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鴉片戰爭》教案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清朝,為什么還說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于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斗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布置學生閱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青年》的創辦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啟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于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著“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沖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于“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于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新世紀的曙光”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于中西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后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于“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后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問時采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么?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么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并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