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的教案(通用13篇)
《拾穗》的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收獲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拾穗》板書(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字詞
彌散晚餐監督遵循搜尋逼真偷竊
欣賞充滿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從課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獲了?(第一段)
板書(收獲)讀一讀。
(出示:拾穗圖)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遠處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收獲的季節屬于拾穗者嗎?我們來進一步欣賞這副油畫。
2、欣賞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對這三位婦女拾穗時的情景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
默讀課文2-4段,邊讀邊畫出描寫三位婦女動作、神態的句子。
4、說說你畫的句子
板書: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5、再讀課文2-5段,結合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6、同學剛才結合油畫談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副畫的?
7指名讀第6、7段
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這副畫畫的十分逼真,認真的欣賞會產生豐富的感受和聯想。
四、情感升華
誰來說說你的感受和聯想?收獲的季節屬于她們嗎?她們能享受到收獲的幸福嗎?
板書設計
收獲
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拾穗{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出示課文插圖)還記得這幅畫嗎?你能簡單的來介紹一下這幅畫嗎?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著名畫家米勒的這幅油畫作品,學習了一篇課文,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并用生動的語言、具體的描寫描繪了畫面內容,使我們也學會了欣賞名畫,課文的題目是《拾穗》。今天,讓我們一起再走進課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具體的。
二、回顧課文,指導寫作方法: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畫面主要內容的段落,自由朗讀,說說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動作、神態)
2、指名學生說。板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出了什么?為什么能從中體會出農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在抓住動作、神態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之前需要怎么樣?(仔細觀察)板書。
3、小結:只有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刻畫,就會使你的文章具體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法。(板書)還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語言、心理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你的文章也會具體生動。
4、除了對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之外,這三段中還有哪些語句你認為寫得比較好?
5、這句話中描寫的內容能夠從畫面上全部觀察的到嗎?(不是)這是作者的(聯想、想象)還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聯想?
6、小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艱苦,所以,結合畫面內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想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它會使你的文章真實感人。
7、今天,我們就學習運用這種方法進行一個小練筆的練習。
三、創設情景、指導練筆:
1、請兩位學生將地面的紙花掃干凈,其他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2、說說你都觀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
四、交流、評議:
1、小組交流。
2、指名讀,說說好在哪?
3、從文章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五、總結。
板書:
動作具體生動
仔細觀察神態
合理聯想真實感人。
《拾穗》的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課文描述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向人們展示了米勒的畫的內容,課文中還展示了《拾穗》這幅作品,優美的圖畫、生動的語言,兩者相結合,可謂相得益彰,怎樣將看圖與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圖畫,讓學生在充沛朗讀和看圖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圖畫所體現的中心內容成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在學文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學會表達的順序。
二、學生分析
首先來說一下該年段的學生在識字、寫字方面的特點: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應該具備良好的自主識字、寫字能力,但是結合這篇課文來看,課文中的生字比較難寫,在課堂上應該隨機給予一定的指導,比方“餐”字,應該在書寫方面給學生提個醒,“穗”“督”等字應該交流一下識字方法,協助學生鞏固;對四年級的小朋友課程規范中指出“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也就是在課文的學習中要挖掘課文中的內涵,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設想與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和圖畫所表達的情感;
3.認識課文中“穗”等8個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寫作順序,讓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學會觀察、表達。
四、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課文的背景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課
教師板書課題之后,生讀,讓學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識字方法,再讓學生齊讀。設問:“讀過這個課題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帶上你的問題快去讀讀課文吧,并請你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檢查生字的識記情況。(重點對“彌”“餐”“監督”等字進行指導。先全班齊讀,再在同桌之間進行相互的檢查)
2.學生交流出讀課文的收獲。(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教師小結:原來課文描寫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個婦女在麥地里撿拾麥穗的情景。
教師設問:“逼真”是什么意思?學生交流。
教師引導:米勒為什么會把這樣一個情景描繪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讀過課后的背景資料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三)讀背景資料,進一步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背景資料;交流讀后的收獲。(我知道了……)
教師小結:正是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對農民充溢著同情,才干把拾穗的場景展示給我們,從哪里看得出這幅畫畫得逼真呢?
