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單元教案
(2)知識框架 ——戊戌變法
①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②代表: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的維新派。
③康、梁的宣傳活動:
a.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
b.組織政治團體強學會
④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主要內容: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d.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e.訓練新式軍隊等。
⑤失敗: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⑥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
⑦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a.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政治運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戊戌變法失敗的血的教訓,促使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由改良轉向革命。
3、問題探究
思考一下,譚嗣同放棄生的機會甘愿一死,值得嗎?
就課文所示的兩種觀點讓學生進行討論,賦于人思維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從譚嗣同獻身精神給后人的激勵方面考慮。
思路二:可從維新人士逃脫后繼續斗爭的作用方面考慮。
4、小結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但也讓我們看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此后資產階級的革命派吸取教訓,以武裝斗爭為手段,揭開了歷史新的一章——辛亥革命。
5、板書設計
一、公車上書——序幕
二、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醞釀和發展
三、百日維新——高潮
1、變法的開始
2、變法的內容
四、戊戌政變——失敗
1、變法的失敗
2、失敗的原因
3、變法的意義
(三)第9課 辛亥革命
1、導入新課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20世紀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中國革命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的革命功績和精神永遠為后人所牢記。課件出示孫中山圖像,讓學生談談所知道有關孫中山的故事,由此導入新課。
2、新課學習
(1)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導學提示,自學;對本課有個大概的認識,然后師生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共同學習。
(2)知識框架——辛亥革命
①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
a.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了組織了興中會。
b.19xx年,孫中山在東京組織成立了同盟會。,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c.組織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
d.19xx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②辛亥革命:19xx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因為這一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③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