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農業》教學設計(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通過閱讀資料認識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教學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地圖、圖片、閱讀資料、活動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利用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示意圖,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請你當農業設計師,如何合理布局農業。
教師:圖中四個地方:a、b、c、d,選擇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類型,并說出原因。
學生回答預設:a:山地,林業,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b:草地,畜牧業,牧草生長良好,可以飼養牛羊。
c:平原,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可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d:河流沿岸,漁業,河湖較多,可以養殖水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農業生產活動類型的選擇,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關于農業的經濟部門的知識。并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回顧前面學過的關于中國地形、氣候、河流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生產時,又會考慮哪些因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交通、市場需求、技術水平。
【設計意圖:引出農業生產還要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
過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說農業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教師:介紹雜交水稻、溫室大棚、機械化設備等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培養他們科技興農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師:結合大家的生活體驗,請再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總結:我國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多采用讀圖分析法,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