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教學重點 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
教學難點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的原因(理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領導的國民革命為什么會遭到失敗?(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2、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繼續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檫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布置學生閱讀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南昌起義
1、南昌起義的概況怎樣?(要求學生說出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
a. 時間:19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就定在8月1日。
b. 地點:江西南昌。[要求學生在56頁地圖上標明位置]
c. 領導人:朱德、周恩來、賀龍、陳毅等
d. 結果:一度占領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義》圖中的演講者是誰?(周恩來)
3、“動腦筋”:南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為什么要撤出南下廣東?(遭到反動軍隊包圍,不宜與敵人硬拼,計劃南下廣東,爭取外援,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毛澤東也接受黨中央的指派,回到家鄉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1、毛澤東怎樣發動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完成“練一練”:
a.工農革命軍三路進攻的出發地:修水、銅鼓、安源。
b.受挫后會合的地點:文家市。
c.改編部隊的地點:三灣。
d.最后落腳的地點:井岡山。
2、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醒學生進行敵我力量對比分析時,注意觀察57頁“文獻資料•紅軍歌謠”、59頁“自由閱讀卡•紅軍的軍服”:
a. 敵強:武器裝備齊全,掌握著城市的控制權,但在農村的力量卻比較薄弱。
b. 我弱:在國民革命和秋收起義中連續受挫,損失很重,但能艱苦奮斗,可以適應農村的生活。)
3、觀察彩色圖片《井岡山會師》和57頁插圖《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毛澤東和朱德相見的地方》,說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分點提問——
a.會師時間:1928年4月
b.改編后的部隊名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c.領導人:朱德、毛澤東)
4、根據59頁“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小組議論并發言: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答題思路。然后,層層引導:
a.雙方力量對比情況: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義不可能全勝。
b.井岡山條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品豐富,有利于部隊給養的籌集;離大城市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