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案(精選4篇)
《農業》教案 篇1
農業
教學目標:
1、了解農業的概念、農業的五部門及其主要產品。
2、了解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我國農業在世界上 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3、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國畜牧業的種類,初步掌握主要牧區的名稱,了 解其優良畜牧品種。
教學指導:[來源:學*科*網]
農業是和我們每個人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產業。既然如此,在"農業"一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真切地認識農業,了解農業。
新課導人:[來源:學*科*網]
方案①:同學們,你們可知道,我們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飯、蔬菜、瓜果、魚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個產業生產的或由哪一個產業提供原料?(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農業。)對,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國的"農業"。
方案②: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為本的經濟史。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你們知道什么是農業嗎?你們又了解多少有關農業的知識呢?
方案③:同學們,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你會怎樣?(學生會有各種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們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饑餓之中,甚至死于饑餓。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農業生產落后,糧食產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課本中將農業含義分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狹義的農業是指什么?
(2)廣義的農業包括哪些生產部門?
(3)農業的五個部門各生 產哪些主要產品?
設問;以下活動,哪些屬于農業生產活動: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養魚(答案為c)
讓學生齊聲朗讀"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這段閱讀材料。提問:讀了這段文章之后,你對中國農業有什么認識?
講述"我國農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 問:我國農業是在汁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觀看一段舊中國農民逃荒討米的錄像資料,不要很長,一分鐘左右。)
2. 提問:近20多年來,我國主要糧食的產量變化情況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國稻谷、小麥產量的變化"圖,或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該圖。)
3.查找資料,讓學生對比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與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春節前的農貿市場、農民居住的小樓房、農民的新生活等。
小 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廣大農民不僅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較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
承轉: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為什么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提問:為什么單位面積產量能大大提高呢?(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圖。然后小結: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人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在講述"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于合理"時,可從有關媒體上查找一些具體資料和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形成真實而具體的感受。
承轉: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土地荒漠 化、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等,讓學生自己總結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講述"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時,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驟和方法:
1.讓學生讀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圖 。先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接著提問:(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們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呢?(氣候的差異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較少,以旱地為主,適宜種小麥;南方年降水量較多,以水田為主,且熱量充足,適宜種水稻。)
2.展示圖片 :"水稻收割"、'小麥收割"。讓學生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3.設問: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糧食是在城市生產的嗎?(學生回答:不是。)那么你們認為是什么地方生產的呢?(學生的回答可能多樣,教師略作解釋,讓學生初步了解商品糧基地的概念。)
4.課堂練習:在"中國小麥、水稻分布"空白圖上,分別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陽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說出它們所產主要糧食作物的類型。
講述"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問:同學們,我們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時用的糖,喝茶時用的茶葉,治病時用的中草藥,等等,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系嗎?(學生回答:有。)有什么關系呢?(由農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們是由哪一類農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經濟作物。)教師小結經濟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進行的分類。
2.讀"中國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提問:(1)圖中哪些作物屬于熱帶經濟作物?我國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2)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3 )我國甘蔗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區?
3. 學生自學"油料、糖料和飲料作物"的閱讀材料。提問:(1)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產地是哪兩個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長習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區?(3)我國的茶葉主要產于什么地區?
學習"出口農產品基地"時,應注意給學生講述以下幾 個問題:(1)什么是出口農產品基地?(2)建立出口農產品基地有什么意義?(舉幾個實例。)(3)一個地區要想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應具備哪些條件?(4)出口農產品基地主要生產什么?然后列舉我國的一些農業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太湖平原、山東半島等),分析它們是否具備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的條件。
講述"畜牧業分布"時,可按以下 步驟進行:。
1.展示天山牧場、大型養雞場、專業化養豬場等圖片。提問:(1)這幾幅圖片所表示的是農業的哪一部門?(2)它們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個分布在我國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兩個分布在我國東部、南部的農耕區。)(3)它們在生產上各有什么特點?
