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教案
教學重點 “血染盧溝橋”
教學難點 通過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勢力的險惡用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日本侵略軍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直接目的是以此為借口,進攻東北軍的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最終目的是侵占整個東北,進而獨占中國。)
2、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以及和平解決所起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西安事變后,局勢極為動蕩不安。處死蔣介石,可能導致親日派掌權,國家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的局面。如此一來,日本便有機可乘、進而獨霸中國。如果給蔣介石留一條活路,國民黨內親英美派就有可能答應停止內戰,盡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決定不計前嫌,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派周恩來等人到西安去調停,終于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東北三省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地區,對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實施包圍。中國軍隊為了保衛北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同敵人在那里展開血戰,譜寫了一段“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英雄史詩。(布置學生閱讀73——78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血染盧溝橋
1、根據74頁“動腦筋”:你能指出盧溝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嗎?(1937年7時,北平的東面、北面和西北面已被日軍或漢奸軍隊占領,只有西南面還控制在中國駐軍國民黨29路軍手里。盧溝橋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的平漢鐵路上,成為北平通往內地的唯一門戶,是中日雙方必爭的軍事要地。)
2、比較69頁和74頁文獻資料,說說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相比,它們發生時的時局有什么變化?(a、日軍:已由進攻東北發展為準備進攻華北乃至整個中國。b、中國:國共內戰停止,共產黨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c、國民黨軍隊:由“不抵抗”轉為“堅決抵抗”。d、結論: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戰是局部的,七七事變后的抗戰是全國性的。)
3、“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佟麟閣的話體現怎樣的民族精神?(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不怕死是軍人應有的基本素質。軍人只有將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國家的利益聯系起來,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軍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則,軍人的不怕死就會造成嚴重的災難。)
教師小結、過渡:例如,日軍推崇的就是所謂“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這種“不怕死”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帶來的卻是巨大災難。
南京大屠殺
1、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說:“因為是在戰爭期間,即是發生某種屠殺,也并非‘大屠殺’一類的行動!蹦阏J為這種說法站得住腳嗎?(我們不否認打仗總要死人的,那是在戰場上你死我活作戰的必然結果。但是日軍是在占領南京之后,對那些已經放下武器的軍人、警察和無辜平民實行屠殺的,并且違背國際公法進入“安全區”殘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它歪曲了歷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戰爭,企圖逃避罪責,蒙混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