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優秀教案(精選12篇)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非常有趣的數學活動,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邏輯推理能力是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單元主要要求學生能根據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集合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材試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借助幾何直觀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
2、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集合的思想,進而形成策略。
3、滲透多種方法解決重疊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課前準備:
課件、呼啦圈2個、磁性圓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探究情境,引領學生初步感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腦筋急轉彎:兩位爸爸和兩位兒子一同去海洋世界(每人都得買一張票),可是他們只買了3張票,便順利地進去了。這是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猜測各種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自己的高見。
2、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師:“大家的猜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暫時老師還不想告訴你們,我想通過下面的活動,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創設實踐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理解。
(一)報名參加數學比賽:四宮數獨和六宮數獨
1、師:三年級一班有3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四宮數獨,4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六宮數獨。
2、出示參加四宮、六宮數獨比賽的學生名單:
四宮:子宜、佳琳、俊軒
六宮:子宜、曉晴、子凌、方華
3、數一數,參加四宮的有幾位同學?(3人) 參加六宮的有幾位同學?(4人)師:一共有幾人參加比賽?
生:7人或6人。
師:究竟是6人?還是7人呢?我們請這些同學上臺,讓我們一起數一數,好嗎? 請以上名字的同學上臺(同學們一起喊他們的名字)
四宮站在左邊,六宮站在右邊。(矛盾:子宜兩邊走)
師:子宜,為什么你要兩邊走呢?
同學們,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處理呢?同學們在小組里小聲地有序地說說自己的辦法。
4、小組討論:請想到方法的同學上臺進行調整。(把重復參賽的同學放在兩圈的交叉位置,并說一說各個組的'名單)
5、師:探究:如果我們不用語言和動作,還可以用一種什么樣的方法來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個人的情況,又能明顯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呢?
學生小組合作想辦法。
請同學們在白紙上畫一畫,畫完后小組內說說你是怎么表示的。(畫集合圖、韋恩圖)。 師生共同畫出集合圖(利用呼啦圈畫,板書)
師:你真有創意,只用簡簡單單的兩個圈,就把兩個組成員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了。這樣的圖我們把它叫做集合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數學廣角—— 集合。
。ò鍟n題:數學廣角——集合)這種圖我們也叫它韋恩圖或文氏圖,因為它是十九世紀英國數學家韋恩最先開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韋恩”來命名了。
6、觀察黑板上的集合圖,讓學生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意義。
師:誰來當小老師,介紹一下集合圖中各個圈表示的意思啊?
7、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比賽?根據集合圖,列出算式。
小組討論:寫算式,并進行匯報。(算法多樣化)
8、回顧剛才的做法:(課件)
三、能力提升。
1、提出問題。
師:如果三(2)班也有3名同學參加了四宮比賽,4名同學參加了六宮比賽,想一想,他們班可能會有多少人參加了比賽?
3、學生匯報。
學生觀察,說一說規律:各項目的總人數 — 重復的人數 = 參賽的總人數。
舉例:三年級一共有20人參加比賽,其中跳繩12人,跑步15人。問兩項都參加的幾人? 12+15-20=7(人)
四、創設拓展情境,引領學生形成策略。
1、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上課開始時老師給大家出的腦筋爭轉彎吧:兩位爸爸和兩位兒子一同去海洋極地世界(每人都得買一張票),可是他們只買了3張票,便順利地進了電影院。這是為什么?
師:兩位爸爸和兩位兒子一共是幾個人?真有這么多人嗎?可能會有什么情況?
2、同學們排隊做操,小明排在從前數第9個,從后數第7個,小明這一排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3、小調查:本班喜歡吃蘋果的有幾人,喜歡吃香蕉的有幾人?
。1)既喜歡吃蘋果又喜歡吃香蕉的有幾人?
。2)只喜歡吃蘋果的有幾人?
(3)只喜歡吃香蕉的有幾人?
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引導學生借助重疊圖來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饋。反饋時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結,共同提高
師:同學們今天表現都很突出,誰愿意來說說自己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課后請大家留心觀察,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痹擻醚的識字方法,認寫生字,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繃私飪撾哪諶藎結合語言環境體會“假使”、“恰好”、“委屈”等詞語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一些詞語造句。
3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做好事情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從文中得到啟發,明白做好事情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片、詞語卡片、教學掛圖。
學生: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情。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趣,引入新課
1蓖學們,平時,咱們班有不少同學喜歡做好事。說說看,你都做過哪些好事呢?
