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國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知道我國正在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三大工程的路線及目的、意義。知道我國經濟的基本國情: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產值低。聯系我國的國情和國際環境,簡要分析我國的發展策略。
【教師活動】復習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把中國劃分成四大地理區域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已經學過的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找出區域劃分的原因。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歸納知識脈絡,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清晰認識。
[導入新課]
一、 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 區域差異大
【教師活動】歸納鋪墊: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各方面的區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點不同,發展就會有差異。我們要想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合理地對不同區域提出不同的發展模式,促進每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 區域發展不同
案例分析:西北地區。
展示西北地區的地形圖、氣候圖、礦產分布、自然景觀圖,判讀西北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交通條件、人口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和方向。
【教師活動】西北地區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發展綠洲農業,西北地區油氣資源豐富,已經大規模開采油氣。
【設計意圖】采用案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
【教師活動】想一想:我們家鄉的自然環境怎樣?西北地區的發展模式能不能照搬到我們家鄉來?為什么?我們家鄉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地形圖、氣候圖、自然景觀圖等,判讀我們家鄉的位置、地形、氣候、交通條件、人口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我們家鄉的經濟發展優勢和方向。
【教師活動】通過對比得出結論:區域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的根本點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想一想:新疆的天然氣、甜甜的瓜果沒有地方需要,珠三角加工制作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銷售,將會產生什么影響?從這個方向看,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區域合作。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3.區域合作
【教師活動】僅僅依靠本區域的有利條件并不能有效促進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正如同學們都知道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三大工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都是區域合作的結果,離開區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案例分析】西氣東輸。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地區的重要意義。
【設計意圖】要學生明確區域合作對各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教師活動】展示世界政區圖。我們從實例中看到我們的祖國在各區域的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那么,我們的祖國怎樣才能在世界這個更大的區域中求得發展,大顯身手呢?
二、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簽字儀式。案例分析:展示某型飛機生產網絡-----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