教師引導: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幅畫吧。
課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學生看圖并交流自身從圖上看到了什么?這幅畫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依照什么樣的順序看圖的?看到圖畫你想了些什么?
教師引導:作者看到這幅圖畫時,是怎樣描寫的呢?請同學們再去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在圖畫上看到的?一邊讀一邊畫下來。
(四)再讀課文、品味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
2.小組交流自身畫出來的句子。
3.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匯報自身畫出來的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學生即時的評價。比方:你讀書真仔細、你認真考慮了、你真會讀書……)同時在課件上展示出來。
4.在學生把所有在圖畫上能夠看到的句子讀出來之后,讓學生對照圖畫,再來讀一讀這些句子。
5.讓學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動作描寫,如:后背、肩膀、套袖;動作:攥、彎腰、撿拾;第三自然段的動作描寫,如:欠、攥、搜尋;第四自然段的神態描寫。)
6.體會畫面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交流看到這樣的畫面,作者想到了什么?(與學生談印象最深局部是同步進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7.進行感情朗讀。
8.讓學生看著圖畫簡單復述一下圖畫所傳達的信息。
9.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描寫的順序。(遠――近――遠)
教師小結并引導:我們一起欣賞了米勒的這幅作品,讓你來評價一下的話,你會說些什么?(學生充沛交流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6、7自然段。談一談讀后的收獲。交流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課文內容。)
(五)總結課文、感情升華
我們一起欣賞了《拾穗》,領略了米勒畫中的收獲,請問在今天的課堂上你又有什么樣的收獲呢?(學生自由交流學習的收獲。)
在寫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兩幅作品,請同學們找一找,并且認真欣賞圖畫,試著把畫中的內容變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學反思
整個設計掌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將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撥動學生感情的弦,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課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的,在朗讀中還注意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只看出米勒畫得“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相得益彰。通過學生的朗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兩個目標得以落實。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寫作的背景,降低了難點,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容易一些。讓學生先來看圖,再來讀書,這樣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
這篇文章是指導學生看圖做文的典范,因此作業設計是讓學生搜集米勒的另外兩幅畫,并認真觀察、進行文字創作,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七、案例點評
應該說本課的公開課教案有幾個“突出”:
1.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方:在識字環節,讓學生自主識字之后,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字,這是對學生的充沛信任,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2.突出了以“讀”為本,課堂上學生都在進行有效的朗讀,識記生字的初讀、讀圖后的精讀、以和理解課文后的品讀,讀的目的性明確而且讀的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每一遍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獲,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充沛抓住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的寫作特點,并且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如:課后作業的設置,就充沛體現了這一目的。
《拾穗》的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繪在收獲的季節,在田野上三位農家婦女拾穗的情景。表示了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收獲的季節,勞動人民的辛勞。課文依照一定的順序(總—分、遠—近)進行描繪,同時把三位拾穗的婦女描寫得栩栩如生,傳達出看圖作文基本特點和要求,為學生獨立寫看圖作文做好鋪墊。
二、課前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拾穗的實踐活動或讓自身的家長就是農民的同學課后跟同家長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拾穗》這幅畫的時代背景和畫家米勒。
2、引導學生欣賞油畫《拾穗》,了解課文內容,懂得看圖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鼓勵學生談談自身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積極了解農民生活的意識行為和對美好的動作情態的審美情趣。
5、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自身喜歡的詞句。
四、教學重、難點
1、抓住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結合課后資料以和生活感受,談談自身在結合生活欣賞作品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五、教學流程
(一)欣賞油畫,交流資料
1、學生交流實踐生活后的感想。
2、結合生活說說你對《拾穗》這幅畫的理解。(學生交流)
3、老師簡介米勒,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身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聽錄音讀課文,考慮: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重點寫了什么?老師還可提醒一年級上冊所學古詩,哪一首同樣表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的。(《鋤禾》等)
3、結合學生的表達,和時地總結文章表達的意思。
1段:收獲的季節里,田野上麥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婦女撿拾麥穗的情景。6~7段:簡介作者,評價畫特點。
(三)圖文結合,精讀感悟
1、自身默讀課文,劃出自身喜歡的地方,結合圖看一看,讀一讀,說說自身的想法。
2、學生自由朗讀,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3、學生分小組交流,朗讀并背誦自身喜歡的地方,然后摘抄下來。
4、老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抓住三位婦女拾穗的語段,引導學生理解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的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示出來的同情,同時更有藝術家活靈活現的描繪中的美景以和一種浪漫的情懷,如:“她手腳麻利,撿拾……”
5、再讀2~4自然段,帶著欣賞的思想和眼光捕獲生活中的這些動作情態。
6、再次欣賞油畫《拾穗》把你的感想寫一寫。
(四)拓展延伸
1、推薦欣賞米勒的油畫《播種》、《晚禱》。
2、仿寫:
①自身拾穗;
②觀察他人在勞動時的動作情態的作文。(自選一題)
《拾穗》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圖文對照、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通過圖文對照的實踐學習,領悟看圖學文的方法。
3、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學習作者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從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同情,喚醒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情;
2、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寫文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積累視窗:常規誦讀(課前三分鐘)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詩歌導入(師白:閉目聆聽,想象畫面)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
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提示:在一個怎樣的季節有著怎樣的一群人?)