2蹦忝欽媸搶鐘謚人的好孩子。有一個小朋友,他也想做好事情,為此,他想了很多很多。你知道他都想了些什么嗎?他到底做了沒有呢?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閉廡┐鳶付莢誑撾睦鐨醋拍兀∏虢柚漢語拼音自由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圈出生字娃娃,并把圈出的生字多讀幾遍。
2鼻氚涯愀杖鮮兜男屢笥炎院賴嗇罡同桌聽。同桌互相幫助正音。
3背鍪舊字卡片搶讀生字,會認的孩子搶著讀。
4苯淌荷字娃娃帶上他的好朋友,咱們一起讀讀這些詞語。(出示詞語卡片全班齊讀。)
5苯淌赫庖豢我求會寫的生字有8個,怎樣才能寫得更美?會觀察的小朋友,請你給大家提個醒。
老師重點指導“乖”字的書寫。
6泵韜、书写M澜涣髡故。
7比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減字。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ㄒ唬⿲W習感悟第2~5自然段。
1倍亮絲撾模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嗎?
2蓖學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讓我們再把這則故事讀一讀,邊讀邊思考以下幾個問 題:
。1)尤拉想做哪幾件好事?他是怎樣想的'?用勾出相關的語句。
。2)他對妹妹、奶奶、哈巴狗分別是怎么說的?用“——”勾出相關的語句。
3蓖學們讀得很認真。咱們先來看看小尤拉第一次想做什么好事情。
出示句子:“假使我妹妹掉在水里,我就去救她!”
“假使”還可以換為哪些詞?
“假使我妹妹掉在水里,我就去救她!”你瞧,小尤拉多勇敢!當別人在最危險的時候,他 會奮不顧身地幫助別人。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應該怎么讀才能表現出他的勇敢?
抽讀,師生評議,再齊讀。
4閉在這時,“妹妹恰好走來了”!扒『谩笔鞘裁匆馑?同學們可以把第2、3自然段連起來理解“恰好”的意思。
5泵妹孟肴糜壤陪她玩,她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對尤拉說?
抽生讀妹妹說的話,指導學生用懇求、商量的語氣朗讀妹妹說的話。
6背鍪拘∮壤說的話:“走開,別擾亂我想事情!”“擾亂”是什么意思?他的這句話又該怎樣讀?
7泵妹錳了尤拉的話,心情會怎樣?她會想些什么?
8狽紙巧朗讀2~5自然段,注意讀好對話。
(二)合作學習6~12自然段。
1筆ι共同總結學法:
。1)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
。2)體會感情,揣摩語氣,練習朗讀。
。3)分角色朗讀。
2痹擻靡隕涎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6~12自然段。
3奔觳楹獻餮習情況。重點是指導理解“收拾”、“打攪”等詞語的意思和朗讀的指導。奶奶、小狗的話是懇求商量的語氣,尤拉的話是生氣、不耐煩的語氣。
4斃∮壤是多么的想做好事情。榇怂想了那么多,可為什么“妹妹受了委屈,走開了”、“奶奶搖搖頭”、“哈巴狗合上嘴,夾著尾巴跑了”呢?
(引導學生發現:尤拉一直只是想,卻沒有行動。)
5狽紙巧朗讀第6~12自然段,注意讀好對話。
(三)自讀自悟第13、14自然段
1斃∮壤到了媽媽那里,他是怎么跟媽媽說的?媽媽又是怎樣回答的?齊讀最后兩段。
2庇懈星櫚乩識諒杪璧幕埃仔細體會媽媽既親切又和藹的語氣。
3斃∽樘致勐杪杷檔乃悴凰愫檬慮椋這類事情你做過哪些。
4斃幔何頤且做好事情,就應該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5貝聳貝絲蹋你想對小尤拉說些什么?
四、練習分角色朗讀全文(注意師生合作)
五、自編自演課本劇
鼓勵學生具有創造性地表演。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3
一、說大綱:
20xx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語文教學目的的整體要求:“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贝缶V同時提出“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睙o疑這是重視“能力”的基石,重視文化的熏陶浸染,這些指導思想體現在教學大綱的具體條目中了。
大綱中又重點提出“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設計這課為討論課,先引導概括,再引發討論,就是緊扣大綱要求,以大綱為教學實踐的原則。
二、說教材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胡同文化》這一課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老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概括要點和提取精要。根據以上情況,我把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確定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要義。
2、深入探究這種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討論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探究: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作物體表面光滑程度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探究;做好探究實驗記錄。
2、情感:善于在游戲中發現、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摩擦力的技術成果;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識: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產中一種常見的力;了解摩擦力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重點
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產中一種常見的力;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喜歡做些什么,誰愿意說給大家聽聽?
