在預料中的引起了幼兒隱蔽的那根弦,許多孩子都捂住嘴巴笑了起來。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故事內容的滲透,孩子們逐漸的接受了這個詞,并且可以坦然的、沒有避諱的進行談論。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積極鼓勵他們邊讀邊猜想后面將要發生的事,鼓勵他們參與到編寫故事中,想出與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節或續編結尾,并且鼓勵他們將自己比擬成故事中的角色。
故事內容幽默、情節有趣、圖畫可愛,趣味性與知識性兼備。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掌握相關知識。并且告訴孩子一些深刻的道理:生活中,要善于觀察事物,總結特征,學會辨別。同時要意志堅定,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我是誰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是誰嗯嗯在我頭上》是一本非常幽默、非常有趣、非常搞笑的知識類圖畫書,它巧妙地將一個個毫無關聯的知識,編織成一個緊密相連的主題故事,讓孩子們隨著有趣的故事情節發展,輕松地學習這些知識。都是些什么知識呢?是"大便",各種動物的大便。這或許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知識,因為大便的臟、大便的臭,唯恐孩子避讓不及,又有多少人還會帶著孩子,饒有興致地來欣賞大便呢?然而,這本繪本卻通過幽默有趣的故事,滿足了孩子們對"大便"的好奇心。并隨著故事的發展,認識了許多動物及動物的大便,從中收獲很多知識,比如:學習小鼴鼠的執著,認知各種動物的大便形狀、顏色,以及食量與大便的關系等等。孩子閱讀后,還能提高想象力。通篇所呈現的幽默趣味,不僅帶給孩子快樂的享受,也能促進孩子更具幽默感。本來關于大小便的事是很難以啟齒的,但是,這本書以一個有趣的故事從科學的角度來闡釋了這個問題,讓孩子學會以科學的眼光來坦然面對本來就光明正大的生理問題。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在與小鼴鼠一起尋找"肇事者"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動物的嗯嗯是不一樣的,并能用語言進行大膽的描述;
2、通過歌曲、故事表演、游戲等形式,感受故事的詼諧和有趣,享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故事中動物的圖片、嗯嗯的圖片、嗯嗯的頭飾兩個
3、故事中動物的家(在小椅子貼上動物的圖片和漢字)
4、伴奏音樂(選自《歡樂頌》)
活動過程:
一、歌表演《快樂嗯嗯》
1、教師與幼兒邊唱歌邊跳舞進入活動;
2、幼兒圍坐成半圓形。
二、欣賞故事《是誰嗯嗯在我頭上》
(一)、播放幻燈片,認識故事的題目,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師:是誰這么不講文明,把嗯嗯嗯在了我的頭上?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個有趣故事吧!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播放幻燈片1、2,教師講述故事后提問:
* 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 小鼴鼠的心情怎么樣?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學小鼴鼠生氣的樣子和話語)* 幼兒猜測:請你來猜一猜,這是誰的嗯嗯?
2、播放幻燈片3——8,教師邊講述邊提問:
* 小鼴鼠分別找到了誰?它們的嗯嗯是什么樣子的?
* 幼兒描述嗯嗯的樣子,并學學小鼴鼠與他們的對話。
3、播放幻燈片9、10,提問:
* 為什么蒼蠅能幫助小鼴鼠呢?
* 蒼蠅是怎么樣做的?原來這是誰的嗯嗯?
4、播放幻燈片11——14,提問:
* 如果你是小鼴鼠,這時你會怎么做?
* 結果發生了什么事?小鼴鼠的嗯嗯是什么樣子的?
* 你們覺得小鼴鼠這樣做對嗎?(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交流)* 教師小結:動物和人不一樣,它們會隨地拉嗯嗯,但是這很不禮貌,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5、完整欣賞故事,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
(三)、幼兒分角色表演故事:鼓勵幼兒大膽合作表演故事內容。
三、游戲:嗯嗯配對(播放《快樂嗯嗯》的背景音樂)
1、教師講解游戲的玩法:找到相對應的動物和嗯嗯圖片,然后講給喜歡的客人老師聽:我們是(動物的名稱),我們的嗯嗯是(描述嗯嗯的特點)。
2、把今天學到的本領講給弟弟妹妹聽(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語言區:將故事中的圖片擺放在語言區,鼓勵幼兒大膽表演故事內容;益智區:嗯嗯配對(鞏固對嗯嗯的認識)
活動反思: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本故事,“嗯嗯”對大班的孩子來說都已經能理解,即大便,“嗯嗯”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很容易被忽略,這個故事巧妙地將小動物們的嗯嗯聯系起來,并告訴小朋友在嗯嗯時要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做錯事情要學會說對不起,也教育孩子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隨著有趣的故事情節發展,讓孩子們輕松饒有興致地學習相關知識,學習用語言進行表述。對于故事中導火線“大便”,來認識各種動物的大便。是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種難以啟齒的常識,由于大便的臟、大便的臭,唯恐孩子避讓不及,所以更不愿帶著孩子,饒有興致地來欣賞大便。然而,這本繪本卻通過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滿足了孩子們對“大便”的好奇心。并隨著故事的發展,幫助孩子認識了許多動物及動物的大便。
我以出示繪本封面導入,小朋友都被這幅有趣的畫面所吸引,我特意留下懸念,將繪本的名字是《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遮住留到最后請幼兒幫忙起名字。故事的情節由一坨掉在小鼴鼠頭上的“嗯嗯”展開,為了更加體現幼兒的自主閱讀,我將故事的主人公做了調整,在展示中小鼴鼠尋找到四名“嫌疑人”,小朋友被這種偵探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
1、重難點不夠突出,對幼兒語言的評價針對性較弱;對各教學環節時間分配把握不夠,活動中感受詼諧與幽默體現不夠。如果語言夸張一些,聲情并茂一些,生動一些,也許更能調動孩子的學習欲望,也更精彩一些。
2.孩子們對這次活動很感興趣,如果能利用一些小動物的頭飾作為道具,讓孩子們進行表演,在表演的情景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可能收效更好。
3、在完整講述后,其實不必在幫助孩子重復梳理、對照動物與動物的嗯嗯,因為在前面已經有過總結歸納,所以顯得有些冗長重復,造成了時間上的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