生:……
師小結導入課題:收獲的季節,剛收割過的田里,疲倦的母親,沐浴著落日余暉,還在不知疲憊地艱辛地勞動著……這怎不使我們聯想到19世紀著名農民畫家米勒的杰作來——
板書課題:拾穗(生齊讀)
師:讓我們再次走近米勒,走進《拾穗》,一起來分享這幅畫和課文的藝術魅力。
二、走近米勒,了解《拾穗》。
1、看圖知畫家:
出示燈片:走近米勒——拿著畫筆當鋤頭的農民畫家
師:米勒是一個怎樣的畫家?他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個別匯報
師(出示課件作補充):
2、賞畫知作品:
師:同學們,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欣賞《拾穗》這幅名畫吧!
課件出示: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又想到了些什么?(配備拾穗插圖)
生(自由發言):……(老師相機指導學生表達圖畫內容)
師小結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仔細地觀察了這幅油畫,并說出了我們的所見所感及其聯想。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并用生動的語言、具體的描寫描繪了畫面內容。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得具體生動、真實感人的?(巧用標點符號“?”明確本節課集中探究目標)
(板書:?具體生動、真實感人)
三、走進《拾穗》,感悟寫法。
一)精讀細品,小組合作。
燈片出示導學提示:
讀課文2—4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在畫上看到的?一邊讀一邊畫下來。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
2、小組交流自己畫出來的句子并討論: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動作、神態)
3、小組代表匯報展示合作學習成果“2”。
二)、集中探究,引導發現。
師生互動學習——賞讀發現
1、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出示以下課件之一集體探究性學習:
細讀學生找出的這些句子,邊讀邊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從人物外貌、神態、動作等方面寫實的表達特點:
a、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讀的屬于外貌描寫還是動作描寫。板書:外貌動作)
b、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出了什么?為什么能從中體會出農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在抓住動作、神態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之前需要怎么樣?(仔細觀察)板書。
2、引導學生發現“寫實——聯想”的表達方法。
a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描寫讓你想到什么?平時她會做些什么呢?(學生交流)那么加上你的理解,把這些句子讀出來。(指導朗讀,學生挑戰讀)
b作者和我們一樣,描寫完之后,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誰來讀一讀?(啟發學生脫離課本束縛,自己想象。)你能讀出她的辛苦嗎?
c、師相機點撥:看圖寫文不僅要寫清圖畫中的內容,還要發揮合理的想像或聯想。(板書:聯想)
三)、舉一反三,獨立自學
1、請同學們讀一讀另外兩個自然段,像剛才一樣,圖文對照,找一找哪些語言寫的是畫面的內容,那些語言是想象的,在書上做出標記。
2、交流自學收獲。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小結并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艱苦。為什么能從中體會出農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在抓住動作、神態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之前需要怎么樣?