師:既然很多同學喜歡玩,那你們一定玩過很多玩具,玩過滑梯嗎?誰能說說玩滑梯時你有什么感覺?從玩滑梯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師即時板書課題:玩滑梯的啟示)
二、自主探究:
1、體驗摩擦力
(1)談話:剛才同學們談了很多玩滑梯的.感受,有的同學說屁股和滑梯面之間摩的厲害,還有的說蹲在上面滑得就慢些。其實我們周圍到處是與“滑梯表面”差不多的面,比如:桌面、地面、黑板面等等。下面就請把它們也當作滑梯面感受一下吧,可以用手、用腳,可以推一推東西,也可以拉一拉同學,老師這有木板可以借你們一用;顒臃绞阶杂蛇x擇,活動之后小組交流感受。
師:通過剛才的體驗以及小組內的交流,有什么發現?快說給大家聽聽吧!
思考:為什么用手在桌面摩擦或在地面上拉動同學時會感到費力呢?
教師小結:像我們感覺的這樣,當我們在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品的時候,就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板書:摩擦力)
談話:摩擦力---我們科學課上的一個新朋友,快想想你還在哪兒感受到過摩擦力?除了剛才的活動,你還能想到哪里有摩擦力?
2、關于木塊下滑的實驗探究
。1)(出示木塊)
如果讓這小木塊或乒乓球從一個斜面上滑下來,那么它們和斜面之間有摩擦力嗎?(生答)
師:如果想讓木塊或乒乓球從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快一些或慢一些,你能想到什么辦法呢?各小組利用材料以下試一試吧!
出示木塊、乒乓球、材質不同的小木板、布等
(2)學生匯報。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很多辦法都不錯,誰愿意與大家分享?
同學們可真不錯,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那你們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呢?
小結:其實同學們做的都是在改變摩擦力的大小,從而改變木塊或乒乓球的運動速度。那么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和物體間的摩擦力有關系嗎?能不能結合你們的實驗談一談?
師小結:我們可以發現,物體表面越光滑,物體間的摩擦力越;反之,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所以人們就會利用這個特點,改變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使生活更便利!
三、自由活動:
觀看課本圖片,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拓展延伸:
課下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5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政治是一門初一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系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學期本人擔任初一年八個班的政治教學任務。這些學生都來自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初一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政治思想課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思想政治內容也不在陌生,但是初一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接受起來有困難,雖然內容也接近中學生的生活,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無法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系不能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但學生學習的熱情高……
二、教材分析:
初一思想政治(下)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品德,內容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何去認識的性格,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中學生,怎樣對待友情,增強自己的交際能力等,教材里面的內容就是我們生活。這是初一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優勢。
1、用學生進入現代社會從事現代生產、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礎內容教育學生。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適當拓寬知識面,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
2、教材內容的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分散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減輕學習時的困難。為了有利于教師安排教學和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點較突出。
3、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根據一個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選教材,從深度,廣度以及習題難度上合理安排。
4、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教材中編入了數頁彩圖和圖表。為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便于教和學外,在教材內容的敘述上力求使學生愿讀、易懂、有興趣。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差異,培育學生主動學習,有目的的學習,教會學生能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處理生活問題,形成愉快教學和愉快學習,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思想政治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
1、理論知識聯系生產實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知識解釋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習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2、了解李白的放達。
教學重難點
指導誦讀、指導學生欣賞散文化詩句。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主要是對詩歌內容進行賞析,并體會李白豐富的想象力,夸張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時感悟詩歌寓意。
一、復習回顧。
昨天我們初步感受李白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夸張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難,感悟了詩人一嘆三詠(又稱反復)的藝術手法。這并非簡單的重復,大家來看,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它:
①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正是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等張本。
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意在說明蜀道是“驚險”,不可輕易前往;
、凼竦乐y,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副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又跟開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容概括無余。
詩人在繼承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發展和創新。
二、探索作者豐富的想象,運用夸張渲染的手法。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接下來我們來探索作者這種獨特的“大氣”。
1、我們先看第一節(朗讀):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節里,詩人主要是運用豐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薄D敲,他又是怎樣進行想象的呢?
