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單元教案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中國近代化過程由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領域全面啟動,逐步深入展開。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1898年的戊戌變法傳播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文化,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盟的作用。孫中山等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統(tǒng)治。19xx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本單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個中國近代史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2、本單元知識結構
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從經(jīng)濟、政治到思想的學習過程,層層深入。
3、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目標: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如分析評價洋務運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洋務運動的分析,認識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但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認識到維新變法是在民族危機關頭,由資產(chǎn)階級推動,清政府實行的一次自救運動。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③通過對辛亥革命的學習,認識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④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為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奠定了思想基礎。
⑤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前途命運,培養(yǎng)學生愛國救國意識和振興中的歷史責任感。
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幾次運動的總趨勢。
二、教法和學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給學生講解相關概念;如近代化,洋務派等;適當補充人物的相關歷史事實,通過對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記憶理解當時的歷史事件;采用啟發(fā)教學、分析比較、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導學生從中國人民對近代化探索過程去理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概括知識點。
三、課程資源
課本為主,課件輔助,教師搜集有關資料以補充;注重圖片的展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在適當引導基礎上獲得理性認識。
四、教學過程與環(huán)節(jié)
(一)第7課 洋務運動
1、導入新課
兩次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改變現(xiàn)狀,一批愛國人士進行了積極地探索,首先表現(xiàn)在軍事器物層面的學習,即洋務運動,那么什么是洋務派,他們有哪些活動,結果如何;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一下第7課《洋務運動》。
2.講授新課
(1)學生根據(jù)教師給出的導學提示,自學;對本課有個大概的認識,然后師生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共同學習。
(2)知識框架——洋務運動
①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chǎn)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tǒng)治。
③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為代表。
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④口號: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