(板書:仔細觀察)
只有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刻畫,就會使你的文章具體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板書語言、心理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你的文章也會具體生動。
結合畫面內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想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這樣一來,你的文章會更加真實、感人。(板書:合理想象)
回顧板書,關注養成(擦去板書中的“?”,滲透“學貴有疑”的思想,教會學生養成“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善于發現,善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升華情感,巧妙遷移
師:同學們,在這片神圣而廣闊的大地上,正是這群勤勞多情的兒女用他們樸實頑強的生命播種著土地的希望!正是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養育這偉大的民族!正是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讓我們全體起立,為這群可親可敬的勞動者獻詩一首吧:《憫農》
師:同學們讀得真有感情,那么是誰喚醒了我們對勞動人民無盡的敬重與贊美?是畫家米勒和作者,是他們拿起手中的筆把現實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變成了了不起的藝術,打動并震撼了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們,你們不想像他們一樣嗎?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讓我們用這堂課上學到的寫作方法,馬上行動起來吧!
四、學以致用,指導練筆。
出示一幅以“收獲”為主題的畫,引導學生仿照《拾穗》的寫作順序口頭作文。
出示燈片:
仿一仿:
先交代背景,再重點描述人物;先說明畫面上人物的形象,再記敘自己從畫面上引發的推測和聯想。
五、讀寫結合,課外拓展:
妙筆生花
選一幅你喜歡的名畫,仔細觀察,試著按照一定的順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六、板書設計:(藍色主體板書老師完成,紅色副板書由學生完成)
拾穗
仔細觀察 —————— 合理想象
外貌 一看就知道
神態 ? 因為
動作 顯然
…… 也許
生動具體 真實感人
《拾穗》的教案 篇5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于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后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只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后,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里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拾穗 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油畫,83.5×111厘米,1857年,巴黎盧浮宮藏
《拾穗》的教案 篇6
《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是北師大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深刻領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在教學時《拾穗》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圖文結合,激發情感
初讀課文時,我教給學生欣賞一幅畫的方法:①按一定順序來欣賞;②確定圖畫所描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四要素;③視頻出示畫作的有關背景資料,感悟、品味畫圖所要表達的情感。后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自行觀察畫面,充分交流后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觀察的和自己觀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領悟出仔細觀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
二、閱讀批注,體會寫法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通過讓學生找出三個農婦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等。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體會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寫生動具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寫實+聯想”是本文表達的特點。因而,我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領悟后還設計了練筆的環節,通過觀察圖中的清潔工人的動作神態推想他的生活,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表達出來。
在授完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我教學方法選擇、教材處理上的不足:
1、我對學生還是過度約束了。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后品讀重點詞句,以及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但在這方面我還是統一了要求,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體會重點詞句。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并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告訴學生凡是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么。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并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
2、這單元的主題是收獲,而這節課上并涉及到這一主題的卻很少,前半節課一直在圖文結合,欣賞畫面,后半節課則重于寫法的感悟,訓練了想象力。我不禁自問:難道窮人就一定是悲觀的,痛苦的?她們就不能享受快樂?后來想想,引導學生去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是對的,還應巧妙地引導,使學生明白,即使生活很艱苦,很不如意,我們也要堅強、樂觀地去面對。這樣,不但激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理解與同情,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不但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還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這樣才會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是北師大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
教學時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讓學生觀察油畫,仔細看看從畫中找出時間、地點、人物及其事件,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同學們看的很仔細,基本上從畫中就了解了這篇文章的重要內容,然后再讀課文,對比看看剛才討論的與書上的有什么不同。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可謂“獨具匠心”,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將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撥動學生感情的弦,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2、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從這些句子中我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在朗讀中還注意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 “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相得益彰。通過學生的朗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兩個目標得以落實,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拾穗》的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欣賞米勒的作品《拾穗》,感受農民的勞動的艱辛以及畫面中色彩的灰暗,遠景、近景,光線明暗的強烈對比。
2.通過對比欣賞,觀察、模仿畫面中人物的身體姿勢,知道作品表現的是農民的窮苦生活,對勞動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
3.將自己在勞動中的情緒體驗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拾穗》(米勒的作品和朱爾.布賀頓的作品)
2.記號筆、油畫棒、紙
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掛圖,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米勒的作品《拾穗》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遠處有什么?近處有什么?他們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引導幼兒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
教師:她們為什么要撿拾地上的麥穗?他們是怎么撿拾的呢?手是什么樣的?身體是什么樣的?誰愿意來學一學他們的動作?堅持一會兒,你會感覺到怎么樣?
