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農業》重難點突破
一、確定重難點
(一) 重點
1.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
2.舉例說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二)難點
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難點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這種自然條件上的差異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很大,那么最大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東部與西部,東部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眾多,地形以平原為主,水、熱、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農業、林業、漁業的集中地區。而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為主,水、熱、土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主要表現為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而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
只有充分認識農業的地區差異,適當地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才能總結歸納出如何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生產活動,是各種條件(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受自然條件影響最顯著,但每個地區都有一些有利的條件,也會存在不利的條件,因此,我們要做到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三、突破方案
本節的兩個重點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可由易到難,一步步突破。
1.第一個重點通過問題的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深入思考。先讓學生在“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分布圖”和“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中讀出我國農業在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并具體落實到表格中。例如,下表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差異表格,通過填寫該表格,可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歸納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具體差異。
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2.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知識,分析造成農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追問既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在分析的過程中也完成了教學的第二個重點,從自然條件的角度該如何順應自然發展農業,培養了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