……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兩個神話傳說寫出了蜀道悠遠的歷史和神奇的來歷。寫出歷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節(朗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這一節里,詩人虛實相映,通過摹寫神情、動作以及感覺突出了蜀道的驚險。那么詩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襯?摹寫了怎樣的神情、動作和感覺?
……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摹寫感覺: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3、再看第三節(朗讀):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一節中作者再運用了夸張和聯想,突出了蜀道的兇險。那么,作者運用了哪些夸張和聯想呢?
……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運用聯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極言蜀道的兇險。
4、學生朗讀,再體會李白這種恣肆汪洋的寫法。
……
5、教師小結:
李白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他或夸張或想象,虛虛實實,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這就是李白,一個“大氣”的李白!
三、簡單探索詩歌的寓意。
結合之前講過的背景:
李白懷著“濟世救民”的遠大抱負應召來到長安,可是唐玄宗卻只給了他一個閑職。李白的滿腔報復頃刻化為烏有。于是有了這篇創作。所以,文章多少總要寄托當時的一點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擔憂。你能找得出這樣的詩句么?
……
1、詩人描寫了這個險象環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會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
2、第二節中作者來到蜀道時的感觸:悲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當時失落,悲觀的心情。
3、“問君西游何時還”“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暗示自己對長安官場的恐懼,既想入仕,以實現“濟世救民”的理想,又擔心官場險惡,不能功成身退,充滿了矛盾。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四、朗讀課文,體會感悟。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7
《月亮的味道》
目標:
1、理解故事,感受有趣的故事場景。
2、學習用繪本中的對話大膽表現故事。
準備:
PPt,小動物及月亮圖片
過程:
一、導入
我們講了很多關于月亮的事,小朋友們都見過月亮。月亮是什么樣的?說的`真好,說明你們觀察的都很仔細。你們都見過月亮,那你們吃過月亮嗎?你覺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是酸酸的,還是甜甜的?是脆脆的,還是硬硬的?月亮的味道會像辣椒,辣辣的嗎?
二、講述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1、播放ppt
提問:
(1)我們的小動物也很想知道月亮的味道,他們每天都望著月亮。你發現他們的眼睛了嗎?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幾雙眼睛?
(2)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大象,長頸鹿,斑馬,獅子,小老鼠,還有一只小烏龜。
2、小動物們都很想嘗一嘗月亮的味道。可是月亮那么高,小動物們怎么才能吃到月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動物們想的辦法。完整講述故事。
提問:小烏龜用的什么方法?它夠著月亮了嗎?那小烏龜還會想什么辦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三、分段講述故事
最后小動物們吃到月亮了嗎?他們用了什么辦法?小烏龜先叫來了誰?(長鼻子的,森林之王?)小烏龜對大象說?有沒有夠到?大象叫來了誰?
四、角色扮演
幼兒扮演小動物,表現夠月亮的場景。用“快到我背上來,沒準我們就能夠著月亮了!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8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小朋友們昨天我們認識了一下車的世界,學習了一些漢字新朋友我們來回憶一下。(投影儀)
。ɡ酶鞣N形式復習檢查生字)
二、新授。
。ㄒ唬⑿∨笥褌,我們生活的城市青島,美不美呀?大家想不想一起出去看一看呢?
1.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今天丁丁要帶大家去那兒參觀呢?
2.(出示課件)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一看,你認識屏幕中的那些字?
3.同位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
(要及時表揚識字量大的同學,啟發學生做一個有心人)
4、分小組討論學習56頁的生字。
5、小組討論學習讀一讀,認一認
(二)學寫字。
小朋友們仔細看老師寫字的筆畫順序,寫完后請小朋友說一說.
討論后書空車輪字,這是書寫難點,要反復練習。
3.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幾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怎樣寫就漂亮了?
行和處汽字都是左右結構,整個字占四個格。車和無卡都是獨體字,整個字占四個格。司是半包圍結構,注意筆畫安排。共字很簡單,可讓學生自學。
3、同位互相說一說字的筆畫筆順。
4、拿出筆在田字格中邊說邊描一描。。
三.游戲鞏固
誰敢挑戰班中識字量最大的同學,就把生字星星卡片貼到黑板上,如果讀的正確,就可摘得星星卡片.