#引導幼兒感受畫面中色彩的灰暗。
教師:畫面中的人物穿的衣服是什么顏色的呢?這種顏色的衣服給你什么感覺?
2.再出示朱爾.布賀頓的作品《拾穗》,引導幼兒對比欣賞。
#教師:這里還有一幅關于勞動的畫,這兩幅畫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請幼兒分別為兩幅畫起名字,并簡單介紹畫家米勒。
教師:這兩腐幅畫是不同的畫家畫的。前面的是法國畫家米勒所畫,米勒很喜歡以農民的勞動與生活為素材,所以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描寫農民的勞動與生活。
3.幼兒創作,教師鼓勵幼兒在作品中表現出勞動時的情緒體驗
教師:你們在家里、在幼兒園都進行過哪些勞動呢?你喜歡做這些事情嗎?請你畫一幅你自己或者和朋友和爸爸媽媽勞動的畫面。你在勞動的時候是高興呢?還是不開心呢?
4.展覽幼兒作品,鼓勵幼兒在集體中大膽介紹自己的作品內容和創作意圖。
《拾穗》的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能寫好本課的9個生字。
2.學生能朗讀課文,能夠圖文對照地理解課文。
3.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4.獲得審美能力,感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寫文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帶、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看圖
教師出示《拾穗》圖,請同學們看圖,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左到右、由遠到近)談自己的發現。
師:這是一幅舉世聞名的油畫作品,誕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時空不可抵擋的魅力,知道創作者是誰嗎?今天我們來共同欣賞油畫《拾穗》,并了解這幅油畫的作者,一位舉世聞名的藝術大師――18世紀法國著名的農民畫家米勒。
(教師的談話言簡意賅,一語中的,點名本課學習的重點――欣賞油畫,了解畫家。指出學生的學習方向,省時省工省力。)
(二)理脈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你快速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寫的是畫面內容,哪些段落介紹的是作者的情況?
生:1~5自然段寫的是畫面的內容;6、7兩個自然段介紹的是作者的情況。
師:愿意先欣賞畫面,還是先了解作者情況呢?你自己選擇相應的部分讀一讀,一會兒談談自己的收獲。
(生讀文。)
生:我有發現,課文第6自然段介紹的是作者米勒的情況,第7段的內容不是對作者的介紹,而是對油畫的整體介紹,不信,請聽我讀一讀,這幅畫有近景,有遠景……
生:我也有發現,要想了解作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資料,讀一讀這段資料,對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師:真好!同學們,你們今天又有進步。懂得閱讀課文不僅要讀好課文內容,還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資料,真了不起,你們的方法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我以后讀書的時候也要用你們的這種好方法。這里還有一把“金鑰匙”呢,你們看到了嗎?
(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文,讓學生在讀書中自己理清文章脈絡,學生開始的回答不是很準確,教師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給學生空間,讓課堂學習成為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發現給與充分的肯定,在總結閱讀方法的同時,及時加一句“你們的方法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向學生傳遞出欣賞的熱情,營造出師生共同發展的和諧氛圍。“金鑰匙”的滲透似春雨潤物,落地無聲。)
師:你們對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生:匯報自己的了解(略)。
(三)賞析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油畫吧。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1~5段,想一想重點描寫了什么?(學生讀書。)
生:重點寫了拾穗的三個婦女。
師:找一找相應的段落,與畫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讀一讀書,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指名讀第2自然段,要求同學們邊聽邊想哪些文字寫的是畫面上有的內容,哪些是想像的。學生交流:
中間的是位中年人,夕陽照射在她結實的后背上。那寬寬的肩膀,還帶著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從小擔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們看不見她的臉。她正深深地彎著腰,左手攥著一把麥穗,右手還在撿拾。她埋頭苦干,因為她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她知道多撿拾幾把麥穗就能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麥粥,或者早餐多一兩片面包。
(黑體字是畫面內容的描寫,斜體字是聯想。)
師:看圖寫文不僅要寫清圖畫中的內容,還要發揮合理的想像。請同學們讀一讀后面的段落,像剛才一樣,圖文對照,找一找哪些語言寫的是畫面的內容,那些語言是想像的,在書上做出標記。
(教師幾次重申“圖文對照”,既是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是對習作(看圖作文)方法的滲透,體現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理念,重視讀寫結合,促進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形成。)
學生交流:
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哦,她的年紀夠大了,也許是中年婦女的婆婆,一輩子辛勞,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這是她能為家里增加一點食物的惟一機會呀!因此,雖然家里人不讓她來,她還是堅持來了。
左邊穿深藍色衣服帶藍色帽子的婦女很年輕,可能是中年婦女的女兒吧。她手腳麻利,撿拾麥穗的動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著麥穗的左手彎在背后,艱苦的生活剛剛開始,生活的路還很長……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幾段文字,體會作者的想像。學生讀書。
師:剛才同學們讀的內容是畫面中的近景還是遠景呢?
