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設計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設計所屬學科:歷史
適于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蔣介石的暴力屠殺政策,中國共產(chǎn)黨人沒有被嚇倒,他們總結了經(jīng)驗教訓,又繼續(xù)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井岡山上的紅旗,猶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勢”,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二萬五千里長征向世人證明,中國革命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一定可以戰(zhàn)勝千難萬險,讓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任務。本課介紹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三個重大歷史事件。
教學重點:了解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立和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的特殊歷程及艱難曲折。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不畏艱難曲折探索出來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兩萬五千里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講述這一部分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來進行教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簡述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找到中國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講述紅軍長征的英勇故事,指導學生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
2、過程與方法:
1.充分利用觀看南昌起義錄像、井岡山會師圖片以及紅軍長征示意圖等,引導學生講述故事,使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及紅軍長征的基本事實。培養(yǎng)學生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和讀圖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南昌起義》片斷, 2、圍繞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nóng)村去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討論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以毛澤東為代裹的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體會先烈們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學習先烈們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堅強意志。
四、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革命前輩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課的一個顯著特點。課前指導學生收集英雄故事,課堂上請學生演講,但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所講的各個故事串在一條歷史主線上,即革命先輩們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與奮斗的過程,幫助學生由點到線、再到面地掌握歷史知識,以立體地再現(xiàn)歷史情景。
指導學生深情地朗誦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五、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1、備課中首先應研究歷史課程標準之“內容標準”,明確課標對本課的基本要求,包括課標規(guī)定的基本內容及其能力層次要求。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閱有關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以及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包括多媒體資料、圖片等,根據(jù)教學目標需要進行選擇處理,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3、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革命軍隊,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有關故事,結合語文課本中所學文章等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