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學設計(精選3篇)
《農業》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的重要性。
2.閱讀圖和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并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農業在我國的地區分布差異。
2.教學難點: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圖文、活動、閱讀資料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圖表分析、綜合比較,了解農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素材。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數字中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感性認識。
教師: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驚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來自哪個經濟部門呢?
學生回答預設:農業。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的重要性,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講授新課──識農業,說農業
教師: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請大家閱讀課文,說一說什么是農業?
學生回答預設: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農業;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是生物本身。
教師:結合圖說出農業的主要部門。
學生回答預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資料啟發引導學生,得出農業的概念和分類。】
教師(小結):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這是廣義的農業,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
教師:大家閱讀資料“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了解我國的現代農業。
教師: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請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預設:衣、住、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農業的重要性。】
教師:展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示意圖,請同學們讀圖(四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世界、部分國家單位面積水稻產量),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說法。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讀圖驗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它們的界線在哪里?
2.東部和西部各有哪些農業類型?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
4.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
5.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
6.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學生:讀圖討論,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圖得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東部與西部的差異,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通過問題的引導一步步認識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接著結合地形、氣候、河流等所學內容,引導學生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自然原因,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完成活動“我國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建設規劃”。
【設計意圖:加強對地形、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認識我國西部地區種植業區的常見農作物;進一步理解我國東部南北方農業的差異,為今后高中學習農業規劃打下基礎。】
《農業》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通過閱讀資料認識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教學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地圖、圖片、閱讀資料、活動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利用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示意圖,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請你當農業設計師,如何合理布局農業。
教師:圖中四個地方:a、b、c、d,選擇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類型,并說出原因。
學生回答預設:a:山地,林業,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b:草地,畜牧業,牧草生長良好,可以飼養牛羊。
c:平原,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可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d:河流沿岸,漁業,河湖較多,可以養殖水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農業生產活動類型的選擇,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關于農業的經濟部門的知識。并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回顧前面學過的關于中國地形、氣候、河流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生產時,又會考慮哪些因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交通、市場需求、技術水平。
【設計意圖:引出農業生產還要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
過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說農業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教師:介紹雜交水稻、溫室大棚、機械化設備等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培養他們科技興農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師:結合大家的生活體驗,請再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總結:我國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多采用讀圖分析法,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農業》教學設計 篇3
一、確定重難點
(一) 重點
1.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
2.舉例說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二)難點
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難點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這種自然條件上的差異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很大,那么最大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東部與西部,東部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眾多,地形以平原為主,水、熱、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農業、林業、漁業的集中地區。而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為主,水、熱、土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主要表現為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而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
只有充分認識農業的地區差異,適當地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才能總結歸納出如何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生產活動,是各種條件(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受自然條件影響最顯著,但每個地區都有一些有利的條件,也會存在不利的條件,因此,我們要做到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三、突破方案
本節的兩個重點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可由易到難,一步步突破。
1.第一個重點通過問題的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深入思考。先讓學生在“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分布圖”和“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中讀出我國農業在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并具體落實到表格中。例如,下表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差異表格,通過填寫該表格,可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歸納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具體差異。
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2.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知識,分析造成農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追問既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在分析的過程中也完成了教學的第二個重點,從自然條件的角度該如何順應自然發展農業,培養了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