2.讓 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分析我國西部、北部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3.提問: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在全國畜牧業發展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4.指導學生讀"中國主要畜牧業分布"圖,熟悉我國四大牧區的大致 范圍,了解我國一些主要畜種的分布。
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生產生活經驗。通常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或課本知識),也包括自己親身體驗得出的經驗(直接知識)。直接知識豐富多彩,利用它們來印證理 論知識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時,可從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人手;介紹商品 糧基地時,可從城市居民消費的糧食來源說起。
課后活動:
1.調查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業生產狀況,寫出調查報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重點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2.參觀附近一飼養場或牧場,了解畜牧業的生產情況,分析其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3.討論:你認為今后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什么?
《農業》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的重要性。
2.閱讀圖和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并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農業在我國的地區分布差異。
2.教學難點: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圖文、活動、閱讀資料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圖表分析、綜合比較,了解農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素材。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數字中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感性認識。
教師: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驚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來自哪個經濟部門呢?
學生回答預設:農業。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的重要性,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講授新課──識農業,說農業
教師: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請大家閱讀課文,說一說什么是農業?
學生回答預設: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農業;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是生物本身。
教師:結合圖說出農業的主要部門。
學生回答預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資料啟發引導學生,得出農業的概念和分類。】
教師(小結):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這是廣義的農業,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
教師:大家閱讀資料“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了解我國的現代農業。
教師: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請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預設:衣、住、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農業的重要性。】
教師:展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示意圖,請同學們讀圖(四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世界、部分國家單位面積水稻產量),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說法。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讀圖驗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它們的界線在哪里?
2.東部和西部各有哪些農業類型?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
4.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
5.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
6.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學生:讀圖討論,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圖得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東部與西部的差異,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通過問題的引導一步步認識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接著結合地形、氣候、河流等所學內容,引導學生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自然原因,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完成活動“我國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建設規劃”。
【設計意圖:加強對地形、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認識我國西部地區種植業區的常見農作物;進一步理解我國東部南北方農業的差異,為今后高中學習農業規劃打下基礎。】
《農業》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通過閱讀資料認識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教學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地圖、圖片、閱讀資料、活動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利用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示意圖,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請你當農業設計師,如何合理布局農業。
教師:圖中四個地方:a、b、c、d,選擇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類型,并說出原因。
學生回答預設:a:山地,林業,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b:草地,畜牧業,牧草生長良好,可以飼養牛羊。
c:平原,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可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d:河流沿岸,漁業,河湖較多,可以養殖水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農業生產活動類型的選擇,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關于農業的經濟部門的知識。并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回顧前面學過的關于中國地形、氣候、河流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生產時,又會考慮哪些因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交通、市場需求、技術水平。
【設計意圖:引出農業生產還要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
過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說農業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教師:介紹雜交水稻、溫室大棚、機械化設備等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培養他們科技興農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師:結合大家的生活體驗,請再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總結:我國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多采用讀圖分析法,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農業》教案 篇4
一、確定重難點
(一) 重點
1.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
2.舉例說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二)難點
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難點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這種自然條件上的差異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很大,那么最大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東部與西部,東部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眾多,地形以平原為主,水、熱、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農業、林業、漁業的集中地區。而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為主,水、熱、土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主要表現為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而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
只有充分認識農業的地區差異,適當地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才能總結歸納出如何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生產活動,是各種條件(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受自然條件影響最顯著,但每個地區都有一些有利的條件,也會存在不利的條件,因此,我們要做到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三、突破方案
本節的兩個重點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可由易到難,一步步突破。
1.第一個重點通過問題的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深入思考。先讓學生在“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分布圖”和“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中讀出我國農業在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并具體落實到表格中。例如,下表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差異表格,通過填寫該表格,可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歸納出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具體差異。
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2.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知識,分析造成農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追問既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在分析的過程中也完成了教學的第二個重點,從自然條件的角度該如何順應自然發展農業,培養了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