生:我發現課文第5自然段寫的是遠景,我讀給大家聽:遠處,有個人騎在馬上……
生: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我發現這一段也有想像的內容,他在監督著工人干活……
生:我發現課文第1自然段也是寫的遠景。
生:我發現第1段也有想像:收獲的季節,麥香混合在晨霧中,彌散在田野上……
(課堂不是一個簡單的進行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樂園。因為重視方法、重視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感悟內化的過程,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能力培植的過程。給學生一雙翅膀,讓學生朝著智慧的天空飛翔。)
(四)提升
剛才,同學們談到了米勒還有許多作品,我們來共同欣賞他的另幾幅油畫。
出示《播種》《晚禱》欣賞。
我們中國也有許多流芳百世的藝術家,他們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如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出示《奔馬》請同學們欣賞。
(為學生打開一扇更加開闊的窗,讓學生永遠擁有飛翔的夢。――這是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追求)
(五)發展
課后自己選擇一幅喜歡的名畫,仔細欣賞,并進行合理的想像,寫一篇看圖作文。
六、案例點評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可喜的是教師非常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特點,實施有效的教學設計。綜觀整個的教學流程,“圖文對照”一脈相承,師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里共同賞畫、析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師重視語文教學的要旨,賞畫不忘語言文字,析文不忘畫面內容,引領學生感悟看圖寫文、學文的方法,使學生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獲得語文素養的發展。
(評析: 山東廣饒縣教學研究室韓秋良)
《拾穗》的教案 篇9
〖課文分析〗
《拾穗》是一篇看圖寫文,內容是對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課文按照由總到分、由近及遠的順序描繪了在收獲的季節,三個婦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現了在19世紀的法國,在收獲的季節,勞動人民的辛勞,表達了作者都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課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的是收獲的季節里,田野上麥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按照總分的順序描寫三個婦女在收割過的麥田里撿拾麥穗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簡單介紹油畫的作者,評價了畫的特點,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畫作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
1.準備油畫《拾穗》的彩圖放大版,提供給學生們欣賞。
2.著重閱讀理解第二部分,特別是描寫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結合課后的小資料,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在欣賞畫作和課文后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思考交流中要結合文后的小資料,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拘泥,從中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當談到聯想時,可引導學生想像三位婦女的生活處境。她們撿拾麥穗回到家,會是怎樣一幅情景,她們一定能享受到收獲的幸福嗎?還可以談談自己親眼看到過的收獲的景象,加以對比,再談感受。
〖教學建議〗
1.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欣賞油畫,可以配上相應的音樂;教學課文時,使文與畫相對照;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談論自己的感受和聯想。
2.在理解第二部分的重點內容時,要讓學生找到、畫出描寫三個婦女拾穗時的動作及神態的句子。如“她正深深地彎腰……她埋頭苦干……”“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來了。她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她“撿拾麥穗的動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著麥穗的左手彎在背后”。指導學生通過這些句子去體會農民的辛苦,體會作者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3.結合生字,讓學生學習、掌握相關的常用詞語:餐、遵循、充滿、欣賞、監督、偷竊等。
4.如果有條件,可把語文實踐活動與德育活動(如少先隊活動)整合,開展一次農事方面學生力所能及的活動,以親身體驗勞動之辛苦和收獲的喜悅(開展此活動首先要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健康)。