四.課后小結
五.作業設計:
1.你還能說出哪些生字?試著寫一寫。
剪貼生字
六.板書設計:
外面的世界
車
行
共
汽
無
卡
輪
交通
警察
司機
售貨員
行人
乘客
車站
候車室
火車
公共汽車
出租車
無軌電車
救護車
撒水車
自行車
卡車
馬車
第三課時
復習鞏固。
讀生字卡片(利用各種形式,如開火車)
車
行
共
汽
無
卡
輪
交通
警察
司機
售貨員
行人
乘客
車站
候車室
火車
公共汽車
出租車
無軌電車
救護車
撒水車
自行車
卡車
馬車
拖拉車
推土車
摩托車
新授:
(一)認識汽車。
出示汽車模型
使學生知道并認識汽車各部分名稱
討論。
學生討論后連線,分小組匯報練習答案。(投影儀)
。ǘ⒚枰幻、寫一寫。
先集體說一說輪的筆順。
說一說怎樣寫這個字就漂亮了?
自己在桌子上寫一寫
在書上描一描,寫一寫。看誰寫的`漂亮!
。ㄈ、分小組表演。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借機提高他們的表達、表演、禮儀等方面的能力。(錄音機)
。ㄋ模D片資料展示。(投影儀、錄象機)
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手段,展示他們自學的成果,使他們體會到他們使學習的主人。
(五)看一看,認一認。
1、(出示圖片)分小組自學。
2、全班討論學習。
三.游戲鞏固
誰能把黑板上蘋果卡片中帶有車字旁的字補充完整,如果正確,就可摘得蘋果卡片.
四.課后小結
五.作業設計:
1.用課上講的識字方法到外面去認認字。
2、把你的收獲講給同學和爸爸媽媽聽一聽。
六.板書設計:
車
行
共
汽
無
卡
輪
課后札記:
本單元的內容是從課本到生活、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社會的延伸。學生到外面去實踐、學習。極好的提高鍛煉了學生的識字、寫字和口頭表達等基礎知識。
本單元仍然使用了問聽---讀的識字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完成了識字任務。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9
一、概念界定
1、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針對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根據預設方案,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后又缺乏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反思而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
2、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貫穿于教學始終;是一條教學原則,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教師較多考慮我為什么做我所做的;強調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教師較多考慮我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做些什么;強調教學方法的情感性,重視師生間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重視對學生課堂反饋信息(尤其是情感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強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
3、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借鑒了國外教師繼續教育的成功經驗,是反思性教學思想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包括反思性教學計劃的設計,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實施,反思性教學的評價。既有教師教的反思,又有學生學的反思,最終指向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學會教學。
二、背景緣起
1、從現實背景看
、偈翘岣呓虒W效率的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正是要求教師有敢于探索的勇氣,不斷探索的毅力,科學探索的精神。因此,該課題研究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谑桥囵B反思型教師的需要
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其合理性主要特征,即有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還比較缺乏,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F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教學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從特點看
①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超越了常規教學理論研究中技術理性思維的局限,站在更宏觀、更高的層面關注和探尋一種抽象的、基礎的教學策略和人文理性。注意到教學過程是一個受多因素綜合影響的動態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中必須充分地考慮有效地協調和處理這些影響因素,并在整體上把握,這些因素既保留有常規教學中關于如何教的具體的技術性要求,又提倡體現人文理性的宏觀教學策略的運用,并以后者涵蓋和指導前者,達成技術理性和人文理性的一體化。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不斷調節,達到系統的優化。
、谛W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一種依賴群體支持的個體活動,它不僅要求反思者有一個開放、負責和全心全意地投入的心態,同時也有合作、協調、信任的`環境要求。
③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既重視教師對教學活動本身的反思,又重視對教學資源進行全面的反思,從而有利于教師更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以充實課堂教學,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④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將對學生的反思意識、能力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出的自身主體道德意識、情感和思想的開放性,對自己的事業、學生負責任的態度以及豐富的反思知識和技能都將細雨一般潤入學生的心田,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信念、經驗、態度、知識和價值的意義及其它社會條件承擔了認知、檢查和反芻的責任。由此可以推斷,對于教師與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確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它可以成為實現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一種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們去實踐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口。
三、支撐性理論
1、主體性教育理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同時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以學生為本。一旦學生內部產生自主學習的強烈愿望,其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學習潛能。
2、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推進,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探索。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迷茫,實踐上的困惑。他們的認識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3、認知理論。元認知的核心意義是對原有認知的再認知。即認知主體對自身的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同時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它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體驗和調控,其中調控是核心。從這一層面上說,反思是一種體驗后的調控。
4、建構主義理論。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義。
2.會讀集合圈中的信息,會按條件填寫集合圈。
3.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會讀集合圈中的信息,會按條件填寫集合圈。
2.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活動卡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幫小動物回家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里生活好。
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里生活。這里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導學生質疑:
①來了10種小動物,為什么有6種生活在水里,6種生活在陸地?6+6=12(種)?
