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 教學設計
第21課 “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 路
本課講述的有關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為了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和遺留下來的港澳問題,鄧小平 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而港澳回歸后的事實也證明,這種構想的正確性,雖然現在中國臺灣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但 是兩岸統一是民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不是一兩個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的。
教師可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對學生情感教育、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從香港、澳門被侵略者割占,到新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被中華人民共過政府收回,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可以培養學生愛黨情感、反對思想觀念。建議教師可以把大量真實、清楚的圖片資料、文本資料展示給學生們,組織一些課堂討論,以啟迪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思考,教師給與一定的、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一國兩制”的提出和含義,香港和澳門問題的由來,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時間及意義;了解香港和澳門區旗、區徽及含義,主權的含義;掌握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提出的八項主張;兩岸交往概況。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更好地分析、理解“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歷史意義,培養綜合分析、研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課本中歸納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日益密切的變化,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歷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證明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并且在國際上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中國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從而激發愛黨、愛國之情。中共從客觀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地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歸納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實際, 聯系港澳回歸后的發展,認識到中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體驗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堅決反對分子的分裂活動。
教學重點
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
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教學難點
“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含義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講述法、分析法、影像輔助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設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放《七子之歌》音頻,講述)同學們,我們聽到的歌曲是聞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組詩《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別為《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順,大連》。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