《拾穗》的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拾穗》描繪在收獲的季節,在田野上三位農家婦女拾穗的情景。表現了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收獲的季節,勞動人民的辛勞。課文按照一定的順序(總―分、遠― 近)進行描繪,同時把三位拾穗的婦女描寫得栩栩如生,傳達出看圖作文基本特點和要求,為學生獨立寫看圖作文做好鋪墊。
課前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拾穗的實踐活動或讓自己的父母就是農民的同學課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教學目標
1.了解《拾穗》這幅畫的時代背景和畫家米勒。
2.引導學生欣賞油畫《拾穗》,了解課文內容,懂得看圖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積極了解農民生活的意識行為和對美好的動作情態的審美情趣。
5.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結合課后資料以及生活感受,談談自己在結合生活欣賞作品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流程
一、欣賞油畫,交流資料
1.學生交流實踐生活后的感想。
2.結合生活說說你對《拾穗》這幅畫的理解。(學生交流)
3.老師簡介米勒,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己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聽錄音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重點寫了什么?老師還可提醒一年級上冊所學古詩,哪一首同樣表現了農民勞動的艱辛的。(《鋤禾》等)
3.結合學生的表達,及時地總結文章表達的意思。
1段:收獲的季節里,田野上麥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婦女撿拾麥穗的情景。6~7段:簡介作者,評價畫特點。
三、圖文結合,精讀感悟
1.自己默讀課文,劃出自己喜歡的地方,結合圖看一看,讀一讀,說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自由朗讀,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3.學生分小組交流,朗讀并背誦自己喜歡的地方,然后摘抄下來。
4.老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抓住三位婦女拾穗的語段,引導學生理解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的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同時更有藝術家活靈活現的描繪中的美景以及一種浪漫的情懷,如:“她手腳麻利,撿拾……”
5.再讀2~4自然段,帶著欣賞的思想和眼光捕捉生活中的這些動作情態。
6.再次欣賞油畫《拾穗》把你的感想寫一寫。
四、拓展延伸
1.推薦欣賞米勒的油畫《播種》、《晚禱》。
2.仿寫:①自己拾穗②觀察他人在勞動時的動作情態的作文。(自選一題)
《拾穗》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規范書寫本課生字。
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4、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閱讀理解2~5自然段,特別是描寫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難點:鼓勵學生談自己在欣賞畫作和課文后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具]教學掛圖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1、教師出示《拾穗》圖,請同學們看圖,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左到右、由遠到近)談自己的發現。
2、簡介米勒(結合課后的背景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字詞
三、理清脈落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你快速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寫的是畫面內容?(1~5自然段)哪些段落介紹的是作者的情況?(6~7自然段)
四、精讀課文,深入領悟
1、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1~5段,想一想重點描寫了什么?(重點寫了拾穗的三個婦女)。
2、哪些段落三個婦女拾撿麥穗?(2~5)
3、畫出三個婦女拾撿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邊找邊做批注,寫出自己的感受)
4、匯報交流
中間的婦女從她的動作看出她對麥穗的愛惜。(攥)
右邊的婦女從她的動作看出她的辛勞。
左邊的婦女從她的動作看出她勤勞能干。
5、同學們剛才畫的句子寫的是畫面上有的內容,那三個自然段剩下的句子寫的是什么?(聯想)
師:看圖寫文不僅要寫清圖畫中的內容,還要發揮合理的想像。
6、指導朗讀
7、師剛才同學們讀的內容是畫面中的近景還是遠景呢?根據圖文對照的方法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課文第5自然段寫的是遠景,我讀給大家聽:遠處,有個人騎在馬上……
生: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我發現這一段也有想像的內容,他在監督著工人干活……
生:我發現課文第1自然段也是寫的遠景。
生:我發現第1段也有想像:收獲的季節,麥香混合在晨霧中,彌散在田野上……
六、拓展延伸
1、同學剛才結合油畫談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副畫的?