、谟械募瓤梢陨钤陉懙,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展學生知識面。)
。2)出示:螞蚱 章魚 蝦 青蛙 蝸牛 鯉魚 兔子 烏龜 海魚 瓢蟲
、龠@些動物和昆蟲,你知道它們都是生活在哪里嗎?(它們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們分類一下嗎?
、谕瓿苫顒涌ɑ顒右,指名分類。 ③全班一起分類。
、馨l現問題:烏龜和青蛙有時生活在水里,有時生活在陸地上。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課件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
。2)引導發現青蛙和烏龜兩個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烏龜能分開站嗎?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導觀察這個集合圈和分開的兩個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塊公共區域,這塊公共區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6)填寫合并攏的集合圈。
(7)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二、奇怪的報名表
1、出示:三(1)班參加語文、數學課外小組學生名單
(1)引導得到:
、賲⒓诱Z文小組的有(8)人 ②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 (2)小豬的疑問
、傩∝i也有一個問題。是什么為題呢?出示:
這兩個小組一共有( )人?(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說出思路)
、谡n件演示
a、找到即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的人(3人:楊明、李芳、劉紅);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說說各個位置所表示的意義; c、填寫集合圈;(先填寫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數,引導計算兩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種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鞏固練習
1、活動卡-鞏固練習
(1)
。2)一共調查( )人。
。3)只喜歡籃球的有( )人,只喜歡足球的有( )人。兩種球都喜歡的有( )人。
2、教材p110——第1、2題。
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
三(1)班參加語文、數學課外小組學生名單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11
集合這章內容,教學參考書上安排的課時為五課時,我們的導學案也是安排五課時,實際教學時,由于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第一課時的導學案用了兩課時才完成。集合這一章的特點是概念不多,但這章所涉及到的內容很廣,學生學習本章內容時,不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還要理解與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內容,這些內容有初中學習過的內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關知識,再加上高中學習方法與初中不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實際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集合的關系、運算等都是從元素的角度定義的,所以解集合問題時,教會學生對元素的性質進行分析,反復訓練,讓學生通過實例體會這三個性質。
第一,掌握相關的符號語言、venn圖,正確使用列舉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別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時,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這是一個教學難點。第二個難點是集合的運算—交集和并集。突破難點充分運用數形結合思想,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以數形結合思想為指導,借助圖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間的關系直觀明了,使抽象的集合運算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使解題思路清晰明朗,直觀簡捷,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第二,指導學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這三種語言,靈活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集合問題涉及到的其他內容,遇到了講透,不拓展。
《集合》的優秀教案 篇12
這一課教學過程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的意圖,讓學生體會到了"集合"這一基礎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實現運用,以及這一知識對解決我們生活的`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有用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創新的興趣。
當學生解決兩比賽一共有多少人時,答案有了爭議,兩種答案的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都想正確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師此時沒有及時肯定哪個答案,而又創設了另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設計圖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學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二、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創設了讓學生設計圖案,學生設計的圖案很多?梢,創造源于實踐,提供實踐操作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注重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思維。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應允許學生存在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本節課學生共用了5種方法來計算兩個比賽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新課改下的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固定的運算方法,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本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也有不足之處:
1、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教學要注重過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強調學生的體驗,這是新課改的方向。我在本課設計中,比較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設計圖案并填寫名單,匯報就有少數同學說沒寫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學都寫好,本課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還有展示學生作品時,許多學生都設計得很好,由于時間的關系,不能一一展示。應該說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處理好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應該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
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學習中。這樣才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我在本課利用直觀集合圖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時,找了少數的同學說了一下,就過渡到下一環節。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時,學生根據直觀圖寫出了不同的算式,說算式的意義時有同學不會說了。部分學生還沒理解直觀圖左側和右側的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部分的意義,學生印象深刻了,全體學生有了思考的過程,這樣后面就不會出現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