2、齊讀第6、7段
3、課后自己選擇一幅喜歡的名畫,仔細欣賞,并進行合理的想像,寫一篇看圖作文。
《拾穗》的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正確、規范書寫本課生字。
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學習作者的方法。
4、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了解課文的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收獲”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文《拾穗》板書(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字詞
彌散 晚餐 監督 遵循 搜尋 逼真 偷竊
欣賞充滿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從課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獲了?(第一段)
板書(收獲)讀一讀。
(出示:拾穗圖)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遠處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收獲的季節屬于拾穗者嗎?我們來進一步欣賞這副油畫。
2.欣賞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對這三位婦女拾穗時的情景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
默讀課文2-4段,邊讀邊畫出描寫三位婦女動作、神態的句子。
4.說說你畫的句子
板書: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5.再讀課文2-5段,結合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6.同學剛才結合油畫談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這副畫的?
7 指名讀第6、7段
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這副畫畫的十分逼真,認真的欣賞會產生豐富的感受和聯想。
四.情感升華
誰來說說你的感受和聯想?收獲的季節屬于她們嗎?她們能享受到收獲的幸福嗎?
板書設計
收獲
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拾穗 {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出示課文插圖)還記得這幅畫嗎?你能簡單的來介紹一下這幅畫嗎?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著名畫家米勒的這幅油畫作品,學習了一課文,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并用生動的語言、具體的描寫描繪了畫面內容,使我們也學會了欣賞名畫,課文的題目是《拾穗》。今天,讓我們一起再走進課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具體的。
二、回顧課文,指導方法: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畫面主要內容的段落,自由朗讀,說說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動作、神態)
2、指名學生說。板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出了什么?為什么能從中體會出農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在抓住動作、神態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之前需要怎么樣?(仔細觀察)板書。
3、:只有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刻畫,就會使你的文章具體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板書)還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語言、心理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這種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你的文章也會具體生動。
4、除了對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之外,這三段中還有哪些語句你認為寫得比較好?
5、這句話中描寫的內容能夠從畫面上全部觀察的到嗎?(不是)這是作者的(聯想、想象)還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聯想?
6、: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艱苦,所以,結合畫面內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想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會使你的文章真實感人。
7、今天,我們就學習運用這種方法進行一個小練筆的練習。
三、創設情景、指導練筆:
1、請兩位學生將地面的紙花掃干凈,其他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2、說說你都觀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
四、交流、評議:
1、小組交流。
2、指名讀,說說好在哪?
3、從文章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五、。
板書:
動作 具體生動
仔細觀察 神態
合理聯想 真實感人
《拾穗》的教案 篇13
《拾穗》是一篇看圖學文,內容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孫老師在上課前心里就犯嘀咕:“時代離學生這么久遠,而且還是外國的,這學生能理解嗎?”可沒想到,課堂上同學們的發言都特別精彩,孫老師禁不住讓他們交流自己的秘訣。
張強:我是把課文的背景資料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閱讀幫助理解課文的。米勒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童年就隨大人到田里勞動,因此他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畫農民,表現農民的生活,是著名的“農民畫家”。在這幅畫里他表現了在收獲的季節勞動人民的辛苦,表達了他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王勇:我是把優美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的。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圖畫,讀了課文我了解了油畫的作者、畫的內容、畫的特點。然后在充分朗讀和看圖的過程中理解課文,有了直觀的畫面這樣理解課文所寫的內容就更容易。
李麗:我是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的。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從這些句子中我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
最后孫老師總結說:“了解課文背景資料、圖文結合、抓重點詞句,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的好方法,這幾個同學做的非常好,相信同學們以后也一定會活學活用的。”
同學們,你們在學習《拾穗》時用了哪些好方法呢?
關于《拾穗》的古老傳統
《拾穗》本是法國畫家米勒的一幅油畫作品,享譽世界。
《拾穗》中有這樣一句話:“拾穗的窮人都遵循古老的傳統,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決不會來。”當學生問為什么會遵循這樣的傳統?天黑了來,可以撿更多的麥穗啊!我的第一反應是——公平,對每一個拾穗者來說,這樣的傳統顯示出的是一種公平,一種生活的公平,這個公平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約定俗成,日積月累形成的。(當然不排除“晚上來會被誤認為是小偷”——學生語。)拾穗者的辛苦由字里行間可見一斑,同時她們也都具有善良、公平的本性。這也許和西方的信仰有關,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大家是兄弟姐妹,凡事都應以公平作為基礎,是一種平等秩序,這和東方,特別是中國的等級秩序有著本質不同。如果學生能夠理解到公平這點,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文章凸顯出的一種新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